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近代进士群体形成初探
2019-09-10何逍
何逍
摘 要:近代以来,湖南进士群体人才辈出,从文学词赋到义理解经,再到德性修养,积淀了璀璨夺目又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为中国文化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湖南进士群体的形成有其独天得厚的优势,归纳起来有政策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千年学府及浓厚的文化底蕴及湖湘人士个人的努力等等。
关键词:湖南近代;进士群体;南北分闱;地域环境;文化传统;文化底蕴;经世致用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南一省,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自古到今,名流涌现,如屈原、贾谊、周敦颐、胡宏、张栻、王夫之等,从文学词赋到义理解经,再到德性修养,积淀了璀璨夺目又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为中国文化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代以来,进士群体中更是人才辈出,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精神被发挥到了极致,甚至出现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现象。经笔者统计,从道光朝到光绪末年废除科举这近百年的时间里,清政府总共举行了40场科举考试,湖南考中的进士人数为385名,而全国包括八旗在内的21个省籍一共录取了10020名进士比重虽然显得相当小,只有3.84%,但却是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于是,近代湖南进士在数量和影响上形成了群体。这一群体的形成原因包括地理、人文、教育等因素。下面笔者来探究一下湖南进士群体形成的原因。
第一,“南北分闱”为近代湖湘文化承担主体——即湖南进士群体的兴盛,从政策上创造了可能性
从清代道光二年(1822)到光绪三十年(1904),湖南考中的进士总人数为385名,在数量上已经形成一个群体。正是这个总数看似不多的进士群体,却左右晚清朝政,引领社会变革。湖湘地区人才辈出,从道光以至科举废除,短短八十余年的时间里,先后涌现出四次人才群体,道光年间出现的经世派、咸丰同治年间的湘军集团、光绪末年的维新派和辛亥革命前后的革命派。在这些人才群体中,进士出身者比比皆是,且均是领袖人物,如陶澍、魏源、曾国藩、胡林翼、郭嵩焘、谭继洵、张百熙、熊希龄、谭延闿等等。其中,魏源是洋务思想的导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国藩、胡林翼、郭嵩焘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曾国藩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张百熙是清末新政中学制改革的总策划师,其提出的“壬寅学制”虽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之系统化,熊希龄提出的“六三三”学制至今仍在沿用。可见,近代湖南进士是晚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变革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因而,其在影响上更是已经形成一个群体。
第二,进士群体的形成得益于湖湘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地域环境,为近代湖南人才的兴起创造了客观条件”。
湖南处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之南,东南腹地,三面环山,自古便被称为“四塞之地”,由此风气不开,民风彪悍。湖南人性格中既有非常原始淳朴的成分,又有刚直坚毅的一部分。对此,钱基博就很精辟地总结了湖南地理环境对居民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他说:“重山迭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1宋教仁说:“湖南之民族,坚强忍耐富于敢死排外性质之民族。”由此可知,湖南人“大多霸蛮、勇悍、坚毅、梗朴”,其性格中也“具有卓厉敢死、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湖南人的这种倔强不屈性格在古来虽不受欢迎,但在社会动荡不安、阶级斗争激烈的晚清社会中却大放异彩。近代湖南人以脾气犟、韧性强、吃得苦、霸得蛮、不畏艰险、敢于牺牲而著称。曾国藩在创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曾被太平军击溃数次,两次被逼投河自尽,他却依旧坚强不屈,重振旗鼓,继续前行,最后终于剿灭太平军匪,以骄人的战绩缔造湘军传奇的同时,也在朝中挣得一席之地。这正是湖南民风的一种体现,这种临危不惧、倔强不屈的顽强精神也同样根植于湖南士人身上,为近代社会的变革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第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是湖南进士群体形成的必要条件
湖湘地区自古以来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从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到胡宏、张栻的湖湘学派,再到王夫之的船山学派,“湖湘文化的历史传承、氤氲相继,为近代湖南人才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养料”。湖南被称为“屈贾之乡”,其强烈的爱国主义传统便来自于屈原和贾谊的影响。战国时期,贵族出身的楚国大夫,却惨遭流放并最终葬身于汨罗江中,其举贤授能的“美政”思想与造为宪令的改革精神却被世人所铭记。而后西汉的贾谊被贬至长沙,一篇《吊屈原赋》却表达了自己濃厚的忧国之思。湖南多地塑有屈、贾像,并且建有屈、贾祠,二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传统深深嵌入了湖南人的血脉之中。尤其是在国家动荡民族危亡之时,湖湘士子更是前赴后继,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将爱国情怀演绎到极致。
