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发生与防治
2019-09-10阿积学
摘要: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又被称为红鼻病或传染性坏死性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上症状多种多样,以发热、呼吸极度困难、上呼吸道黏膜发炎、水肿、出血坏死为主要症状。以前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广泛流行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牛养殖主产区,我国因为引种不当导致疾病传人,对牦牛养殖产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因此,需要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制定综合性的防控措施,预防上述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流行。该文主要结合一个养殖场的实际发病情况,分析了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发生和防治措施。
关键词:青海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9.081
0 引言
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属于典型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因为呼吸道黏膜水肿出血坏死,引起体温升高,呼吸极度困难,另外该种病毒还很可能会引起牦牛出现化脓性阴道炎、结膜炎、脑膜炎、流产等其他病症。通常该种病毒只发生于牛,虽然病毒传播速度较快,但造成死亡率较低。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呈球形,具有囊膜,成熟的病毒粒子为150~220nm,病毒内侧是由双骨的DNA和蛋白质缠绕而成,外观是由20个面体组成,呈六角形,在病毒外周围绕着一层含脂质的囊膜。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在自然条件下抵抗能力不强,不耐酸不耐碱,但对低温条件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该种病毒对常见的消毒剂如乙醚、氯仿、丙酮等都十分敏感,能在短时间内将其灭活处理。
1 发病经过
2018年2月13日,养殖户养殖的203头牦牛出现了发病情况,该养殖场共有公牦牛66头,母牦牛137头。按照年龄划分,共有新生犊牛29头,幼龄牛41头,成年牛131头。在养殖场的犊牛群中先后出现了发病情况,临床上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采食欲望下降,眼结膜潮红流泪,并短时间内出现了呼吸道症状,鼻黏膜潮红,充血严重。发病后病情迅速传播蔓延,并出现了个别死亡病例,妊娠母牛出现流产现象。据调查,养殖场牦牛发病后进行了严格的封锁隔离,并对牛舍进行了一定的消毒处理,但是处理不够及时有效。
2 流行特点
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发病突然,发病过程短,传染性极强,养殖场的发病牛和带毒牛是主要传染源,由于临床康复的牛仍然能向外排毒,患病牛恢复健康后仍然具有传染力,最长携带病毒时间超过17月,成为威胁牛健康生长的主要传染源[1]。病毒广泛存在于患病牛和带毒牛的鼻腔、眼睛和阴道分泌物中,公牛的精液中也可以检测出病毒,易感牛群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环境或与患病牛直接接触,与种公牛交配可以感染该种病毒。蜱虫等吸血昆虫活动也是导致该种病毒传播流行的主要原因。养殖场饲养管理不科学,养殖密度较大,卫生环境不良,气候突然发生变化,牦牛身體抵抗能力下降均可以加重该种疾病的发病。该种疾病传播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常发生于每年的冬春季节,虽然发病率较高,发病较突然,但造成的死亡率较低,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牦牛都具有易感性,其中对犊牛造成的危害最严重,死亡率较高。
3 临床症状与病理学变化
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潜伏期通常为4~6d,最长的长达20d,临床上主要分为呼吸道型、生殖道型、流产型和脑膜炎型等多种类型。其中呼吸道型临床症状最常见,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到41℃,精神萎靡不振,采食欲望下降,反刍能力减弱,从眼角流出脓性分泌物。随后鼻腔黏膜充血潮红,外观呈现火红色[2]。出现鼻黏膜肿胀,出血后患病牛呼吸极度困难。犊牛感染该种病毒后症状较急,发病较重,死亡原因通常和窒息、继发感染有很大关系。将病死牛解剖后,主要病变位置集中在鼻腔,喉头和气管,3个器官组织中存在普遍性的炎性水肿,在黏膜表面附着灰色的假膜,并且在黏膜表面还能看到散在存在的灰黄色小脓包或浅而小的溃疡病灶。生殖道型主要发生于性成熟的牦牛,多通过交配途径感染病毒。母牛的阴道黏膜和阴门充血症状,病牛表现为不安、频繁的做排尿动作,排尿量减少,排尿时由于黏膜肿胀疼痛难忍,阴道中不断分泌出粘性脓性分泌物,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阴道黏膜表面附着有大量的伪膜,并存在溃疡病灶。公牦牛主要表现为阴茎发炎包皮炎,精囊出现变性坏死。流产型多发生于初产的母牛群体,妊娠母牛感染该种病毒后,在妊娠中后期突然出现流产,产下死胎或未成型的胎,流产后胎衣不能正常排出,流产胎儿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病理学变化。眼炎主要表现为眼睑水肿明显,结膜充血出血,从眼睛和鼻腔中流出脓性分泌物,有的患病牛眼角膜轻度浑浊,病变较严重的还可以在结膜部位形成灰黄色的小颗粒。脑膜炎型常发生于3~4月龄的犊牛,临床上表现为突然发热,流鼻涕,眼睛流泪,呼吸急促,鼻腔黏膜高度充血水肿,然后出现一系列的神经症状,角弓反张,共济失调,在圈舍中十分兴奋,全身肌肉震颤、痉挛。脑膜炎型的患病牛具有很高的病死率,病变部位检查可以发现脑膜轻度充血。
4 诊断
采集病料后先进行细菌学检查,没有发现被阴性或阳性染色的致病菌。在培养基上也没有发现致病菌生长。采集病死牛的病变组织后,将其接种到牛肾细胞培养分离病毒,然后选择使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荧光抗体进行荧光试验,发现被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特异性的荧光变化,结合上述诊断结果可以判定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3]。
5 防治
将患病牛和未发病的牛单独隔离,给予患病牛充足的饮用水,并保障饲料营养价值全面。为了抑制病情进一步发展,可以选择使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患病牦牛的感染部位进行充分清洗。然后肌肉注射病毒灵注射液和黄茂多糖注射液使用剂量分别为0.1mL/kg体重,1次/d,连续使用3d为1个疗程。对于体温升高的患病牛,肌肉注射30%的安乃近注射液,每头牛肌肉注射10mL,1次/d,连续使用3d为1个疗程。另外,还应该做好全群预防工作,在整个牛群的饮用水中添加98%的盐酸逻啉胍粉剂,添加量为100g/100kg饮用水,饮水2次/d,连续饮水1周。同时在饲料中添加98%的强力霉素粉剂,添加量为2g/kg饲料,连续使用1周,预防继发感染。通过采用上述手段治疗5~7d,患病牛症状即可消退,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6 结束语
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疾病虽然造成的死亡率较低,但是会严重影响到牦牛的正常生长,对整个养殖产业造成的危害极大,使养殖户蒙受巨大经济损失。该种疾病的流行传播具有突然性,再加上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因此只能做好事先预防工作。在该种疾病流程高发期,应该密切观察牦牛的生长情况、采食情况,注重环境卫生控制,提高牦牛身体抵抗能力。防疫人员还应该充分认识到该种疾病的危害性,做好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疫病的流行特征与流行特点,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方案,减少引起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发生的多种因素,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辅云.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的防治[J].养殖与饲料,2018(7):57-58.
[2]潘雪英.青海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发生与防治[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7(6):49.
[3]扎西才让.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的科学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6,12(9):130-131.
作者简介:阿积学(1991-),藏族,青海门源人,本科,主要从事兽医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