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传染性胃肠炎鉴别、诊断及防治
2019-09-10王宝军
摘要:仔猪传染性肠胃炎是由猪传染性肠胃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腹泻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具有接触性高、传播速度快、发病急发病短的特点,对生猪养殖产业造成的危害最大,是造成死猪高死亡率、高淘汰率的主要致病原。该种病毒主要对2周龄内的哺乳仔猪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致死率高达100%。但临床上由于仔猪传染性肠胃炎的症状和很多病毒性腹泻疾病、细菌性腹泻疾病的症状较为相似,在具体诊断中应做好几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工作,以便及时采取对症措施进行治疗,提高防控效果,缩短发病周期,降低损失。该文分析了仔猪传染性肠胃炎的鉴别诊断和防治。
关键词:猪传染性肠胃炎;鉴别诊断;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9.091
0 引言
仔猪传染性肠胃炎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的胃肠道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主要以水泄、呕吐为主要特征,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猪均可以受到该种病毒的侵袭而引发疾病,其中对2周龄内的哺乳仔猪造成的危害最高,严重时发病率高达100%,致死率高达100%。近年随着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密度不断增加,养殖场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没有构建完善的疫病防控措施,导致疫病发生率显著升高,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因此需要充分认识仔猪传染性肠胃炎的危害性,重点做好该种疾病和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工作,然后采取对症措施进行治疗,提高防控效果。
1 流行特点
仔猪传染性肠胃炎的爆发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常发生于每年的冬春季节,这个时期由于是母猪分娩的高峰期,病情很容易传播流行,加重传播范围造成的致死率很高。养殖场的患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患病猪分泌物排泄物中携带有大量病毒,污染周围环境后,通过和健康处接触导致病毒的传播。患病猪和健康猪直接接触也会导致病毒的快速传播蔓延。仔猪传染性肠胃炎的传播流行和养殖场的饲养管理不当有很大联系。养殖密度过大,猪群接触频繁,外周环境较差,粪便堆积严重,没有进行妥善的疫苗免疫接种,使猪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很容易激發感染该种病毒性疾病。
2 临床症状
急性期发病病程通常为16~48h,病毒传播速度极快,通常在发病2~3d后能蔓延到整窝哺乳仔猪。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猪都具有易感性,对仔猪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引发仔猪突发性的呕吐,接着会出现剧烈性的腹泻症状,粪便喷薄而出,粪便颜色呈现乳白色,灰白色或者黄绿色[1],在粪便中夹杂胃消化的凝乳块和饲料,恶臭难闻。腹泻症状出现后患病猪身体严重脱水,逐渐消瘦,体温短期升高后逐渐下降,发病2~5d因为机体严重脱水衰竭而死。10日龄内的哺乳仔猪发病率和致死率高达100%,3周龄以上的仔猪耐过急性期后,常表现为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生长迟缓,淘汰率显著升高。
3 病理学变化
选择养殖场的病死猪肉眼可以观察猪的体表皮肤苍白无光泽,被毛杂乱,皮肤失去弹性,眼球向内凹陷,身体严重脱水。将病死猪解剖后发现病变位置主要集中在胃肠道,胃肠道呈现不同程度的卡他性胃肠炎病变,胃肠道严重膨胀,肠道内部充满大量胃消化的凝乳块,胃底黏膜充血出血,小肠内充满黄色或白色的液体,并混杂有胃消化的小乳块和泡沫状内容物。采集病死猪的病变肠道组织,充分漂洗后,放置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肠绒毛显著萎缩[2],变短消失,肠壁变薄,失去弹性。肠管严重扩张,外观呈半透明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严重,其他脏器器官没有出现典型的病理学变化。
4 鉴别诊断
