水满上来了
2019-09-10李君
李君
在听《乌鸦喝水》的故事中,幼儿知道故事内容乌鸦能喝到水是依靠了石头的帮助,才喝到水。有小朋友问:“为什么乌鸦一定要用石头才喝的到水?”当我把答案告诉后,幼儿觉得不可能。有的幼儿就有疑问:“树叶扔进去也能喝到水。”“树枝也可以。”在这样的猜测中,作为教师的我说:“玩区域的时候,你去试试吧。”在第二天区域前,我收集了很多材料:小树枝、树叶、海绵、沙子、大石头、小石头、塑料积木、橡皮泥、碗、弹珠、乒乓球等。
区域时,果不其然,就有小朋友进了科学区,蛋蛋小朋友取出透明杯子,往杯子里装上水,这时候涵涵小朋友跟上来问:“蛋蛋,你在干嘛呀?”蛋蛋没说话,忙着手上的事情。可见他又拿了几根小树枝,往水里丢。丢一下,往透明杯里看一下,好像发现了什么,顿时将树枝取出来,换成了乒乓球丢进去。这时涵涵说:“蛋蛋,你放这些水都没有上来,乌鸦喝不到水。”“哎呀!”蛋蛋生气的喊道。过了一会涵涵和蛋蛋你一言,我一语的进行着,一会找了纽扣丢进去;一会换橡皮泥丢进去;一会换泡沫丢进去,怎么都不行。在实验中他们发现因为东西太轻了,水就没有满上来。苦恼的两个小朋友在教室里寻找有点重量的东西:装有水的小喷壶,当小水壶放进去时,水一下子就满出来了;然后他们又换了大小不一的石头,发现小石头要放很多水才能满出来,大的石头知道几块就够了。看到水成功满出,两个小朋友都很兴奋。原来乌鸦是这么的聪明。
案例分析:
1.幼儿在听故事中,好奇的问“为什么乌鸦一定要用石头才喝的到水?”因为好奇、怀疑,所以幼儿会刨根问底的问。刨根问底是幼儿主动探究倾向的表现。幼儿通过问题对乌鸦喝水有了探究的兴趣。
2.在案例中,两名幼儿的自我猜测,并能够坚持不懈的使用不同材料进行实验,发现树叶与石头的不同,从而引导幼儿在观察中去比较去实践。
3.在小朋友的商讨下,能够利用推理、假设的方式进行材料的选择。先从树叶、树枝,幼儿认为将这些东西放入瓶中会满出,到大块的石头的实验过程中发现不同物体的易水状态。在实验中幼儿能够感受浮力现象,了解投入材料的數量、材质等与水位高度之间的关系。
4.在科学探究中,两位小朋友不停的换材料,不厌其烦地做实验。从科学探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效的投放能使幼儿的兴趣点更持久。
反思与调整:
本文以科学区域为例,幼儿在故事《乌鸦喝水》中乌鸦将石头放入瓶子喝水的过程产生了猜疑,基于幼儿的猜疑及幼儿的兴趣,本人在科学区域投放了小树枝、树叶、海绵、沙子、大石头、小石头、塑料积木、橡皮泥、碗、弹珠、乒乓球等。在科学材料的投放中以科学的学习为核心经验主线,有针对性的材料投放,多种不同性质材料的投放,引起幼儿对探究的兴趣,提升科学材料的运用,发现探究的好玩。在分析幼儿的操作中发现材料的适宜性,以及及时的调整材料,从而促进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在观察幼儿的操作后进行相对应的措施:
1. 小树枝、树叶、海绵、沙子、大石头、小石头、塑料积木、橡皮泥、碗、弹珠、乒乓球,在提供的材料中,轻与重跨度太大,可适当的投放体重不同、材质不同的材料,使幼儿对材料及实验更感兴趣。
2.幼儿在实验中虽然有猜测、有推理、有选择、有商议,实验过程也很成功,可在材料上却缺乏了自主性,在实验中低结构的材料真的需要我们老师去提前准备吗?不一定。我们可以试着把准备材料权还给幼儿,教师协助成立材料库,让幼儿自主寻找适宜的材料,做到真正的探索。
3.在幼儿的验证中,幼儿会观察、比较;也会去调查、测量等,可以引导幼儿制作实验表格或者教师提供实验表格,边做实验边填写实验内容,有助于幼儿对实验进一步的了解,同时留下幼儿的操作印记。
4.教师要予以支持和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目标达成。
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中,不仅需要考虑到幼儿的探索兴趣,还要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在《乌鸦喝水》的实验中,小树枝、石头两种不同特性的物品,幼儿在操作中会一种一种的区对比、去猜测,利用材料,说探究的结果及记录探索实验的结果层层递进,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促进幼儿在实验中的认知度。
2.科学材料的投放具有探究性和疑虑性
多种材料的投放,如在案例《水满上来了》中,幼儿对树叶的轻、海绵的特性、石头的大小及重量的疑惑,足以激发幼儿对本次探索的兴趣,另外在投放材料中,我们还要考虑幼儿在探究运用中,能不能达到探究的目的。
3.科学材料的投放具有生活性和反复利用性
科学材料可分为高结构的科学材料和地结构的科学材料。高结构的材料很多时幼儿没有见过的,由于色彩的鲜艳吸引,幼儿对这类探索需求很高,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在玩的时候弄得乱七八糟,这源于幼儿没有这样得经验,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实践。或者是由于材料的限制,也阻碍了幼儿的思维、探究力。在材料的投放上,可以采用低结构的材料,在探究中玩出新花样。比如:小树叶,本次《乌鸦喝水》的实验中可运用,它还可以运用到观察树叶的不同;可以玩树枝造纸画;可以玩沉浮游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