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肾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9-09-10吴老虎
吴老虎
摘要 从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方面对猪肾虫病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针对性防治措施。
关键词 有齿冠尾线虫;临床症状;诊断要点;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9)02-020-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2.010
Abstract The pathogen, epidemiology, clinical symptom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Swine Kidney⁃worm(Stephanurus dentatus) were describ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 Stephanurus dentatus;Clinical symptoms; Diagnostic points;Comprehensive control
猪肾虫病,学名猪冠尾线虫病,是由圆形目(Strongyloidea)、冠尾科(Stelhanuridae)、冠尾属(Stephanurus)的有齿冠尾线虫(Stephanurus denta⁃tus)寄生于猪的肾盂、输尿管壁和肾周围脂肪等处所引起的一种猪常见线虫病。该虫还可少量寄生于肺、肝、腹膜及膀胱等组织内,主要引起患病公猪性欲减退,甚至失去配种能力,母猪不孕或流产,仔猪生长迟缓,严重者食欲廢绝,甚至死亡。猪肾虫病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较广,呈地方性流行,东北地区也有该病的发生,是对猪群危害较大的寄生虫病,严重影响了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文中从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方面对猪肾虫病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针对性防治措施,旨在为该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1 病原
1.1 虫体特征
1.1.1 虫卵 有齿冠尾线虫卵壳薄,个体较大,大小为(90~125) μm×(50~70) μm,呈灰白色、长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内含32~64个深灰色的胚细胞,卵壳与胚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隙。
1.1.2 成虫 有齿冠尾线虫成虫新鲜时体壁较透明,呈灰褐色,隐约可见内部器官;虫体粗壮,形似火柴杆;口囊杯状,囊壁肥厚,口缘有一圈细小的叶冠和六角质隆起,口囊底有6~10个小齿。雄虫长2.0~3.0 cm,交合伞较小,腹肋并行,基部为一总干;侧肋基部亦为一总干,前侧肋细小,中侧肋和后侧肋较大;外背肋细小,自背肋基部分出,背肋粗壮,其末端分为4小支;交合刺不等长或两根等长;有引器和副引器。雌虫肠3.0~4.5 cm,阴门靠近肛门。
1.1.3 特性
(1)对温度的敏感性。有齿冠尾线虫虫卵在8℃时经4 d,绝大多数死亡;12℃以下不能发育;12~16℃经6 d可孵出幼虫,但孵出率较低;在19、22、26~28℃温度下,分别经43、36、24 h开始孵化;35℃时孵化时间更短,孵出率可达80%。
(2)对湿度及阳光的敏感性。有齿冠尾线虫虫卵和幼虫对干燥和阳光直射的抵抗力很弱,卵和幼虫在21℃以下温度中干燥56 h全部死亡;虫卵在32~40℃的干燥或潮湿环境,处于阳光照射下,经1~3 h全部死亡。在潮湿土壤中的第1期幼虫和感染性幼虫,在30~40℃阳光照射下,于3~5 min全部死亡;幼虫在完全干燥的环境中仅能存活35 min;
(3)对化学药物的敏感性。有齿冠尾线虫幼虫一般生活在土壤表层2 cm深处,因此不易受化学药物的影响,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虫卵和幼虫对硫酸铜、1%敌百虫、煤粉皂液等溶液均不敏感,不能被杀死;对5%烧碱溶液和漂白粉(含有效氯浓度1%~4%)稍敏感,经15 min后方能被杀死。
1.2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肾盂、肾周围脂肪囊和输尿管壁组织形成的包囊中,包囊有小管与尿道相通,雌虫产出的虫卵,随尿液排出体外。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26~28℃,适宜湿度和充足的氧气),经1~2 d即能孵出第1期幼虫。第1期幼虫的活动力很强,头端钝圆,尾端尖细,体长471~499 μm,肠壁由两行锥状细胞组成,每行16个,经24 h后进行第1次蜕皮变为第2期幼虫,再经2~4 d进行第2次蜕皮,变为第3期幼虫,即感染性幼虫。
