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9-09-10陈辉霞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19年18期
关键词:行路难李白环节

陈辉霞

“诵读”,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渠道。如何有效运用诵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蕴含的意蕴和情感?朱焘老师获得第六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的《行路难》一课,在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这节课以“诵读”为主要教学法,设计了“诵读五环节”,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验、解读“诗人的情感变化”。具体内容如下:

环节一:纠正字音,熟读成诵

1.全班齐读,纠正字音。

2.自由朗读,力求背诵。

3.听教师读,说说为什么教师读得更好。(抓住“感情”一词)

【课堂观察】朱焘老师先让学生齐读全诗,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斗”“塞”等字词,采用甲骨文的字形以及造字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字音字义。解决多音字后,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诗歌,直至熟读成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为后面诗歌赏析作了很好的铺垫。紧接着教师范读,教师有较高的朗读水平,达到了声情并茂的境界,学生听后,自发地热烈鼓掌。

环节二:从心而读,走近诗人

1.读诗歌第一句,猜猜看,诗人正在做什么?心情如何?

引出背景1:宴会饯行。

2.诗歌第二句,哪个词直接写心情?用哪四个动作表现?其中哪一个动作最“奇怪”?

明确:茫然;停杯、投箸、拔剑、四顾;拔剑

知识联通1:李白的游侠之心: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白《俠客行》

引出背景2:赐金还山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清平调·其一》

引出“仕途之难”。

3.显示诵读提示,让学生尝试在了解诗句含义和作者写作意图的情况下,读出感情——茫然。

【课堂观察】朱焘老师通过引入李白具有“侠士之风”的组诗和“赐金还山”背景故事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较好地让学生理解了李白在此句诗中表达的“茫然”情绪。尤其是朱焘老师设置的疑问——“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等四个动作中哪一个动作最“奇怪”?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此时,朱焘老师是疑而不解,让课堂充满了张力。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基本情感后,朱焘老师出示了“字大重读,字小轻声,横线停顿”的诵读提示,让学生朗读时快速掌握通过声音高低、长短来表达情感变化的技巧。

环节三:析法而读,聚焦手法

1.理解诗歌第三句,为什么明明是仕途艰难却写渡黄河、登太行的艰难?

比喻,表达怨愤不甘之情。

知识联通2:黄河和太行,中原大地上的家国情怀。

2.诗歌第四句,写了两个什么故事?为什么要写?

用典,表达羡慕之情。

显示诵读提示,尝试在明确诗句写作手法的情况下,读出感情——怨愤、不甘和羡慕。

【课堂观察】在此环节,朱焘老师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解读诗歌中蕴藏的“家国情怀”和诗人“不甘中带有羡慕”的复杂情感。然后,朱焘老师再次出示“字大重读,字小轻声,横线停顿”的诵读提示。此处的朗读效果同样出色。但有过于包办代替的感觉。学生在上一个环节中已经了解到,声音的高低、长短、停连的变化是可以表达出诗歌情感的丰富变化的,在这个环节教师是否可以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朗读技巧的处理?

环节四:融情而读,代入角色

1.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怎样连续两次感叹“行路难”?

多学生朗读,适当提示指导,直到读出情感。

2.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怎么问“今安在”?

多学生朗读,适当提示指导,直到读出情感。

3.如果你是李白,你会用怎样的语气表达“终将实现远大理想”的豪情?

多学生朗读,适当提示指导,全班齐读,读出情感。

【课堂观察】本环节中,朱焘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朗读。在读“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时,有一男生特别提出,两个“行路难”采用了反复的手法,读第二个“行路难”时应该声音更高一点,才能起强调的作用。而一个女生在读这一句时,认为在“今”字后面要有明显的停顿,这样可以突出李白迷茫的心情。接着进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朗读,两位女生均能读出豪迈慷慨的气势。

