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2019-09-10李叶
李叶
摘 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由此可见,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的不断改革,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的需要,更是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开发学生的各项潜能,以促进初中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使初中生的心理品质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以及符合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作为一名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本人根据个人实践就采用哪些方法与途径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叙述。
一、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建立良好友谊
初中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叛逆期,很多学生内心想要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有许许多多自己的奇奇怪怪的不成熟的想法,学生在与学生沟通时可能会因为一件烦心事而产生“共鸣”这样互相影响,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变得消极,不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也会影响班级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去了解学生们当下的心理问题和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烦恼,平时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时要细心观察、耐心倾听并且与学生积极互动。教育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就要注意个人的言行举止,给学生们起好示范作用,教师要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逐渐的影响和引导学生们的心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在把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同时也要告诉学生们,自己也是班级中的一员,和大家都能成为好朋友,使学生们信任自己,愿意和自己分享“秘密”。
例如,在教学《陪伴与倾听》时,我就很好的注意了倾听学生,倾听学生的烦恼是尊重学生的最直观的方式,如此,慢慢的使学生和我成为真正的朋友,我慢慢的走进学生的内心,在我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友谊的前提下,我就能更好的知道学生想要什么从而“对症下药”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班级氛围。
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信心
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心理的“过渡时期”,社会上的负面新闻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他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不是很强,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对偏低,导致很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多发,这就要就教师积极采取措施,帮助这些学生顺利度过人生的“过渡期”。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蔼可亲的态度,以及健康的狀态投入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工作中去。
例如,在教学《自信人生》时,我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的并不单单是为了向学生们普及心理教育知识点,而是在该活动中让学生们都参与到其中,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训练,在有知识支撑的前提下,融入趣味性,如此,学生能很好地将知识记在心中,也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家庭观念
据统计,现代社会下的孩子,不管家长对其多好,有超过一半的中学生觉得自己家长不够爱自己,对自己不够好,不够重视,越来越多的孩子对身边的家人和实物都表现的自私、冷漠、以自我为中心、不肯吃苦、缺乏孝心也不懂得感恩身边美好的实物。这些情况的出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在这种溺爱的怪圈中长大的孩子就会相对自私和冷漠,甚至连自己的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感恩,对于这种情况,只有家长和学校结合起来才能事半功倍,学校举行家长会议,全面提高家长的素质,家长与学校达成一致,才能更好地发挥家庭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拥抱家庭》时,我开展了家长会活动,告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可以爱但不可溺爱,可以严格但不可以施暴,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爱,互相尊重,只有在互相尊重中孩子的性格才能在健康的状态中发展,成为一个温暖、积极向上的人。其次告诉家长要让孩子适当吃点苦头,如果生活过于一帆风顺,那么在日后的生活中他们是没有办法接受挫折的,要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经受一些磨难,从而增强孩子们的责任感。最后告诉家长要和孩子共同进步,家长要注意与学校步调一致,朝着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走向积极向上的人生。
综上所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多种多样,为了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教师要从多种渠道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同时也要与家长紧密合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事半功倍,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更优秀的青少年。
参考文献:
[1]赵晶灵.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探究[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9(1).
[2]王彦军.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讨[J].中华少年,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