结合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可对病情初步诊断为猪传染性肠胃炎,但由于该种疾病与流行性腹泻、仔猪痢疾、仔猪副伤寒、仔猪黄白痢症状较为相似,因此在诊断中需要做好上述几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工作。流行性腹泻的传播流行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发生于每年的冬春季节,任何年龄和品种的仔猪几乎都可以引发感染,都可以出现典型的腹泻症状,年龄较大的猪通常在发病几天后能恢复健康,哺乳阶段的猪就部分出现死亡。仔猪痢疾主要危害2~3月龄的断奶仔猪,发病不具备典型的季节性,传播速度相对缓慢,发病期较长造成的死亡率较低,通常会表现为反复发生。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大肠存在卡他性炎性出血性肠炎,纤维素性渗出和黏膜表层严重坏死,同时还能分离和检验出猪痢疾螺旋体。仔猪副伤寒常呈现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主要危害2~4月龄的仔猪,该种疾病传播流行,没有典型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急性期先是出现便秘症状,随后出现腹泻,排出恶臭,带有血液的稀便,在患病猪的耳尖、腹部和体表皮肤毛少区域会出现深红色的病斑,发病后期病斑呈现青紫色,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反复腹泻,粪便呈现灰白色暗黄色或黄绿色,盲肠、结肠严重溃疡病变,在粘膜表面还会出现荚膜附着,实验室诊断能检测出沙门氏菌[3],多种抗生素治疗具有一定效果。
5 防治
目前仔猪传染性肠胃炎没有特效药物,临床上主要采用对症原则进行治疗,预防仔猪继发感染抗病毒。患病猪肌肉注射硫酸氢钠霉素使用量为2mg/kg体重,2次/d,连续使用3d为1个疗程。同时在患病猪的另一侧注射病毒灵和黄蔑多糖注身栩芡,使用剂量分别为2mL/kg体重,1次/d,连续使用3d为1个疗程。另外采用中药辅助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发病周期,中药组方是由黄芪、白芍、黄连、桅子、郁金、大黄组成,使用剂量分别为15、18、18、18、36、50g,水煎服,每头猪口服200mL,1次/d,连续使用5d为1个疗程。通常采用上述中西药联合治疗手段,治疗5~7d,患病猪临床症状即可消退。患病猪恢复健康后,应密切观察猪群的生产情况,及时淘汰生长发育停止的僵猪。防范该种疾病传播流行,应重点做好养殖环境的卫生消毒,减少致病原的寄生途径。仔猪传染性肠胃炎,要始终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在每批猪进入猪栏前,都应对猪舍进行严格的清扫和卫生消毒,做好周围区域的杂草清理,并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提前做好预防接种。日常还应重点做好养殖场的饲养管理工作,尤其是要精心呵护仔猪,注意做好圈舍的防寒保暖,保证垫草清洁卫生,及时更换垫草。还应向猪群提供适口性较强,容易消化吸收的饲料。在仔猪阶段可以在饲草饲料中添加0.05%土霉素粉剂,或者在饮用水中添加0.6%漂白粉,能很好地抵御病毒传播蔓延。合理的疫苗免疫程序是防范该种疾病传播流行的最有效措施。选择使用猪传染性肠胃炎弱毒冻干疫苗进行预防免疫接种,妊娠母猪在产前1月肌肉注射2mL,出生死猪只有注射0.5mL,10~50kg的猪肌肉注射1mL,50kg以上的猪肌肉注射2mL,免疫期半年。
6 结束语
仔猪传染性肠胃炎是由仔猪传染性肠胃炎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病毒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病毒属于冠状病毒,具有很长的变异特性,如果养殖场没有构建完善的饲养管理方案,饲料营养价值较差,饲养不科学,免疫抑制因素刺激就很容易加重猪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诱发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为有效防范各种疾病的发生,降低发病率,要求养殖场要坚持封闭化的养殖模式,避免从外地随意引进种猪。
参考文献
[1]孙文辉.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鉴别诊断与防治措施[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8(11):31.
[2]林文彬,单庚,霍明.仔猪传染性胃肠炎鉴别诊断与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6(8):52.
[3]李祖凤.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的鉴别诊断[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7,37(5):63-64.
作者简介:王宝军(1978-),男,天津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预防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