环节五:以情而诵,体悟特色

1.教师展示原创诗歌吟诵,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

2.小结李白形象和情感变化,学生尝试结合板书上的情感线,背诵诗歌。

【课堂观察】本环节中,朱焘老师现场弹奏吉他,用自创调吟诵本诗。充沛的情感表达,行云流水般的简单节奏,非常符合《行路难》这首歌行体古诗的节奏特点与李白洒脱奔放的诗歌风格。学生被深深吸引,课堂在此时掀起了一次高潮。随后,朱焘老师让学生结合板书,背诵本诗。

可以说,朱焘老师《行路难》一课,以诵读始,以诵读终,在贯穿全课的诵读活动中,诗歌的语用价值、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运用诵读有效开展诗歌教学方面,这节课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诵读任务要有明确的意图和清晰的指向

情感是文学艺术的生命,更是诗的命脉所在。朱焘老师的设计便是抓住《行路难》这首诗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情感,以“读”贯穿始终,设置了诵读的五个环节。开课之初,学生以自由朗读和听读的方式,慢慢走进诗歌的情境,用一次次的朗读,按照“从心”(了解背景)——“析法”(赏析修辞)——“融情”(体会情感)三个步骤,层层解读诗歌。

朱焘老师的教学过程是将诗歌诵读活动划分成“正音读、释义读、含情读、技巧读”四个板块,诵读的意图分别是“读准字音、读懂诗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在朗读技巧的训练上,学生因为有了意图明确、指向清晰的指导,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重读、轻声、连读、停顿等朗读技巧有明确的训练内容。二是重读、轻声、停顿等诵读提示以大字、小字和横线的方式呈现在课件里,学生能够直观准确地找到赏读的方式。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好地习得解读诗歌的方法,掌握诵读诗歌的技能。

二、诵读活动要有活泼的形式和恰当的方法

朱焘老师设计了五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并给每一次的朗读任务设计了相关的情景化的方法指导。

第一是齐读,放在整节课的开始部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读准字音,并能在读中理解字词含义。同时,结合象形字和图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读音。

第二是自由读,侧重让学生熟悉诗歌内容,为后面的分析环节作铺垫,这是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过渡部分。

第三是听读,在学生对诗歌熟读成诵之后,听教师的范读,学生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有初步感知。

第四是比读,比读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的自由朗读和教师的范读之间的比较,以体会诗歌朗诵需带“情”;另一方面是体现在赏析部分,学生之间朗读的比较,用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特别是三问联读——“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怎样连续两次感叹‘行路难’”“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怎么问‘今安在’”“如果你是李白,你会用怎样的语气表达‘终将实现远大理想’的豪情”,朱焘老师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勾连古今,打通学生的想象壁垒,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李白复杂的情感变化。

本节课,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八句的诵读呈现形式。“金、清、玉”等大字突出强调,重读;“冰、雪”二字加粗放大,行路“难”的凝滯感,一目了然;“停杯投箸”字号逐渐增大,字形由低到高,声音亦由低到高;“斗十千”“直万钱”“不能食”字形大小不变,音量不变,但读出延长感;破折号“——”的长短表达停顿时间的长短,节奏有了更细致的表现。就是通过这几句诗句的诵读呈现形式,教师将难以触摸的虚拟的“情感”化成了具体可见可感的符号表达,让学生能够将诗人情感的“喜悦、矛盾、苦闷、洒脱、乐观”以“平缓响亮、曲折凝重”的声音呈现。用文字的“大小、高低、粗细”和破折号的“长短”呈现诵读指导的方式,是一种打通“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的符号表达,是诵读中的“通感”表达。对比以往朱焘老师诗歌教学中“节奏、声调”的单一指导,此次的诵读指导的呈现形式具体可感。

第五是原创诗歌吟诵,是课程的一大亮点,可以让学生在对诗歌有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认识之后,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调节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教的活动集中在教师的范读和读的指导,学的活动集中在学生的朗读和读的品析,既以“诵读”作为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也以“诵读”作为最主要的学习方法。这是一堂扎实有效的诵读指导课。

猜你喜欢

行路难李白环节
行路难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两手
朋友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一)
倒下的那一刻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