感染性幼虫侵入猪体内的途径有2条,即经口和经皮肤:经口感染的幼虫钻入胃壁,经3 d后进行第3次蜕皮,变为第4期幼虫,离开胃壁钻入肠壁进入血管,随血流经门脉到肝脏;经皮肤感染的幼虫钻入肌肉,经72 h进行第3次蜕皮,变为第4期幼虫,钻入血管,随血流到肺,再经体循环到肝脏。进入肝脏的幼虫,在肝脏中寄生约3个月,最后1次蜕皮后,穿过肝包膜进入腹腔,再移形到肾脏,并在肾盂、肾周围脂肪及输尿管壁组织中形成包囊,在包囊内发育为成虫。
自感染性幼虫侵入猪体内到发育为成虫共需6~12个月,少数幼虫移形中进入腰肌、脾脏、脊髓等其他器官,但均不能发育为成虫而死亡。
2 流行病学
猪肾虫病感染机会很多,带虫猪和病猪是其主要的传染源,粪便中含有的虫卵污染猪场,可引发各品种、年龄阶段的猪经皮肤或口腔感染发病。感染猪每日排出的虫卵甚至超过100万个,这些虫卵和感染性幼虫对外界各因素的抵御能力很强。该病常发生在19~30℃的潮湿季节,幼虫多分布于猪舍的运动场潮湿处或墙根,当猪只在这些地方躺卧或掘土刨食时,感染性幼虫就很容易钻入猪只皮肤或被食入从而感染猪只。
3 临床症状
无论病猪大小,病初均出现皮肤炎症,体表有红色小结节和丘疹,局部淋巴结肿大。随后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被毛粗乱,行动迟缓,消瘦,贫血。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猪走路时后躯左右摇摆,跛行,后肢无力,喜躺卧,有时继发后躯麻痹或后肢僵硬,不能站立,拖地爬行。尿液中带有脓液,或白色粘稠絮状物。公猪性欲减退或失去交配能力,母猪不孕或流产,仔猪发育停滞,严重的病猪食欲废绝,多因极度衰弱而死亡。
4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体表可见皮肤丘疹,淋巴结或小结节肿大,内脏器官的病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泌尿系统
输尿管壁增厚,有数量较多的包囊和脓肿,内常有幼虫或成虫;肾盂结缔组织增生,有脓肿;膀胱粘膜充血,膀胱外围有时也存在成虫包囊。
4.2 肝脏
肝脏硬化、肿大,包含多个包囊和脓肿,内有幼虫;结缔组织增生,切面可见幼虫的钙化结节;肝门静脉中有血栓,内含幼虫;腹水增多,内有大量成虫。
4.3 肺脏
肺脏和胸膜壁中可见结节或脓肿,脓液中含有大量的幼虫。
5 防治措施
5.1 自繁自养与严格引种
提倡大型猪场坚持自繁自养,如需从外地引进猪时,必须进行隔离检疫6个月,在此期间要经常观察猪只体况与排尿,同时坚持每周尿检1次,在隔离检疫期间尿检全为阴性,并无可疑症状者,方准与本场猪合群饲养。
5.2 定期虫检与驱虫
预防性驱虫,对全场猪每年要进行2次驱虫,仔猪断奶后进行驱虫。疑有肾虫病感染的猪场,必须经常观察猪群健康状况,每月坚持尿检1次,若发现病猪或带虫猪,立即隔离,及时治疗。
5.3 加强猪场管理
喂给富有营养的饲料,尤其注意补给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增强猪只对疾病的抵抗力。保持猪圈舍和运动场的清洁干燥,调教猪只在固定地点大小便,经常注意清除猪圈舍、运动场地面粪便和积水,定期用1%~4%漂白粉、5%烧碱或10%~20%新鲜石灰水进行消毒,以杀死虫卵和幼虫。
5.4 药物防治
5.4.1 驱虫净 20~30 mg/kg·bw,拌在饲料内喂給,或按10~15 mg/kg·bw,肌肉注射,可抑制病猪排卵,并对成虫有杀灭作用。
5.4.2 左旋咪唑 10 mg/kg·bw,配成5%的水溶液,肌肉1次注射,驱虫效果可达55.8%~87.1%,并能抑制成虫排卵77~105 d。
5.4.3 噻苯唑 按0.1%~0.4%的比例拌料饲喂,对移行中的幼虫有较好的效果。
5.4.4 硫化二苯胺 按0.5 mg/kg·bw,混于少量精料内,每天分3次饲喂,连服2 d。2次/月,可杀灭猪尿中一部分虫卵和排出的虫卵所孵化的幼虫,使其不能发育为感染性幼虫。
5.4.5 中药方剂 可用贯众、槟榔、苦楝皮、鹤虱、蛇床子各9 g,以6 g甘草为引,加1 000 ml水煎至500 ml调入少量精料内,喂给10~20 kg的仔猪,早晨空腹给予,可获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林夕香,张丽,颜瑞华,等. 猪肾虫病的诊断与治疗[J]. 中国兽医科技,2004,34(7):71-72.
[2] 刘丽,王雪岩,吴明权. 猪肾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5(5):32.
[3] 殷超,梁俊明,李羽中. 猪肾虫病的防制[J]. 肉品卫生,2000(12):35.
[4] 宣长和,等主编. 猪病学[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 袁春兵,陈民君. 猪冠尾线虫病的诊治[J]. 中国兽医杂志, 2005, 41(2):56.
[6] 李猛,王铁良,刘孝刚. 猪冠尾线虫病的诊治[J]. 现代畜牧兽医, 2005(5):39.
[7] 王璟玲. 一起猪冠尾线虫病的诊治报告[J]. 福建畜牧兽医,2008,30(1):19.
[8] 惠阿林. 甘南州蕨麻猪肾虫病诊断与综合防治[J]. 畜牧兽医杂志,2009,28(1):131-132.
责任编辑:刘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