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思维助力深度写作
2019-09-10崔久云
崔久云
【摘要】以往的议论文教学重知识轻思维、重形象轻理性、重技巧轻逻辑,造成作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教师应教会学生理性写作,运用思维技巧、借助思维工具“透过现象看本质”。议论文教学中可以引入“5Why追问法”,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不断追问,顺藤摸瓜,挖掘出隐藏的深层本质。本文结合“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的时评写作,探讨“5Why追问法”在议论文立意上的作用,同时提出具体运用技巧:关注原因的多角度、逻辑链条的长度、事件逻辑的关联度、本质的普适度。
【关键词】“5why追问法”;纵深思维;议论文写作
现在的议论文教学现状很尴尬,基本上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状态,老师和学生围绕着立意、语言、结构、论据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学生有了漂亮词语、新鲜素材、写作模板为什么还拿不到高分,甚至上了考场遇到“反套路”的作文题目都不知如何下笔。哪里出了问题呢?其实,“写作是一种将思维成果转化为文字的艺术”“写作面对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写什么,需要认识;怎么写,需要方法。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思维来解决。”过去的写作教学重知识轻思维、重形象轻理性、重技巧轻逻辑,考场上大量堆砌“甜而腻”的辞藻却空无一物、囫囵引用古今中外各种事例却不懂分析,这样的作文何来深刻,又有何意义呢?
笔者认为,我们现在亟待加强理性思维教学,运用思维技巧和借助思维工具来助力深度写作。议论文如想要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这一目标,便可以着力加强纵深思维训练,将在管理和经济领域比较成熟的“5Why追问法”作为训练纵深思维的工具引入作文教学,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一、“5Why追问法”的起源及用处
所谓“5Why追问法”,即对一个问题点连续以5个“为什么”来发问,以追究其根本原因。这是由丰田汽车公司前副社长大野耐一提出,他曾举了一个例子来找出机器停机的原因,一问:“为什么机器停了?”答:“因为超过了负荷,保险丝就断了。”二问:“为什么超负荷呢?”答:“因为轴承的润滑不够。”三问:“为什么润滑不够?”答:“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来。”四问:“为什么吸不上油来?”答:“因为油泵轴磨损、松动了。”五问:“为什么磨损了呢?”再答:“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混进了铁屑等杂质。”由此找到了根本原因。
“5Why追问法”使用的目的是让人不要把目光只停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上,要挖掘出隐藏的深层本质。使用这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的人要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穿越不同的抽象层面,直至找出原有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5Why追问法”作文教学运用
在时评类作文教学案例中,笔者使用这个方法引导学生抓住结果,不断发问,直到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围绕根本原因进行作文立意。
10月28日,重庆22路公交汽车与一辆小轿车在万州区长江二桥相撞后冲破大桥护栏坠入江中,死亡15人。网络一度传言由于小轿车女司机逆行而导致事故发生,且网络照片中女司机还穿着高跟鞋。网络的抨击甚至谩骂指向女司机。经打捞获取黑匣子信息后还原事故原因:乘客刘某在乘坐公交车过程中因错过站欲中途下车被拒,于是与正在驾车行驶中的公交车驾驶员冉某发生激烈争吵,两次持手机攻击驾驶员,驾驶员遭遇刘某攻击后未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行车安全,手扶方向盘与刘某发生抓扯。刘某和驾驶员冉某之间的互殴行为,最终造成车辆失控坠江。
学生很容易抓住了“公交车坠江”结果提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公交车会坠江”,然后不断回答、提问,再回答、再提问。比如学生回答,因为司机判断失误,没有安全驾驶。追问:为什么司机会失误?——因为乘客与司机争吵互殴,干扰了司机驾驶。再追问:为什么乘客与司机会争吵?——因为乘客坐过了站司机不让下车暴怒。再追问:为什么这么一点小事就暴怒?——因为她情绪控制能力不强。于是在此就可以找到一个深入的原因:情绪。围绕此可以确定立意:“你的情绪,正在谋杀你”“少一些戾气”。在分析“情绪”时还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情绪控制不了?”,深入写作:重视情绪管理教育,管理情绪呼唤同理心。使用追问可以让学生立意抓得出,分析挖得深。
三、“5Why追问法”运用技巧
“5Why追问法”就是对议论文写作逻辑、思辨知识的一种富有成效的“简化”,可以“比较便捷地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整理自己的思维。”在使用“5Why追問法”过程中,并非每一次问出5个简单的为什么就一定找到根本原因。以上文中的事件为例,我们需要关注一下以下几个“度”。
