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国学经典培育根正之人
2019-09-10张静
张静
摘 要:当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立德树人的基础。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爱国情感。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贵在引导,重在环境氛围下的渗透,并通过大量的活动实践,让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内化。
关键词:国学经典;立德树人
一、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
(一)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更是优质的传统教育资源。诵读国学经典,旨在组织学生通过“走进经典、快乐诵读”的方式,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让孩子们在享受吟诵乐趣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启迪。让孩子们在国学经典的熏陶中,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弥补传统道德的缺失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对学生来说,爱国是最起码的要求和责任。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始终是学校德育的核心,也是学校德育的关键。一直以来,僵化的说教、空洞的理论对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微乎其微。让学生熟读中国的经典诗文,诵读朗朗上口的经典名句,熟知生动感人的爱国故事,可以增强他们对民族历史的了解,丰富他们的民族情感,从而增强爱国情感。如诵读李白的古诗《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语句启迪青少年要关心祖国、民族的命运,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学生从小发愤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经典中无数凝重的充满爱国情怀的精辟语句一旦为青少年所掌握,必然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从小树立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成为一个有中华魂的中国人。
二、诵读国学经典,唱响立德树人主旋律
(一)以环境为载体,营造诵读氛围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的环境影响一个人的阅读状态,这种环境其实是一种文化。我校精心创造诵读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和影响。学校利用文化长廊、读报橱窗、楼道文化等,精心设计和布置有关中华传统美德、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画、警句和诗词歌赋,积极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棵花草都育人。其次上下午入学时间,学校通过校园广播,播放古诗词歌曲,让学生伴着轻快的节奏,听着悦耳入心的古诗词歌曲走进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
(二)以课堂为阵地,传授诵读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绝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初步诵读的能力,灵活多样,帮学生巧记巧背。教會了学生这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今后的独立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适当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诵读方法。例如读辛弃疾的《西江月》时就需要用欢快、愉悦的语速、语调去读才能读出“丰收在望”喜悦之情。其次在教学中,在指导学生“读”的基础之上,应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一起去“品”,即品味诗词的情境,领略诗词所具有的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从而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再次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悟。
(三)以活动为契机,增强诵读效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内容如果只是局限在书本上,而没有在实际的活动中得到实施,那学生学到的就依然是很浅显的知识。因此,我们要经常开展一些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把学到的内容进行内化,提高了自身的修养。经典诵读的活动很多,比如:各个班级定期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组织学生编写国学经典内容方面的手抄报,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学校还把国学经典诵读内容植入到学校的艺术活动中,让学生在诵、背、书、唱、画、演中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学校还号召学生主动关心父母,为下班的父母端上一杯茶,吃完饭主动地收拾碗筷等。
国学经典,是民族的根和魂。传承的最好方式,是利用,是创新。诵读国学经典,育有根之人,诵读国学经典,育根正之人!为立德树人这项伟大工程打好底色,只有国学经典能担此重任。昨天、当下和将来,我们一直在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维友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原则与方法 中华少年[J]2016(22).
[2]王太荣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J] 新课程导学2015(01).
[3]李立东 传统文化与经典诵读实践[J] 中华文化库2013.8.
[4]赵景新 彭耀光 张文新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16(6).
★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80415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