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三教”理念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2019-09-10王炳艳张颖娟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思政素养课程

王炳艳 张颖娟

[摘  要:“三教”即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是著名教育者吕传汉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教学理念。“三教”是当前探索如何提升课堂效率的创新尝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益探索。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事关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的问题,要想让思政课真正体现育人的功能,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真正在实践中体现思政课“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和作用。

关键词:“三教”;思政课;运用

Abstract:Professor LvChuanhan cameup with“Three Aim of Teaching”in 2014,that is to say,how to make students learn to think,to experience,and to express,which explores cultivating students’“core quality,and it is an innovative campaign to improve efficiency in the class.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task,it is about “What kind of talents to be trained” and “Who are the talents are trained for”. Transform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ideas and focus on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so that the function of educating in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can be embodied.

Key words:“Three Aim of Teachi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put to use]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培养人才的核心,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相应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辩证思考、体验和表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我校现在正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我们打开思路,打破传统思政课教学的模式,探索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就此契机,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几点“三教”理念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教思考,引导学生去“想”,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教思考,就是要教会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认识知识的内在本质,以变化发展的视角来探视各个知识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折射方问,从而能够通过演绎、推理、归纳等的方式,从个别知识中概括出一般知识的原理,或者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培养和开拓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要想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有所获,就要深刻领会辩证思考的内涵,须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要学会辩证的处理教材和授课内容,思考教材编写的知识点、面与学生学习生活之间的联系,辩证地处理教材与教师、教材与学生的关系,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是否以学生为本。同一门课程,受众不同,其对课程的理解受专业背景、基础知识等的影响,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都会产生差别,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一是优化教学内容,凝练教学主题。思政课教材内容庞杂,涉及面广,课程与课程之间又有许多重复交叉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熟悉教材,不仅是本门课程,而是思政课的所有主干课程,只有充分熟悉每门课程的内容,才能有针对性的筛选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精简化,既避免重复,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上感受知识的层次感和逻辑性,使学生乐学。二是优化教学设计。要想呈现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尤为重要,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包含导入、感知、理解、巩固、提问、小结、作业布置和反思等环节,其中我认为导入、理解、小结和反思四个环节尤为重要。导入应简短但要有吸引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就是教师要充分的讲,把重难点讲透,通过教师的讲,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同时还要让学生充分的想,使之将原有的知识和新学的知识内在的联系起来;小结是对一堂课所有知识的概括,通过小结,使学生将诸多的信息进行筛选,记住重要信息;反思则是课堂必不可少的组成环节,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知、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主要是针对每堂课的实践操作后的再认识,使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等进行反思,某堂课哪里做得好?今后是否可借鉴和推广?哪些地方和内容跟教学设计有出入,该如何避免和改进?教学反思体现的就是教案与教学操作的结果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促使教师认识到自己的教学优点是什么,不足有哪些,以便于自己教学业务水平的提升。

其次,教师要巧设问题,问题的设置必须具有导向性,既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和水平、又要结合教学目的与培养目标进行设置,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进行辩证思考。通过思考找出知识的点与面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或者非必然联系,深入知识内部寻找其结构本质,浅出知识外部折射拓展,这才是衡量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是否有渐进性提高的标杆,才是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如高校思政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主干课程,分别于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要让学生学好思政课,必须理清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这一问题,可以这样尝试,在上最后一门“概论”课时,先让学生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之前所学的三门主干理论课,“基础”课学生会说到理想、信念、道德、法律等关键词,“纲要”课会用历史、鸦片战争、侵略、反抗等词,而“原理”会讲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等。在学生说过这些词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使学生自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基础”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律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信念,修身养性;“纲要”课侧重了解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以史明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原理”课需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而“概论”课则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运用、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归纳,四门课程不是孤立和割裂的,是内在辩证统一的,这就是一种辩证思考。通过这种引导与思考,让学生理解思政课课程程体系结构及開设思政课的重要性,用逻辑记忆的方式把几门思政课的相关理论串联、并联起来。在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时,可设置一个问题:“怎样理解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教师适当引导,如十月革命发生在什么时间?世界的格局怎样?中国又是一个什么情况,逐步启发学生展开知识的串联和并联,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甲:“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学生乙:“中国的国情和俄国很相似,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学生丙:“说明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实践尚未成功”。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教师就能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通过类似问题设置,学生的思辩能力就得到了发展,也就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教体验,引导学生去“做”,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获得体验,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就是要把对知识的思考空间交给学生,用相信学生能力的思维代替教师的权威思维,尊重人类对辩证思维的认识和发展过程。要让学生在面对新问题、热点焦点时,敢于思考,敢于发声,辩证识别知识的内、外在联系,运用知识内部结构和原理,折射性地解决知识点、面之间的放射性问题。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采取自学心得分享、紧扣某一主题的热点讨论与交流、情景设定、角色互换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从中收获存在感与价值感。既是体验,就有成功与失败,成功者往往在下次体验中积极主动;而失败者往往寡言少语,拒绝再次体验。面对这种情境,教师绝对不可以将体验失败视作学生的愚钝而歧视不管,而应加大对他们的关注,多给于学生正面的肯定和鼓励,采用灵活、婉转的方式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进行纠正,通过教师的帮助,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其成长。

三、教表达,引导学生去“说”,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获得体验的切入点就是表达,教学中学生有没有学会辩证思考,是否有收获,事实上要通过学生对知识问题的表达及实践参与度来衡量。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也就是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知识的储备、专业技能等素养都要通过参与实践和语言表达来实现。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善于发声。做到既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又通过表达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反映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如何获取知识?关键是要阅读。传知识的获取需要不断的学习,而学习的基础就是阅读。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博览群书,自省反思,总结提炼,才能增长自己的见识,才能提升自己的理论素质。教师要给学生列出阅读书目,提出阅读要求:如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分享阅读心得、分享美词佳句、讨论书中热点、提出质疑等以增强学生与人交流与语言表达的能力。

其实,无论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应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更为积极地进行思考,是否在问题分析、观点提炼、语言组织和表达等方面得到锻炼、获得成长。总之,作为一种探究式、启发式、开放式的教育教学理念,问题设置、学生参与是践行“三教”理念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曾凡彩.浅析“三教”在数列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下,2017,9.

[2]杨孝斌,吕传汉.论数学教育对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

[3]羅小林.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三教”教学[J].基础教育参考,2016.

[4]苏明强.魅力课堂:让学生的思考更精彩——以“三角形边的关系”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2017:16-18.

[5]张晓斌,付大平.落实“三教”理念,培育数学核心素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54-57.

作者简介

王炳艳(1984—),女,汉族,贵州盘县人,六盘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

张颖娟(1982—),女,回族,贵州普安人,六盘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项目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贵州省一流课程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六盘水师范学院校级精品课程;项目编号LPSSYjpkc201703

猜你喜欢

思政素养课程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