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低年级课堂富有趣味性
2019-09-10许佳
许佳
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了一年科学课后,对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有了初步了解,但从认知角度来看,他们依然处于喜欢具体事物、不善于抽象概括的阶段。低年级科学课教学要想让学生容易接受,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得富有趣味性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下面以二年級下册《发现生长》一课教学为例进行讨论。
视频激趣,拉近距离
在本课第一部分“聚焦”环节中,教材呈现了幼儿时期、劳动和背书包上学的照片,反映了学生劳动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变化进程,让学生感受生长变化。我们沿用这个思路,用一组照片引导学生认识生长变化过程。我选用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做成了短视频,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教师身高和体重的变化,为下一环节作铺垫。学生对教师的照片非常感兴趣,从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学片段如下: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组照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看看有什么发现?
(大屏幕播放照片视频,视频由老师从小到大的照片组成,包括婴儿时期、幼儿时期、学生时代、工作时期、怀孕期间、养育宝宝时期。)
生:这是老师从小到大的照片。
师:你是通过什么发现是老师从小到大的照片的?从哪些方面发现的?
生:刚开始是婴儿的照片,后来是可以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再后来上学了,最后就是老师现在的照片了。
师:你们观察得真细致,这些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老师在长大,也就是生长了。
师:老师有这样的生长发育过程,你们也有吗?(学生点点头)你怎么发现自己生长了呢?(很多学生踊跃举手)这么多同学都发现了,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发现生长”吧!
搜集证据,亲身体验
第二部分“探索”环节,教材设计的是用师生找到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身体在生长,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和测量的方法知道自己长了多少。教材设计线索明晰,从证明身体在一年一年生长,到一年级至二年级的生长变化,再到到底生长了多少,最后证明每天都在生长。沿着这样的线索,我依据教材内容,设计了有趣的课堂活动。
1.探索活动一
让学生用固定句式回答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科学表达能力。科学表达能力的培养,应当追求逻辑性和真实性,不需要使用华丽的词语,这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一环。教学片段如下:
师:请用“我通过……发现我生长了”的句式来说说你是怎么发现的,通过什么发现的。
生:我通过身高发现我生长了,因为我的身高一直在变高。
生:我通过牙齿发现我生长了,因为我昨天刚掉了一颗牙。
(学生还可能说到其他方面的生长,教师可以一一列在黑板上,有关身体的可以列在主板书上,其他方面的可以列在副板书上。)
师:你们提出的有关生长的方面很多,有证据证明吗?
(教师在此处提出这个问题是希望学生明确,研究科学问题需要搜集证据来证明。学生可以在课前搜集一些小时候有代表性的物品带到课堂上来,比如衣物、照片、手脚印等。教师也可以带来能证明学生生长的体检表。)
师: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从出生到现在,你在生长?
生:身高就能证明,我现在比小时候高了,体重也增加了。
师:可是我没看到你小时候呀。
生:老师,我的衣服可以证明,小时候的衣服现在穿不进去了。
(学生展示证据:衣服、照片等,讲述实物与照片背后的故事。)
当学生拿着衣物展示时,我说:穿上!同学们哈哈大笑,都说穿不上了,学生在笑声中发现、认识了生长。接着,我出示了学生的体检表,大家的兴趣立刻被激发,马上去找自己的数据,与老师和同学共同分析数据,用数据来证明自己确实在生长变化。
2.探索活动二
学生探究兴趣渐浓之时,我顺势提出问题:刚才通过衣服、照片、体检表证明了我们的身体一年一年地不停生长,那到底长了多少呢?怎样才能知道?学生能够想到可以将出生的身高体重与现在的身高体重做对比。我提前制作了一张班级记录表,张贴在黑板上,一一列出学生的数据,引导他们分析数据,然后体验以下活动:
(1)抱一抱
学生发现,同学们出生时的体重基本在6~8斤左右,我提前准备了一箱牛奶,正好6斤。我问学生:你小时候到底多重呢?谁来抱一抱(你小时候的体重)?再让这位学生抱另一位同学,对比体重,然后说说抱完之后的感受。
(2)比一比
学生发现,他们出生时的身长基本在50厘米左右,我提前准备了一个高50厘米的布娃娃,找一名学生跟布娃娃对比身高,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测量身高。在这个活动中,布娃娃和学生所站位置的起点,一定要让全班同学看清楚。
在这两个小活动中,学生直观体验到体重和身高两组数据的鲜明对比,进一步认识了体重和身高的变化。这样的活动非常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好玩、有趣、直观。
小组研讨,玩中有学
二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课堂游戏,在严肃的研讨环节加入小游戏,能使他们既动手又动脑,还增加了趣味性。这个环节研讨了两个问题:我们的身体每天都在生长变化吗?我们的生长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产生疑惑,但他们受前一环节的启发,很容易想到要寻找证据来证明:
师:(作吹气球状)气球变化这么大,你们是像吹气球一样一下子变大的吗?
生:不是。
师:那是怎样变大的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每天都在生长吗?说出你的证据或理由。学生先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汇报。)
讨论后,学生发现自己的身体每天都在生长,但是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就能感受到的,比如头发和指甲我们都要定期修剪,这就是证据。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设计了一个粘贴游戏,引发学生对生长表现的其他方面的回忆。我是这样教学的:
出示游戏规则:把下列物品分别贴在对应生长阶段的卡片上,如果还能想到其他物品,可以画在空白纸上。(在两排物品中,上排从左至右依次为笔袋、本子、奶瓶、奶粉、婴儿车、红领巾;下排从左至右依次为滑板车、三轮车、滑梯、秋千、摇篮、书。三个生长阶段依次为:婴儿期、幼儿期、小学期。)
学生做粘贴游戏,然后展示粘贴后的成果,再说一说通过游戏能够知道人的生长还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补充板书后,引导学生汇报、展示。
这个小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补充了与不同生长阶段对应的物品,间接地说明了人在生长过程中运动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变化。
故事拓展,强化证据
本课的拓展活动是“回家听家长讲一个有关我们成长的故事,再讲给其他同学听”。家长是学生生长发育的见证者,作为“目击证人”,他们讲的成长故事非常有说服力,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他们生长的新证据。家长不仅希望孩子现在健康成长,而且希望他们未来会更好,这也为下一课做好了铺垫。
回顾人类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家的研究都是从兴趣开始,从问题开始,这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原动力。成年人如此,儿童也是这样,尤其是初识科学课的低年级学生。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培养学生兴趣上多为他们考虑,设计更加有趣的低年级课堂活动,在学生心田里种下科学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