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式活动激发幼儿科学思维养成

2019-09-10李静

教育家 2019年19期
关键词:科学材料探究

李静

如果将儿童发展视为耕田,求知欲就是灌溉土壤、注入生机的活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科学领域目标的第一条就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究式教学源远流长,符合儿童成长需要,对于促进儿童青少年核心素养培育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但从实践来看,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探究式教学,致使探究式教学的潜在价值难以转变为实效。科学的探究活动对幼儿全面发展有怎样的帮助?如何以尊重和支持幼儿探究天性为出发点,构建探究式课程来支持幼儿,让幼儿真正成为体验与发现的主人呢?

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中,硬币、雪花片、冰糕棍……区域中的材料放到水中,孩子们定睛观察。沉浸在活动中的孩子们发问:“大的东西都会沉下去吗?”第二次探究的问题产生,大的泡沫板、塑料纸、毛根条,虽然大却浮在水面上。到底哪些东西能够沉下去呢?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幼儿阶段的科学教育突破口在哪里?如何引领幼儿进行深度学习?当我们的关注点从结果转变到过程时,当教学关系从注重学科知识转变到学科能力时,我们似乎得到了答案,即引导幼儿通过操作探究、记录表达,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养成科学思维。

巧借自主探究  搭建科学思维养成脚手架

探究是养成科学思维能力的核心。《指南》对科学领域提出三个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由此不难发现科学的核心就是探究。探究是幼儿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既是方法也是内容,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在寻求证据的同时获得知识。

材料是进行自主探究的媒介。幼儿的科学认识不是从书本中得来的,而是从他和周围世界的互动和自己的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是幼儿进行探究的媒介,在科学活动中提供材料的种类、时机影响着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质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供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为探究注入活力。简单的材料玩出新花样,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材料的标准。用报纸叠一架纸飞机、用扑克牌建一座高楼、用吸管做一支笛子……这些材料没有电动玩具精美,没有乐高玩具昂贵,但却带给孩子反复操作、无限创意的可能。

第二,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让探究保有热度。材料的提供要根据课程的发展和游戏状态做出相应的调整。区域活动时孩子们热衷用吸管吹泡泡,但一段时间后兴趣降低,随之而来的是漫无目的的喊叫、洒落满桌的泡泡液,而这正是新的探究契机。当梳子、钥匙、漏勺等材料投放到区域中时,幼儿开始专注于如何用这样的材料吹泡泡;当树叶、铁丝、塑料纸等投放后,幼儿尝试把不能吹泡泡的材料变成能够吹出泡泡的材料。一轮轮材料的投放让孩子们燃起新的热情,专注探究。

第三,链接有结构的材料,让探究悄然发生。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将科学知识蕴含在材料中,让幼儿通过操作材料进行充分的感知和体验。普通的曲别针插在“S”形纸条上,拉动纸条,曲别针就会套在一起飞出去,孩子们感受到力的传递;两面梳头用的平面镜呈现夹角会看到反射出无限的镜像;尺子、梳子反复摩擦后会看到靜电现象。有结构的材料让幼儿沉浸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去慢慢感受神奇现象的发生,细细体会探究的无限乐趣。

提高探究能力  细磨科学思维养成策略

第一,亲历探究过程提高探究能力。探究不单指对材料的操作,更是注重幼儿亲历探究的过程。科学学习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也是学习如何进行科学探究。以开篇“有趣的沉浮”活动为例:

