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志愿者服务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探索
2019-09-10曹艳伊晓灵
曹艳 伊晓灵
摘 要:提高中职学生德育素质关键在于尊重他们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第一,要把以“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育方法转变为学生在个性形成及发展中的内在要求。发掘学生的潜能,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参与德育认识和实践活动;第二,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而志愿服务作为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水平的一个有效手段及途径,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实践,让他们获得正确认识、锻炼自身能力、培养高尚品德、树立理想信念。
关键词:志愿服务;德育功能;实现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文件明确指出把志愿服务作为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水平的一个有效手段及途径,是发展中职德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然而,德育有别于其他活动,实施对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个性并且具有可塑性的人。德育实效表现在学生通过道德内化后在行为上表现出的道德外化,它是一种动态的长期的延续过程”。当前学校德育存在德育目标的理想化,重视理论和制度约束,灌输模式多于情感体验、德育过程缺乏自律意识。
一、志愿服务为学校实践性德育提供了新平台
中职学生是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中坚力量,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亟需把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体现出来,以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
长期以来,很多学校的德育教育大多依靠各种制度的约束,理论多余实践,在开展相关的道德理论的同时,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来践行理论将是一个完美的结合,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信念并且转化为自然的道德行为。
志愿者服务的宗旨是奉献精神,志愿者活动讲究实践性,将理论付诸实践,走出教室,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在实践中,学生们就会发现他们在课堂上学到东西的用处,学习不足的地方也会很快发现,并且为更好的解决问题,更好的服务他人,在活动中体会到被尊重和需要的感觉,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中职学生毕业即就业,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活动是一种无偿的行为,绝大多数是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公益、技术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制约学校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其德育功能的问题
(一)志愿文化氛围尚未形成,制约活动开展
尽管就学校而言,学生志愿服务并非新鲜事物,然而依然有一些学生、老师以及家长无法客观准确的认识志愿者与志愿服务。认为志愿服务耗费了学生时间,会干扰学生学习。其次,由于群众对志愿服务不认可或认可度偏低,进而影响了学校的志愿服务参与热忱。
(二)资金支持不够,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性受到影响
志愿服务活动的全面推进离不开物质以及资金的支持,很多学校通过挂靠的形式将志愿组织设置在团委之下,其活动经费大都来源于由参与志愿活动的学生班级、家长、班主任自行承担。尽管志愿服务活动是义务性的,然而志愿活动同样离不开经费的支持,比如材料费、交通费等等,学生没有经济收入,假如要求学生来承担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必然会加重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德育功能的发挥备受干扰。
(三)志愿服务管理缺乏系统性、制度化
从整体来讲,一项活动的实施过程进一步划分成四个阶段,也就是启动、计划、实施与收尾。团队的打造、学生服务能力的提升、会议的组织、方案的撰写、活动实施、团队管理,文档的管理、宣传报道等都需要一个系统性的规划,还需要用制度来保障。
(四)激励机制缺失,学生参与积极性减退
激励机制是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根本,就志愿服务的含义而言,志愿服务活动是公益性、自主性、无偿性的,然而从学生志愿者的角度来看,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交通费、食宿费以及通信费等等还需要志愿者来分摊,这样必然会对志愿者的服务热情造成巨大冲击。
(五)志愿服务活动评价管理体系缺乏
到目前为止,始终未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未对志愿者服务做出客观而准确的评价,需借助奖惩机制实现表扬先进、鼓励后进的目的,帮助志愿者更加客观的了解个人的服务表现,进而开展自我教育与自我强化。
三、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策略
(一)把志愿服务当做学校项目一样抓
1.组建志愿者组织机构
建构一支更具针对性的管理队伍,责任到人,为志愿者服务项目化管理的全面推进提供保证。确立志愿者服务项目组织机构。主要职责为项目的考察与审批,活动资金的支持。志愿者服务项目负责人,活动的策划和执行者。
2.建立志愿者服务项目文化室
志愿者文化室是志愿服务项目的物理空间,承载着志愿服务的思想内涵。展示志愿者发展历程、志愿服务行动、传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3.志愿者服务项目的设立和组织实施
申报志愿者服务项目市级课题。以课题申报书为依据全面推进计划,对参与师生组织专门的培训工作,结合各个实施过程的具体情况辅以归纳总结,发现问题,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计划调整,为计划的顺利落实提供保证。
把握社会需求,精心設计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让志愿服务活动贴近生活,符合群众的真实需求,比如:关注度极高的“博览会”“运动会”等等,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参与度高志愿服务难度稍小的走进社区义工活动、传承红岩文化精神活动、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展示活动等。
(二)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管理相关制度,更好地服务德育实践
1.实行评优激励制度,实现目标强化管理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志愿服务工作需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完善激励机制等,有助于把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实处、做成常态。
2.建立荣誉型激励机制
荣誉型激励机制是最普遍的激励形式。在职业学校中最常见的奖励形式就是“优秀青年志愿者”等,其均属于荣誉型激励机制。青年志愿者通过社会获得一定的荣誉激励与精神激励,这一过程中志愿者能够感受到个人价值,进而萌生成就感。学校重视优秀青年志愿者荣誉,并将其与优秀团员、优秀团干等的评选联系在一起。
(三)加强团队思想和实践能力培训,凸显主体化地位
龙门浩职业中学校“心连心”志愿服务团队虽有师生200余名,开展志愿服务100余次,基本都是班主任带领学生以及家长自发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其规模、质量、影响力肯定有待加强。
1.能够从利他角度入手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职业学校应强化学生的服务精神培养,提高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纯粹性,能够从利他角度入手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2.重视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培训,提高实际服务水平
不断提升志愿者知识与技能培训力度,开展有关于志愿服务的课程与活动,其次,学校需要出资让志愿者学生走出去,参与培训,交流互动,拓展思维。
3.规范开展服务项目活动,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职业学校志愿组织,以及志愿服务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这就决定着必须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志愿服务团队,为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久参与提供保证。
(四)整合资源,打通志愿活动项目开展渠道
与重庆慈善总工会、红岩联线、各大社区、区团委等机构和部门开展对接服务,获得政策支持。
(五)完善志愿者注册制度
德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志愿服务组织的规范运行,志愿服务组织的运行离不开管理制度的支持,志愿者注册机制以及内部责任机制十分关键。帮助志愿者清楚的了解个人职责,妥善做好个人的分内之事。常规化的信息登记过程中,应尽量服务志愿者的各个方面,包括服务记录、性别、年龄以及特长等等,并结合登记信息为志愿者匹配最合理的服务任务,将注册与服务完美的衔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