第四,蓬勃发展的近代教育和浓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学府
尽管地理环境和人文传统是湖南地区进士群体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仍旧是学校和教育,这便离不开作育英才的千年学府和蓬勃发展的近代教育。从上文的湖南进士统计概况中可知,湖南省进士总人数为385名,而长沙府便占了252个名额,其进士人数一直远超其余湖南各府人数的总和。长沙府进士人数如此之多,其最重要一个因素便是以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为代表的贡献,湖南进士群体的形成与岳麓书院的人才教育不可分割。岳麓书院自北宋创建以来,历经宋、元、明三朝,湖湘学派经世致用、传道济民的精神代代累积。到了清代,岳麓书院不仅延续了先辈通经致用的学风,还融入了乾嘉汉学平实严谨的特点,文人士子往来不绝,依旧是湖湘学派之重镇。
第五,湖湘士子身上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坚毅不屈的抗争精神和经世致用的学风促成了良性循环
在近代湖南进士群体中,胡林翼、曾国藩、郭嵩焘和熊希龄皆是致力于社会变革、卓尔不凡之人。其中,胡林翼为道光丙申恩科二甲进士,曾国藩为道光戊戌科三甲进士,郭嵩焘为道光丁未科二甲进士,熊希龄为光绪甲午恩科二甲进士。他们出身于岳麓书院,不仅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还为晚清的教育变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湖湘文化通经致用的学风和岳麓书院优良的教学传统的熏陶下,再加上湖湘士子身上固有的坚毅不屈的精神,以胡林翼、曾国藩为代表的湖南进士群体展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晚清的中国朝局动荡,波谲云诡,以八股取士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已无法满足时代变新的需求,处于内外交迫之中的士人开始对教育进行反思,提出各种方案,试图进行变革。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便是由士人主导,自上而下开展的改革运动,也是清廷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统治而兴起的社会变革,且重点都在教育变革。曾国藩和郭嵩焘便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熊希龄则积极促使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中文化教育的变革。于是,在湖湘士子的努力下,西方先进的学科课程与教育模式被不断推广,近代教育由此而蓬勃发展起来。
近代教育的发展让湖湘士子看到了孔孟儒学以外的西式教育与新式思想,并且接受到了先进的教育,为其日后参与晚清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这些士子通过科举考试在朝中获得一席之地以后,又积极投身于晚清的社会变革当中,影响越来越大,由此而形成的湖南进士群体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晚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促进晚清教育变革的不断拓展与深入。
尤其是教育改革,从洋务运动之后便一直引领全国改革的潮流。同时,也正是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不仅促进了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更是培养了众多人才,还推动着这些士人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之后又转身投入更深层次的社会改革中,比如熊希龄和谭延闿等,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綜上可知,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铸就了湖南士子刚毅不屈、忧国忧民、经世致用的性格特征,而又以千年学府为代表的书院教育,为其参加科举考取功名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最后蓬勃发展的近代教育让湖湘士子看到了孔孟儒学以外的西式教育与新式思想,在受到先进教育的同时也为其日后参与晚清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由此,这些士子通过科举考试在朝中获得一席之地以后,便积极投身于晚清的社会变革当中,影响越来越大,由此而进一步扩大的湖南进士群体,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晚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瀚章,裕禄等编纂:《光绪湖南通志》,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第11页.
[2]周秋光:《近代湖南的人才群体现象及其原因》,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63页.
[3]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导言》,载钱基博、陈志明编《钱基博自述》,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