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如何有效进行德育教育

2019-09-10刘秀萍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19年18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课程

刘秀萍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道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道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对学生有效进行德育教育呢?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德育教育

一、利用好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具有“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对于七年级学生,主要对他们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培养良好性格、增强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受到法律的保护,又受到法律的约束;我们既享有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又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这些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实践性”: 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实践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强化理论灌输的同时,更要通过联系实际,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学生对生活实际的了解、认识和感受作为认识理论知识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采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讲七年级第四课《走近父母》和第五课时《理解老师》时,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華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如果学生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尊敬,又怎么能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呢?因此,我们必须以此来教育学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尊重每一位职工;在社会,要敬老爱幼,助人为乐。课后,要求学生为家里的长辈洗一次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

又如:我在讲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成绩的品质》的“诚实的检验”这部分内容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抄袭作业、考试中弄虚作假、篡改考试分数、撒谎等不守诚信的现象,开展了一次《诚信在我心中》的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活动中,学生们对自己和身边各种不守诚信的现象进行分析,就“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踊跃发言。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更真实、更深刻地体会到:人无信不立。取信于人,也是我们中学生在社会上立身处事的基础。我们应该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切实履行自己的承诺,从而增强了诚信意识。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只有在实践中体验,不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加强德育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未能很好充分重视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我认为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要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功能必须搞活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具有一定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的特点,我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较多的采用了讨论课、辩论课、讲演课等形式,让学生自由的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比如,在讲七年级下册“偶像与自我”时,就结合了现实中的“对明星的盲目崇拜现象”(杨某   16岁的兰州女孩杨丽娟,十三年来荒废学业和工作,不惜四度到香港找寻刘德华。其父为帮助独女见刘德华一面,耗尽积蓄、卖屋、甚至要卖肾筹钱,多年来一家花了约12万元在追星上,陪爱女到港见刘德华后,仍不满足于只与偶像留影纪念,老父愤然留下多页遗书跳海自杀。)让学生进行辩论,让他们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他们的是非观念、道德判断力得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也会逐渐提高,最终引导他们形成符合时代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四、带着爱心走向学生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是爱。”学生最需要教师的爱,需要与人交往,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教师要热爱学生,就要做到“理智公正” 、“不挖苦学生”、“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严爱结合”等。 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支撑下,教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要善于以商量的口气和学生说话,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等待学生,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上课时必须饱含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讲课要以情动人,就如演员一样,进入角色。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育,使他们感到亲切,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产生共鸣时,即就是教育的最好契机,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最后,情感的渗透还可以延续到课后,教师应该与学生多交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并寻找恰当的机会,结合课文内容,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使知识交流借助情感交流达到应有的效果。

总之,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心理上的变化,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因此,在这一时期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活动,对其今后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然,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还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让我们依靠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共撑起一片蓝天。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课程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