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与吾名
2019-09-10志伟
志伟
中原历代王朝的国号有什么讲究?为什么要这样起?接下来,就让胡阿祥教授的这本《吾国与吾名》告诉我们答案。
夏朝是中原王朝的第一个可信朝代。作者认为,“夏”的本意是蝉,就是夏天吱吱叫的蝉。甲骨文中有一组“夏”字,看字形,年代越久,看起来越像蝉。作者推测,在夏朝,“夏”这个字写出来一定更像蝉。
夏朝之前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中,已经出现了玉蝉,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也常有玉蝉的图案。这都是以蝉为“夏”的佐证。“夏”,作为中原历代王朝的第一个国号,意义神秘而美好。
关于商朝国号的来历,和它前面的夏朝一样,迄今也没有一个定论。而且,“商”这个国号,存在感比较弱,因为它还有一个强大的对于,“殷”。上世纪,在河南安阳发掘出了商朝古都遗址,就是大名鼎鼎的殷墟。商朝的遗址,为什么不叫“商墟”而叫“殷墟”呢?
司马迁著《史记》,有《殷本纪》以殷称商,这可不是司马迁的原创,儒家的“四书”中,就用了很多“殷”字,指的就是商朝。近代学者研究甲骨文,也得出一条线索,在商朝人自己的文字中,自始至终都管自己叫“商”,没有把自己叫“殷”。周代的青铜器铭文中,才称商朝为“殷”。
不同于前面两朝,周朝国号也有了一个相对清楚的解释。在甲骨文中,“周”字的字形看上去像田野中间点了几个点,它的本意是“田野种禾”,一群人在田间劳作。在有些金文中,田野下面加了一個“口”,意义应该是农业劳动养活人口,人丁兴旺。确实,“周”这个国号和农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秦”这个国号,怎么来的?《说文解字》对“秦”的解释是:“秦,禾名”,也就是一种植物的名字。考察甲骨文和金文中“秦”字的写法,得到了验证,秦的本义确实是一种谷物。《史记·秦本纪》有记载,秦人先祖叫非子,替周王朝养马,因为马养得好,周王室封了一块地给他,就是秦。到赢政一统天下时,秦国已经奋斗了五百多年。
“汉”又是一个伟大的国号,汉族、汉人,汉字,到现在一直在用,而且将继续传递下去。“汉”的寓意,其实非常好。古字中,“汉”的左边是水,右边是土,望文生义的话,就是水滋润着的大地,河流环抱的大地,非常美好的地方。
杨坚建立隋朝,以“隋”为国号。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前朝北周的随国公。在杨坚看来,他前面的东魏等都只有十几二十年的国运,他自然不愿意步这些朝代的后尘。而随便的“随”,有“跟随”“随从”的意思,跟在一大群短命王朝后面,确实晦气。所以他把这个走之旁去了,意思是不跟随,不做短命王朝。
公元618年,李渊逼迫隋帝杨侑让位,开创了唐朝。唐这个国号,和秦、汉一样,渗透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远播海外,哪儿都有一座唐人街。李家人为什么以“唐”为国号?有一个原因,李渊的祖父在西魏死后追封为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承袭了爵位,李渊本人呢,更是由唐国公进封为唐王。这样看来,李渊以“唐”为国号,是顺理成章的。
赵匡胤为什么以“宋”作为国号?在后周时代,赵匡胤曾担任宋州节度使。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匆匆忙忙以“宋”为国号,很明显,这个“宋”就是从宋州节度使那儿来的。
公元1271年,蒙古军以“大元”为周号,忽必烈发布了一个诏书,叫《建国号诏》。诏书中说,“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它象征着万物生长的开始,又有一种辽阔而协调的境界。
公元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元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各地纷纷起事。韩山童、韩林儿父子先后称“明王”“小明王”。朱元璋立国号为“大明”,可以看出来,明显和韩林儿“小明王”的称号有承袭关系。另外,“明”这个字由“日”和“月”组成,千百年来,日月一直是中原王朝祭祀的对象,国号和祭典能完美契合在一起,当然是大吉大利。
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国号为“大清”。为什么取“大清”这个国号,很多人猜测,当时大清的国号和年号,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压制大明。在当时,清妙、清汉、清穹都是关于“清”的常见词,这些词都和“天”有关系。而满洲人向来崇拜“天”,视“天”为最高的所在,期盼上天护佑国家。
书名:《吾国与吾名》
作者:胡阿祥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好书项目组推荐。
(来自仁仁阅阅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