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学习动力研究
2019-09-10迟淼
迟淼
摘 要:高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形象愈发普遍,对学生学习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分析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阐明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学习动力;学生
学习动力,是指引发学生学习行为的驱动性因素,是促进高校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当前,高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愈发普遍,如何及时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高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往往表现为“三无”,即学习无目标、学习无兴趣、学习无态度。许多教师、家长长叹:曾几何时,高分考入大学的各类“学霸”,如今却沦为及格线的“边缘人”;学生上课睡、下课玩已成常态现象;部分学生课程偏科严重,对感兴趣的课程较为重视,对不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心态急躁;不少学生将精力集中于网络游戏、谈情说爱等,缺乏求知欲和上进心。
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学习目标不明。一方面,部分高校教师因各方面原因导致对毕业岗位的认识不到位,进而无法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认真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于毕业后的任职存在“陌生感”,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对于学习的意义缺乏感知。加上近年来,“学习无用论”等负面信息盛行,大学毕业证作为就业“敲门砖”的观念逐渐模糊,很多学生对毕业工作产生“畏惧感”,随着年级增长,逐渐消极懈怠,学习动力大大下降。
(二)学习兴趣不足。一方面,由于教师体制的原因,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对授课质量缺乏足够的重视,而将精力放在科研学术等跟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上,导致课堂沉闷,教学内容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动力下降。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功利化”的思想,导致有的学生误认为只要守住“60分”及格线、拿到毕业证就能高枕无忧,有的学生认为所选择的专业方向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而产生抵触心理,最终导致消极懈怠,学习动力不断下降。
(三)学习态度不稳。一方面,学校、班级、宿舍等集體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果集体的价值取向出现问题,部分学生又容易受外界影响,会出现学习态度随着外界变化的“墙头草”式倾倒,最终影响个人学习动力。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而意志薄弱,一入校门雄心勃勃,准备大展宏图,但随着时间推移和外界影响,无法抗拒网络游戏、谈情说爱等诱惑,导致精力不足,遇到较难课程就打“退堂鼓”,对制定的教学计划无法顺利落实,学习目的转变成了应付考试,学习动力大幅度下降。
三、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应对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远景规划。许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岗位感到迷茫,任职定位不准,岗位需求无从得知,学习也就无处下手。针对高校学生容易出现的目标迷茫问题,在学生入学之初,高校便要引导学生进行远景规划,加强专业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使得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建立远景学习动机。要定期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优秀的毕业学长学姐以及企事业单位优秀代表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及时为学生“引路”,督促学生找好标杆,确定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二)推进体制改革,提高办学育人质量。一是要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努力将封闭式教育转化为开放式教育,将内容“满堂灌”转变成“百家争鸣”,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我探索空间,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二是要在健全规章制度上下功夫。健全督导组听查课、教学质量评估、过程性考核等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改善学员学习状态。三是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要通过各种渠道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为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加大奖惩力度,催化学生学习动力。一是要加大奖励力度。对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奖励、表彰和宣传,增强学习优异学生的自豪感,“以先进带动后进”,真正地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二是要严明惩罚力度。要严格全程淘汰制度、考风考纪等规章制度,让成绩垫底或者心存侥幸不学习的学生无可乘之机,督促他们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上。三是要强化教学评价力度。要将班次的教学质量作为教师的考评、职称评审的重要参考依据,实行教学质量较差一票否决制度,强化教师教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学生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
(四)开展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第二课堂活动是强化高校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一要端正全体师生的思想认识。把第二课堂管理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两个课堂一手抓、一齐管。二要充分调动全员参与积极性。要确保活动内容的科学系、系统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广泛吸引全员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三是要注重发挥教师作用。鼓励、支持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团结、吸引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自力更生等综合能力素质。
(五)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学生教育引导。一要营造良好学习风气。采取先进典型宣传、专家教授讲座等多种方式,激励学员积极进取、创先争优的热情,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勤奋好学的品格。二是要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完善教学场地、优化教学服务质量,更新教学装备,从硬件上保障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三是要注重过程跟踪管理。加强任课教师和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及时发现班级学习上的问题,制定合理的举措解决问题,保证学生学习动力不减。
参考文献:
[1]万燕花,李林波,吴兵.大学生学习动力研究综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5):558-561.
[2]罗健欣,金凤林,邱淑贞,段伟伟.提升军校学员课堂学习动力的奖励机制研究[J].高教学刊,2016(9):200-201.
[3]陈静,孙栋梁,徐明春.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之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3):36-38.
[4]王宜君.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状况及激励机制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3(5):47-49.
[5]邓俊.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4(6):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