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在教育中的灵魂作用(上)
2019-09-10刘道玉
爱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真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我们要真正理解它的真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深刻地理解爱的真谛,我们不妨从它的汉字构成入手。《说文解字》对它的释义是:“爱,行走的样子,从文,取声。”[1]如果说简化汉字尚不足以体现爱的蕴意,那么我们从它的繁体字组成入手,就能够清晰地理解它的含义。繁体“爱”字的上面是一个“爪”字头,“爪”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覆手曰爪。”顾名思义,手翻过来就是“爪”。接下来是一个“冖”(读音mì)头(秃宝盖),它是一个象形字,意思是一块布向下遮盖。然后是一个“心”字,它的意思不言自明。最下面是“友”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友”字都是两只右手靠在一起的形状,在小篆中是两只手一上一下靠在一起的形状。在拆分繁体“爱”字之后,我们可以将每部分的意思综合一下,那就是:我用手(爪)为你筑一个坚固温暖的巢(冖),让你的心在这里驻扎,不受一点风雨的侵袭,不受一点雷电的恐吓,我牵着你的手,给你的世界最温暖的爱。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爱是不求回报的,我只要你把心交给我管,把手放在我的手心上就可以了,牵住你的手就牵住了世界的幸福,这就是中国的“爱”字所蕴含的意蕴。从理论上讲,爱是最纯洁的,爱是尊重,爱是理解,它是教育的灵魂。[2]父母放开双手让孩子独立自主,这是信任;教师请学生给自己提意见,这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教师循循善诱予以解惑,这是帮助;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启发学生总结经验教训,这是爱抚。所有这些施予的爱都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所以爱就是无前提的给予。如果有谁把爱进行交换,那么爱就成了商品,他(她)就玷污了伟大圣洁的爱。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艾德蒙托·德·亚米契斯的一部经典著作,曾经畅销一个多世纪,风靡全世界。这本书的中文版是文学家、翻译家夏丐尊翻译的,他在译序中写道:“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3]夏丐尊先生用水来比喻爱是十分恰当的。水是无色的,遇红则红,遇黑则黑,遇直则直,遇曲则曲。水是最任性的,也是最无私的。生命起源于水,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水,一切生命都将绝迹,科学家们探索是否存在外星生命,也是首先从探测外星球上是否存在水或冰川入手。
爱的种类有很多。比如,按照对象来分,如果以人为对象则有父母之爱,有兄弟姐妹之爱,有朋友之间的友爱,有师生之间的尊师爱生;
以物为对象,则有爱自然,爱美丽的山川,爱美丽的画作,爱精美的工艺品,爱独具风格的建筑;以兴趣爱好来分,有爱读书,爱唱歌,爱游泳,爱登山,爱旅游,爱打篮球,等等。如果按照爱的性质来划分,在教育和现实生活中,有溺爱、偏爱和真爱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爱的种类无限,爱充满人间的一切领域,没有爱就没有和谐的社会。
爱与教育的关系密切。我曾经说过,教师和医生是属于爱的职业。虽然并不是每一个教师或医生都是富有爱心的人,但一个优秀的教师或一个杰出的医生,一定是最富有爱心的人,而且在教育或者医疗卫生行业里都涌现出了许多无私奉献的教师或医生。千百年以来,人们都以“春蚕”和“蜡炬”来颂扬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果教育领域多一些有着无私奉献精神的教师,我们还愁没有好的教育吗?
溺爱是教育上常见的畸形的爱,特别是在如今独生子女家庭较多的年代里。那些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往往把孩子当作宝贝看待,百般地娇宠,让孩子过着“小皇帝”“小公主”般的生活。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个典型的溺爱事例,一个富有的老板对读小学的儿子说,“如果你的功课考得了100分,就给你买一辆宝马牌轿车”。后来,这个孩子真的考了100分,这个老板爸爸果真买回了一辆宝马牌轿车。这轿车对孩子有什么用呢?小学生没有到开车的年龄,车对他来说没有实用价值。这一做法反而助长了小孩子的骄傲思想和功利思想,对他的学习起不到真正的促进作用。溺爱不是爱而是害,为人父母者应该知道这个浅显的道理。
偏爱在教育上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什么是偏爱?我所说的偏爱是指爱学习好的学生,不喜欢学习差的学生;爱温顺的学生,不爱调皮捣蛋的学生;爱长相漂亮的学生,不爱丑陋或有残疾的学生。这似乎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从我读书到现在,都有这种现象存在,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照理说,学习成绩不好的、调皮捣蛋的或身患残疾的学生,更应该得到教师的爱。爱是巨大的力量,能够使顽皮的学生端正操行,使残疾学生的心灵得到抚慰,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我必须指出,受教育者都是平等的,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应当一视同仁。那么,为什么一些教师还会有偏爱的思想呢?偏爱产生于偏见,是一个人动机不纯的表现,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持有偏爱的教师,实际上没有理解爱的真谛,真正需要爱的人,他们又不愿施爱,他们不是富有爱心的人。
教育需要真爱,真爱是没有条件的,践行真爱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不谦虚地说,自己毕生都在修炼爱心。到了耄耋之年,我方顿悟到,一个热爱教育的人,必须要像信仰真理一样信奉教育,像呵护生命一样呵护教育。我无愧于自己的良心,无论身处逆境,还是处于贫穷,抑或是身患疾病,我都一如既往地学习、思考、研究教育,义无反顾地呼吁教育改革。我不无遗憾地说,我国教育之所以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是热爱教育的人太少了。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很多人都把教育当作一个谋生的手段,他们并不真正热爱学生。造成这样问题的原因是,我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教师考核和培训制度,致使很多不符合要求的人混入了教师队伍。所以,教育部门要把热爱教育作为聘任和考核校长及教师的必备条件,唯有如此,才能改变我国教育的面貌。
过去,有两个对立的口号:一个是“没有罚就没有教育”,另一个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到底孰对孰错呢?这可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虽然公开支持“没有罚就没有教育”的人不多了,但在骨子里抱着这种观点的却大有人在,要不然家庭和学校怎么会造成那么多的悲剧呢?我们看问题要看实质,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从表面上看,棍棒教育可能起到临时的威慑作用,但棍棒伤的是皮肉,并没有触及灵魂,也不可能起到持久的作用。然而,爱是心灵的润滑剂,它能够起到灵魂作用,像空气、雨露和阳光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那么,我们应怎样看待爱在教育中的灵魂作用呢?当我们提到灵魂的时候,需要弄清楚,究竟什么是灵魂。在世界上,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首创了灵魂这个概念,在古希腊语中,灵魂乃幽灵之意,是人的影子或池塘中的倒影。柏拉图对灵魂不朽进行过充分的诠释,不仅古希腊人,而且整个古代人都有灵魂不朽和生死轮回的观念。后来,灵魂一词成为多用于宗教的名词,它的英文词汇是soul或spirit。在宗教思想中,灵魂是指人类超自然及非物质的组成部分。灵魂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灵魂就是通常所说的人的灵魂,而广义的灵魂是泛指在一切事物中起核心或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例如,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诚信是学术的灵魂,等等。正因为如此,爱是教育中永远不能忽视的因素,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百倍地珍惜爱在教育中的灵魂作用。
(刘道玉,武汉大学原校长,中国著名教育家。)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142.
[2] 盛玉雷.爱是教育是灵魂[N].人民日报,2018-09-26.
[3] [意]艾德蒙托·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夏丐尊,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3.
(责任编辑:谢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