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不同层次的“吹泡泡”STEM课程
2019-09-10邵静静
邵静静
STEM教育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这要从STEM教育的本质说起,STEM教育结合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然而它不是学科之间的简单结合,而是将知识融合到一起,去解决实际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变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的主体,从而获得一种跨学科的体验,因此它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要从幼儿教育开始就开展STEM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成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者和学习者,发展他们面对真实世界的技能,从而顺利适应未来的社会。STEM教育贯穿小学到大学,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要求的水平层次必定也不相同。即使是在小学,随着学生年龄段的不同,其认识水平和认识规律的不同,会导致STEM具体教学的层次要求也不同。
本文就以“吹泡泡”为例,从小学的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年段,谈如何做好小学科学教学。
低年段吹泡泡
低年段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较低,一些科学原理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所能理解的,故此,低年段的吹泡泡STEM活动,着重培养他们的基本动手能力,看图理解能力,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爱上动手实践。
故而,对于低年段的学生,只要他们能做出吹泡泡的工具和泡泡液即可。具体来说,他们能按照图1的办法,用吸管做一个简单的吹泡泡的工具;同时,他们依据已有的日常经验(洗涤剂、洗发水、肥皂液能产生泡泡),选择一些材料搭配,制作出泡泡液。
中、高年段吹泡泡
中、高年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也开始能理解一些科学原理,因此,吹泡泡活动着力培养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高年段的需求定位是吹出更大的泡泡。学生基于此需求,在实践中必须解决两个重要的问题:调制泡泡液和改进吹泡泡的工具,并且两者密切相关。
1.调制泡泡液——中年段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肥皂、洗衣粉、洗涤剂、清洁剂等产生大量泡泡,加上调查访问其他人的经验,就可能提出许多不同的泡泡液配方。如水850 mL、洗洁精500 mL、甘油275 mL、胶水100 mL,水1200 mL、洗洁精200 mL、甘油200 mL、胶水100 mL、洗发水50 mL等。
但是,维持泡泡的其实是运用液体的表面张力这一原理,这是学生不了解的。清洁剂、水、甘油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也是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
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下面的研究性实验。
(1)认识表面张力。例如,满满一杯水,逐渐向里面加一些回形针,水面在杯口鼓起了,并不会一下子就溢出来;生活中,可以看到荷叶上的水珠滚动。
(2)比较几种液体如水、油的表面张力。比较完水和油的表面张力后,发现水的泡泡比油的泡泡更容易破碎,而不管哪种泡泡,只要用干燥或者带尖刺的物体碰一下就会破碎。
分析(1)(2)两个实验,学生基本就能理解泡泡实际上就是表面张力的作用。他们由此可以推论,加强泡泡液体的表面张力可以让泡泡持久,也可以让泡泡吹得更大。
(3)比较发现“清洁剂+水”模式,非常容易产生泡泡。
(4)沾有油渍的碗筷,仅仅用水很难把油渍洗掉,但在加入一定的清洁剂后,就比较容易洗掉。
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清洁剂的原理:清洁剂其实是一种界面活性剂,这种物质的微粒(分子)结构的特性,使得它的一端是亲水端,一端是亲油端,从而使得水和油更容易结合。清洁剂的亲水端和水形成薄膜,此薄膜会因表面张力的原因而形成球形的泡泡。
分析(3)(4)两个实验,学生认识到清洁剂加水可以形成薄膜,从而产生泡泡,而油脂等一些其他物质被带到这个薄膜上后,能增强此薄膜的表面张力。
学习了上述科学知识后,学生知道:要做出泡泡液,至少需要水、清洁剂、甘油或其他物质。以此为指导,学生在不断尝试后,做出了最简单、最优化的泡泡液配方,即“清洁剂[∶]水[∶]胶水=2[∶]4[∶]1”。
2.改进吹泡泡工具——中年段
提出任务:利用铁丝、棉绳制作超级泡泡器。
一开始,学生凭借生活经验用铁丝做一个圈,蘸上泡泡液后吹氣,发现吹不大。分析后发现:铁丝圈上留住的泡泡液太少。改进办法:在铁丝圈上缠绕上一些棉绳,棉绳浸了泡泡液后,就能源源不断地为吹大的泡泡提供补充物质。
活动总结:影响泡泡器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泡泡器的液体附着能力。
学生自主研发超级泡泡器:除了用棉绳提升泡泡器的液体附着力,还有其他办法吗?
头脑风暴:球拍式泡泡器、花瓣式泡泡器、泡泡器棉棒……
3.改进吹泡泡的方法——中、高年段
学生通过实践很容易找到以下诀窍:吹出的气流不要忽强忽弱,气流太强则吹出的泡泡小,气流太弱又难以吹出泡泡;铁丝圈中的泡泡膜上不要有碎泡泡;铁丝圈上的棉绳要多蘸一些泡泡液,才能吹出更大的泡泡。
学生不容易注意到的是,隔着一定远的距离吹出的泡泡更大。
让学生实践此方法,带来新的疑问: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做几个伯努利实验:
趣味实验1:两张纸放在嘴边,对着两张纸的中间吹气,两张纸不会分开,反而靠拢(如图2)。
趣味实验2:吹风机吹不走这张纸台(如图3)。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教师讲解隔开一定距离吹泡泡时的伯努利原理:吹出的气流,流速快、压力小,旁边的空气流速慢、压力大,于是旁边的空气就会补充进来。
最后,教师还可以就生活中的伯努利现象做一些拓展。如飞机的机翼是如何产生上升力的(如图4),等火车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站在黄色的警戒线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