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
2019-09-10马秀珍
马秀珍
摘 要: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往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在教学的需求。身为农村小学教师,我们承担着班级里组织管理者的角色,对待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达到提升学生成绩目标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那么,在我们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好农村学生的德育工作,成为了我们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本文就这一课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农村小學;小学教师;德育工作
小学阶段正是农村学生心智思想发育成熟、人生价值观养成的初步阶段,这个时期对学生的德育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农村小学教师,我们身上肩负着重大责任,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在学生道德方面给予正确引导。在我们的工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转变陈旧教学观念,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困难与挑战。并且,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我们要时刻牢记将德育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德育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加强师生沟通,掌握学生动态
身为农村小学教师,我们应及时关注学生的日常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状况如何。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当中,要不断深入学生,融入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最近的状态以及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只有通过经常沟通,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动态。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教育指导。
例如,在农村小学,有些同学很刻苦上进,所以成绩很好,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可是,在近期的考试中,成绩出现大幅度下滑。在以往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班主任可能会容易忽视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该如何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引导教育。由此,可能会导致学生继续沦落,停滞不前,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身为教师,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及时与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清楚学生成绩下滑的原因,有可能是家庭出现了变故,也有可能是学生遭遇了什么打击。通过亲近学生,与学生深入沟通,才能使我们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状态,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二、注重言传身教,树立道德表率
在农村教学的小学阶段,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在这段时间内,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最为密切。身为小学教师,我们的言行举止、仪表作风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很深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导学生为人的同时,更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品质,要知道,自己的每个举动都可能被学生学习模仿。所以,我们更应该严于律己,为学生做出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我们一定要第一个先做到,以此来影响学生,树立威信。
例如,在我们农村种植着许多植物,在课堂上我们讲解了植物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要随意摘采或践踏。但是,在课堂下,我们为了图方便省事就从草地上直接踏过去,因为觉得花儿美就摘下来。当学生看到我们的所作所为,就会认为,爱护花草也只是一个口号,在实际当中也可以不去实现,老师都不去执行,自己也不用做了。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德育方面的发展,学生对老师的敬畏之情也会越来越淡。因此,在实际学校生活中,我们要做到言传身教,不仅是说到,更要做到。要做到不随意践踏草坪或摘下花朵,见到有人做出不爱护花草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加以教育。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为学生树立道德表率,让学生更加信服。
三、平等对待学生,促进健康成长
农村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虽然学生之间的天赋智力、学习成绩、成长环境等存在差异,但他们的尊严是平等的。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平等不偏向的,应该始终保持一颗关心爱护学生的心,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我们的关怀,体会到我们的爱与包容,在此之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例如,我们有时候会遇到学生下课没有擦黑板、教室里满地是垃圾的情况,在传统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有些班主任在询问无果,没有同学承认的情况下,就想当然的认为是差生所为,觉得成绩好的学生不会做出这类事情,可事实并不一定如此。许多时候班主任对待好学生,总是会高看一眼,给予更多包容与关怀,而对于差生只是留下一个冷漠的眼神。这种对待学生的差异和不公平,其实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尤其是会在差生心中埋下阴暗的种子。长此以往,差生会变得更加内向、自卑,做什么事情都不敢相信自己,慢慢地会不思进取,一落千丈。为了避免学生这种情况的发生,老师必须平等对待学生,不偏不倚,是非分明,对待差生也要付出耐心,给予鼓励,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一直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才能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快乐成长。
综上所述,对农村小学时期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身为教师,我们应该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实施素质教育,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为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实行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品质素养得到大幅度提升,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185.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P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