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记叙类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19-09-10张如秀
张如秀
摘 要: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着丰富的内容,记叙类散文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分类。记叙类散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记叙类散文教学的开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明确的理清文章思路,增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首先从高中记叙类散文教学的现状出发,对其中蕴含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寻找合理的教学方法,避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提升记叙类散文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记叙类散文;教学策略
新课改正在渐渐地变得越来越深入,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明朗化,越来越重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而记叙类散文的阅读能力无疑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通过对记叙类散文阅读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清晰完整并有条理地描述一件事物,这对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着不小的好处。此外,对记叙类散文的阅读教学还可以提升学生分析文章、理解文章含义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从记叙文的特点出发,在进行文章分析时,首先要带领学生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把握文章的具体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文章所记叙的主要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作者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东西;最后还要通过对文章所用手法的观察分析,挖掘文章的深意。
一、抓住行文线索,把握文章结构
想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好记叙类散文阅读教学,教师首先要从对文章行文线索的分析开始。记叙类散文有着鲜明的特点,作者在描述事物及其发展的同时往往有着线索存在,比如时间的变化或者空间的转移。只有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学生才能对整篇文章的结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分析文章的内容及其想要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是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贯穿文章全文的线索,并依着线索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整理,培养学生发现线索的能力。
比如,在《小狗包弟》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带领学生去发现文章的线索。这篇文章初次进行阅读似乎感觉散乱不堪,没有事件或者空间上明显的线索,这也是散文一贯的特点。但教师如果让学生寻找文章各个段落所描述内容的共同点就会发现每一个段落都与小狗包弟离不了关系。第一段对别人的小狗的描写是为了引出小狗包弟,而最后两段对自我的剖析也是借着对包弟的怀念来进行,因此这篇文章的线索应该就是小狗包弟的与作者的相遇相离了。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就握住了文章的命脉,认识也就更加深刻了。
二、找准主要事物,分析文章内涵
想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好记叙类散文阅读教学,教师还要通过对文章中所描写主要事物的分析,感悟事物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记叙类文章就是对某一事物的详细描写,因此文章中的主要事物往往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最能够体现作者的态度和看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这一点,不仅要带领学生对主要事物进行分析,更是要注意教學寻找和确认文章主要事物的方法。
比如,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就要让学生寻找一下文章的主要描写事物。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不仅描写了北国的秋天,更是描写了南国的秋天以及历史上文人墨客对秋的看法,但作者所描写的主要事物始终是北国的秋,其余的描写都只是为了对这一主要事物进行衬托。因此,学生应该将重心始终放在北国的秋天上,通过对北国秋天的特点的分析来感悟作者隐藏在其背后的人生态度和喜好。
三、观察描写手法,挖掘文章深意
想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好记叙类散文阅读教学,教师还要对文章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分析,并对其作用进行讲解。在记叙类散文之中,作者往往会采用多种描写手法,或者是对比或者是倒叙,但究其根本,这些手法都是为了文章主旨而服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带领学生发现学习这些手法之外,更要对这些手法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详细讲解,从而让学生在对这些手法的学习过程中深入挖掘作者写作的目的,正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讲解中,教师就应该重视对文章中写作手法的讲解。在文章中,作者在对荷塘美丽景色进行了充分描写之后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就用了对比的手法,用之前极尽美丽的景色来反衬出作者心里的寂寥苦闷。如果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一手法,认为作者是怀着愉快的心情进行赏景的话,就与作者的写作本意大相径庭了。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好记叙类散文阅读教学,教师首先要通过对文章线索的寻找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其次要通过对文章中主要事物的定位和分析来帮助学生感悟作者的态度;最后还要通过对文章中描写手法的关注和学习来挖掘文章中蕴含的深意,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做到正确认知。
参考文献:
[1]郑儒中.高中语文复习指导(一)记叙文阅读[J].语文学习,1993(03):39-44.
[2]姜清基.加强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摭探[J].成才之路,2018(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