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精神融入语文教学的策略浅释
2019-09-10黄永红
黄永红
鲁迅先生说:“游戏是儿童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儿童的本质就是一个游戏者。小学语文本身就是儿童的语文,理所应当运用游戏的方式展开教学。语文教学就应该把握语文课程的本质,充分运用游戏形式,凸显游戏精神,以身心愉悦为核心,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和超越。
一、基于教育立场,以学生之学为根,运用游戏精神引领学生
游戏精神的核心本质就是丰盈的人本性,即儿童本位。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语言储备,但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语文教材中学得兴趣盎然?教师就需要转变认知立场,从原本以“教”为主的教师本位向以“学”为主的学生本位,引领他们将自己学习的发现体验与学生分享,将优秀资源转化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分享与碰撞的过程中达成目标。
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会逐段展开品读,而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依据表达思路,绘制游玩双龙洞的游览图,并相机概括沿途景点的特点。在把握基本学情之后,教师组织分享交流,很多学生能够准确绘制游览图、感知各景点的特色,教师不再需要面面俱到地逐段教学,而是选择具有典型价值的游览图引领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和阅读感受。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针对少数学生将空隙绘制得特别宽大的错图,引领学生深入语段,品析文字,评析错误原因,探寻修改策略,体悟作者既写观察所得又写内在感受的表达方法,并相机展开课堂练笔。
这样的课堂遵循了以学为先,激活了游戏主体——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虽然会在自学上花费一定的时间,但这种富有目标性的自学如同探险一般,让学生以一种游戏者的视角在课堂中“玩乐”,老师讲的少了,而学生的收获却更加丰厚而扎实了。
二、基于组织形式,以巧妙转化为本,运用游戏精神诱发学生
游戏精神之于语文教学最鲜明的标志就在于转化,将困难的转化为容易的,将繁琐的转化为简洁的,将艰涩的转化为有趣的。这需要语文教师举重若轻,具有深入浅出的大智慧,也正契合了游戏精神的本质要义,从而借助于游戏的形式诱发孩子走进语文课堂的美妙境界。
如教学《自相矛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于喜闻乐见的角色表演,诱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思维动力。教师告知学生必须要研读“剧本”,在组织、训练表演的过程中做好“导演”,指导好同组的孩子如何将文本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将文本人物的动作转化为自己的动作,将人物的经历转化为自己的经历,将这篇文本意欲揭示的道理转化为自己在表演之后的自发生成……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扮演角色组织学生朗读,从文本中人物的细节描写入手,让学生在机械的语言文字中感受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相机地揣摩、调整自己表演时的语气语调和动作。
文本还是教材中的课文,教学价值点也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孩子们却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下表现得乐此不疲,就因为这是一种游戏的方式,学生在游戏精神的诱发下迸发出浓浓的学习动力。如此转化的过程不仅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准确把握的解读和架构能力,而且以游戏轻松活泼的形式包装了严肃生硬的教学内容,学生毫不觉察智力劳动之苦。
三、基于教学内容,以探究理趣为径,运用游戏精神巧渡学生
所谓的游戏精神并不是追求表面上的喧闹与哗众取宠,更不是玩世不恭,而恰恰应该是以轻松来诠释庄重。语文课程的庄重感就在其独特的理趣。游戏精神裹挟下的语文教学就应该以语文的视角来引渡孩子,让他们在庄重的理趣中感知语文,从而借助教材课文的狭窄天地窥探语文的大世界。
如《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一篇典型的通讯报道,这种题材最大的特点在于事例素材的典型性、语言表达的感染性和丰富浓烈的情感性,与一般性的消息报道有着较大的不同。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通讯报道的特点呢?教材中的这篇课文可谓是一篇极好的范本。但在常态教学中,教师都会从生硬的视角引导学生概括事件内容,以感知文本事例选择的典型性;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的特色,以感知文本言语中独特的感染性;引导学生激情诵读文本,以体悟通讯报道的情感性。这种方式并不是毫无效果,但教师教得一本正经,学生学得更是兴趣索然。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就补充了一篇相同事件的报刊消息,让学生将消息文体与通讯文体进行对比性析读,以一种独特而陌生化的视角重新审视教材的内容,从而发现了两者之间的诸多不同:通讯不仅仅在于告知信息,同时在人物言行、环境渲染、侧面烘托等不同的维度都展开了细致化描写,在深入语言的过程中解构了文本表达的内在密码。
很多时候,我们对教材的研读越深,往往就越不能跳出文本,从而将游戏的精神一同陨灭。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全面预设两种文体的不同,而是组织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对比性阅读两篇文本,将原来一本正经的文体特点的感知教学演变成了一种“找不同”的探究之旅,对学生的思維质态进行了巧妙地引渡,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质量。
扎实的语文课需要借助“活”的框架存在,而“活”的语文课堂就需要借助游戏的形式,以浓郁的游戏精神铸造富有品质的语文生活,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幸福指数。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2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