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勾兑
2019-09-10杨西
杨西
威士忌,源自于苏格兰盖尔语里的“u i s g e beatha” 这个词,大意可以翻译为“生命之水”。记得在飞机读物上看过一篇写威士忌的文章,说威士忌是最有故事的烈酒。无论是海明威、马克·吐温这样的文豪,还是丘吉尔这样的政治家都对威士忌情有独钟。最初的威士忌诞生于爱尔兰,18世纪时,苏格兰调酒师安德鲁·亚瑟(Andrew Usher)将谷物以及麦芽调和出了混合型的威士忌(blended whiskey)。后来一个叫伊涅斯·科菲(Aeneas Coffey)的人发明了以其名字命名的“蒸馏器”并在苏格兰地区推广和使用,威士忌逐渐成长为苏格兰的支柱产业。现今我们在市面上见到的百分之九十的苏格兰威士忌都是调和而成的,单一麦芽的威士忌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与同厂的酒进行勾兑。勾兑威士忌是一门讲求技术的工作,兑酒师除了需要考虑到酒液的兑和比例外,還要参照勾兑酒液的年龄、产地、口味等其他特征。在勾兑时,兑酒师不能用口品尝,需要其通过嗅觉来判断勾兑的火候,营造出丰富的口感。正是由于威士忌酿造的历史和传闻故事充满着谈资,因此,对于社交的人来说,“威士忌”可能是打开话匣子的最优方式之一。
这两年威士忌本身所传递出来的文化属性逐渐被大众熟知。我所生活的城市也多了很多威士忌酒吧。每个无聊寂寞的夜晚,这里成了人与人之间“勾兑”的最佳场所。我在长期厮混了各种没有价值的“勾兑局”之后,才突然警醒,生命的时间不能浪费在这些地方,并开始以此反思。首先,你会发现活在“勾兑”界的达人们脸上总是浮现出鹌鹑般的假笑,或许他们眼中只有置换而别无其他。每到“勾兑”之时,神人、伪艺术家、假学棍、愤不起来的愤青们便开始侃侃而谈。年龄大的开始谈自己当年的往事,和某些名人的交往经历,在重大事件中的种种斡旋。年龄相仿的则描述自己的各种境遇,炫耀自己的人脉关系。这时候,有人开始抱怨时代不公,发泄着自己的怀才不遇。借着威士忌的酒力再发几条看似酒后真言的“朋友圈”,以此撩骚着那些不在局中的“闺中密友”。其次,在勾兑的场合,我们不再去谈论怎样提高自己的内在或是如何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而是千方百计地去讨好虚张声势的嘴脸。端着闻香杯、穿着各种名牌或是名牌的淘宝同款的妹子们在“勾兑局”中终于把自己熬成了老姑娘,幻想着电视剧里攀高枝的剧情,却死活也够不上那个枝,最后只能将眼泪默默地流进回忆且无法自拔。
春节里,我开始厌倦看这些人的“朋友圈”,那些习惯在各种场合“勾兑”的人,在回乡过年的大潮下,纷纷在“朋友圈”中以吉祥喜庆的基调婉转地表露出一种“失真”的状态。没有“勾兑”的节日,只得在网络语境中抒发自我的无限怅惘,就像歌唱选秀节目里的导师,不仅歌声走调、倚老卖老而且连身材都走了样。此刻的各位朋友,不知一杯调和过的威士忌能否安抚你的落寞,要不,再让前台师傅给您凿个冰球?
于是,“喝酒”成为了社交的先决条件,“勾兑”顺理成章地变为了建立友谊的基础平台。在“塑料情感”泛滥的今天,我开始羡慕那些生活简单的人,他们为了一顿饭好不好吃而拌嘴,为了今天谁照顾孩子而斤斤计较,也有人因为看到了一篇搞笑的帖子而快乐一整天,甚至有人为了讨论一部毫无意义的商业电影而引发出激烈争论……这是没有“勾兑”过的质朴善良,就像一杯口感丰富并且上了年份的单一麦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