首先,耐心细致的观察。观察是幼儿发现问题的前提,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他们发现只有耐心等待材料静止下来,观察到的结果才是最准确的。其次,引发思考的问题。随着更多材料被放进水盆中,孩子们发现原来沉浮和大小无关,而是和材质有关系:石头、铁不论大小都会沉下去,塑料、纸不论大小都会浮起来。再次,合理的推测。区域活动中香蕉、苹果、猕猴桃、葡萄四种水果出现在幼儿面前,引导幼儿进行猜想:这四种水果谁沉?谁浮?水果是幼儿再熟悉不过的了,这样的猜想有生活经验的铺垫。以一组小朋友的猜想记录为例:四位小朋友全部猜想香蕉和苹果会沉下去,三位小朋友猜想葡萄会浮上来,为什么,因为在这四种水果中香蕉和苹果是最重的,葡萄是最轻的,这样的猜想来自幼儿在吃水果时对水果重量的感知。猜想的过程就是幼儿调动已有经验的过程,同时能够充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最后,基于实证的探究。活动进行到这里远没有结束,把水果切开会怎样?去皮试一试呢?冷冻后又会怎样?同样是香蕉,整个放在水中会浮上来,切开后浮上来,去掉皮却会沉下去,冷冻之后又会浮在水面上。不同的状态会表现出不同的沉浮结果,这样的千变万化正是探究的乐趣。整个活动过程就是探究过程,带着观察、猜想,在适宜问题的引领下层层深入的探究就是基于实证的探究。

第二,寻求事实证据养成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儿童来讲,如何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呢?以幼儿测量为例,这个阶段的测指的是自然测量,测量物品可以是黄豆等物品。测量中,教师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个测量结果汇总表,孩子在填写结果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按照孩子所抓数量的多少依次填写,让孩子形成一个初步的统计意识。要想得到相对准确的答案,需要多次的操作和多种形式的反复验证。数字的统计帮幼儿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地展现出来,简单的材料、生动的形式让孩子们专注测量,不仅让幼儿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更是给幼儿提供有关测量的多种思路,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幼儿养成科学思维。

分享探究过程  探寻科学思维养成新路径

论证作为一种探究已经是共识。科学不仅是“做”出来的,也是“说”出来的。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记录科学探究过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交流与分享,就是论证的过程,也是幼儿梳理与反思的过程。

语言是思维的体操。讨论探究问题是思维的碰撞。大班幼儿围绕“怎样让飞机飞得远”展开讨论。月月说:“扔飞机的时候要往高处扔。”乐乐说:“叠飞机的时候要叠得整齐。”琪琪说:“要让飞机和风一起飞。”长宇却说:“不对,要等风停了才能飞。”看似简单的对话向大家传递了很多信息,要想飞机飞得高,要叠得对称、要注意扔飞机的角度、要顺着风的方向扔飞机。幼儿相互分享经验、开阔思路,为后面探究“怎样让飞机飞得远”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尝试。同时要明白,描述探究过程是思维的重塑。每一次的讨论与交流,丰富了幼儿的探究和发现,同时增强了自信心,不管探究的结果如何,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科学记录是交流分享的依据。用各种符号记录探究的过程有助于幼儿得出结论,也是与同伴交流的依据。首先,运用各种符号进行科学记录。记录的形式根据活动内容而定,符号的灵活运用能提高幼儿表征能力。其次,运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开放记录。开放式的记录中,幼儿更加自主,将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再次,运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追踪记录。大班科学活动“月亮的变化”,请幼儿持续观察月亮在一个月中的变化,用表格进行追踪记录。记录的过程不在于绘画的逼真程度,而是激发幼儿观察月亮变化的兴趣以及坚持观察并记录的良好学习品质。最后,运用不同的动作进行个性化记录。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动作表现出来,是最简单、最明了的一种记录方法。如小班的科学活动“落下来了”,幼儿热衷于用动作来表现不同材料落下来的不同样子。表现鸡毛落下来,有的张开小手转着圈从高到低慢慢下来,有的用小手来回轻轻摆动着,边摆边往下落。

不管运用哪一种形式进行记录,都是幼儿与同伴交流分享的依据,是亲历探究过程之后的再加工。这样的过程能够强化幼儿的科学经验,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科学思维的养成过程是一个积累成长的过程,是幼儿专注探究的过程,是教师探寻新型教学模式的过程。立足于实践,用幼儿喜欢的方式进行有深度的学习,着眼于未来,让探究成为一种方式、一种能力,让科学思维成为有益于幼儿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品质。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育贤第一幼儿园)

责任编辑:谷珵

猜你喜欢

科学材料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可爱的小瓢虫
材料
摇摇鹅
科学拔牙
赠送折纸材料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