1.原因的多角度。因果关系是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一果多因”是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我们寻找原因的时候,所看的角度不同,寻找的方向也往往不同。我们要区分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要原因往往是讨论的重点,例如,事件中乘客的行为是造成“公交车坠江”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立意“规则”“情绪管理”等,此外我们也可以从次要原因入手,另辟蹊径,依次推进。比如问题“为什么乘客能够袭击司机”可以有多个回答:答案一,司机不受保护,可以讨论“隔离驾驶室是否必要”“服务业人权保障”;答案二,乘客不受约束,可以立意“让法律站在每一个握紧方向盘的司机背后”;答案三,乘客行为没有被制止,可以立意“公共安全,共同捍卫才会共同安全”“拒绝沉默冷漠”。此外还可以跳出事件本身去思考“为什么这个事件没能预防”“为什么大家会这样看待这个事件”,拓展思路,寻找更多值得挖深的线索。
2.逻辑链条的长度。“5Why追问法”并非就一定是5个问题。但是也要注意,提问的问题数量少,逻辑链条就短,问题不一定深入就可能找不到本源。提问的问题如果太多,逻辑链条不断延伸,最终的结果可能就会陷入无解或者无意义。诸如:为什么乘客们都没有反应?因为大家都习惯不管他人闲事;为什么大家习惯不管他人闲事?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传统思想造成的;为什么中国有这样的历史传统?因为中国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为什么中国有这样的地理位置……便失去了问题的意义。因此,逻辑链条要寻找合适的位置终止。当然有的时候逻辑链条会陷入停滞,这也有可能是知识遇到了断层。很多情况下思维能力的局限往往是由知识不足带来的。这需要学生多方面增长知识,适当延长逻辑链条长度。
3.事件逻辑的关联度。提问题很多情况下是一个思维发散和延伸的契机,我们会有很多问题,针对问题我们寻找答案时也会因为生活经验、理解力、观察力、思考角度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回答。只有找到那个合适的问题和正确的答案才能快速的找到真相和本质的入口,因此我们要关注问题和答案的逻辑关联度,否则就会犯诸如以下的错误:为什么乘客会与司机争吵?司机不让她中途下车;为什么司机不让她中途下车?因为公交公司为乘客安全着想规定不可以下车;为什么公交公司要为乘客着想?问题就会引向公交公司,与本事件的逻辑关联度就不大了。此外提问题并非机械的重复前面的回答,可以尝试从回答中抓住矛盾点、侧重点、关联点再来提问。例如,为什么网友在一开始就会指责女司机?问题的重心放在“一开始”,可立意“盲目的正义感”;问题的重心放在“女司机”,可立意“性别歧视的刻板印象”。
4.本质的普适度。我们问问题的目的是寻找“本质”,到底什么样的问题才会找到本质,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走到“本质”的前面,甚至什么是“本质”,很多时候我们是模糊的。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现象富有变化,而本质是比较单一、稳定、深刻的。本质具备普适度,是事物内部的规律,可以解释很多丰富、多变、表面的现象。社会的大多问题的本质往往考虑三方面:人性、文化、制度。人性,即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比如趋利避害的本能。人性有善恶之分,比如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即有恻隐、善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西方观念中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淫欲、暴食等“七宗罪”。文化方面主要是一個国家、民族长期形成包括思想、审美、行为、风俗、习惯等方面集体意识。例如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等。制度,即某一领域形成的法令或者规范,包括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也包括某一行业的管理制度。因此我们在解释“为什么乘客没有得到满足时迁怒于司机”时可以思考人性中的“巨婴”理论:“全能自恋型本我,我是神,世界应完全按照我的意愿运转”,这一结论具备普适性,可以解释诸如高铁扒门、高铁占座、不听劝阻涉险被困等现象。
“5Why追问法”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尝试去总结。大脑的本能是记忆,而不是思考,逃避思考才是大脑的本能。思考是一个需要练习的工作,纵深思维训练并非只存在于作文中,甚至不只存在于语文中,我们可以把“5Why追问法”运用到阅读中:“为什么祥林嫂会死”“为什么别里科夫会死”“为什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甚至我们可以不断地在生活中向自己提问:“为什么我会迟到”“为什么我会生气”,用提问寻找到正确的问题和正确的答案。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审视问题、分析问题,也希望在作文中能够看到有更多清醒的审问、理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