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19-09-10张黎明
张黎明
摘要: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且有趣,如何保持这种对新知识的探索兴趣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重要的作用。毕竟有了兴趣才有想学的动力。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新课标的今天,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更是化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实验教学 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且有趣,如何保持这种对新知识的探索兴趣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重要的作用。毕竟有了兴趣才有想学的动力。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新课标的今天,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更是化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本人长期一线的教学,我简单的来谈下如何加强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走出化学实验教学的误区,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实验室里仪器已准备妥当,学生人人手拿《实验报告》,安静的坐在实验桌旁,老师正热情奔放地讲着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步骤和实验的注意事项,偶尔学生动了一下仪器,也被老师呵止,快到半课时老师才让学生动一下,记录几个实验数据、实验现象,一堂实验课下来学生感觉很不过瘾,远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神秘与有趣。这种实验,纯粹是为了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去做实验,为了技能的熟练和运用去做实验,为了证明教师讲解的正确性去做实验。一句话,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学生并未参与实验问题的提出,没有从假设到设计,从实验到得出结论的探究活动过程,也没有热心地对实验结果作出一定的分析、论证、评估。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更培养不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加强演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为了增强实验的现象,我经常设当得对实验进行简单改进,如,为证明燃烧和灭火的关系,我补做了人教版上的白磷和红磷燃烧所需的不同条件。用球胆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O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我请学生思考3个问题:①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②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③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学生反映这样学既能理解,又记得牢。
又如,在讲述氢氧化纳化学性质时,我补充了氢氧化钠与CO2、SO2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然后提出两个问题:①为什么烧瓶中的小气球会自动胀大?②大试管中红色的喷泉是如何形成的?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既使学生认识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与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实验教学中应注重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尽量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应能自己找出实验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并选择实验仪器。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亲自参加了化学问題的提出、假设、实验及问题的验证解决等活动过程。这样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探索兴趣。
例如: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比较抽象,是学生的难点,做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时,教师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后,提出你认为是那种物质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呢?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让学生形成尽可能多的、新的、独特的设想、思路。给学生留下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去挖掘内容,发现问题,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和独立探索问题的习惯。但设计的问题不能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难。
(1)假设与猜想:学生根据观察的化学实验和已有的化学知识基础上,对出现的现象原因大胆地进行想象和推测,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所提出的可能性答案,做出猜想与假设。
如:上述实验中,针对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学生提出如下猜想。①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②水使石蕊变红。③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产物使石蕊变红。这样的猜想,对学生活跃思维、发展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
(2)设计实验:针对探究目的与条件,设计可行性的操作步骤,以达到预期目标。还是上述实验,根据前面的假设,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教师的引导,设计了以下实验来验证假设。①向干燥的纸花(用经石蕊试液浸透的滤纸晾干后制成的)喷稀醋酸。②向干燥的纸花喷水。③直接把干燥的纸花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④将干燥的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
(3)动手实验:获取实验事实与证据,正确操作,科学记录实验现象与数据,并在实验中注意观察、思考。通过上述设计,进行分组实验。
(4)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收集到的现象与数据用化学知识加以分析、处理,得出结论,并与假设比较,对与猜测不一样的现象加以解释。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不是刻意地引出一个唯一的结果,而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方法。
通过分组实验,小组讨论,获得共识:1、石蕊遇酸变红2、水、二氧化碳均不能使石蕊变红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产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
四、注重拓展家庭小实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教学实践表明,拓展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课本第11页蜡烛燃烧的活动探究做对比,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我补充了十几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作为家庭作业。这些实验按教学进度陆续布置给学生完成。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家庭小实验记录本,把所完成的实验项目、日期、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學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半学期检查一次。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二十几个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例如,我把教材铁钉生锈演示实验中的(1)当作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上铁的性质这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启迪学生对教材讨论题“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进行探究,从而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