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鉴赏:赏石辨识(二)
2019-09-10
赏石辨识方法的学习和交流是一门特殊的必修课。除了现今所使用的高科技手段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辨识。
(一)从风化程度的差异辨识
赏石及其座托也会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在不同程度的风化作用下产生相应的变化,形成一个风化层,也就是赏石界尤其是传统赏石领域中所说的“皮”,也有人称之为“包浆”。
赏石或石质座托体表所特有的“石皮”是古代赏石辨识的重要依据。如果说“石皮”受到了破坏,甚至荡然无存,即可断定这块赏石为石工的伪作或者新作。
(二)从体表造型和肌理特征辨识
看造型 主要是看石体的造型是否自然,是否表现有该“瘦”的地方不“肥”,该“窄”的地方不“宽”,该“薄”的地方不“厚”,造型几乎“完美无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十分小心。
看孔洞结构 孔洞是太湖石最主要的特征,天然的孔洞形状大致呈不规则的圆形,孔洞有大有小,洞中有洞,且曲折多变,没有明显的上下或左右多孔贯穿的情况存在。但“加工”出来的孔洞则大小相若,形状饱满浑圆,孔壁可触摸到明显有规律的旋切痕,更重要的是石体内部贯穿的孔洞均呈笔直状态,鲜有曲折、大小变化和洞中有洞的情况。这是与天然太湖石不同的。
看肌理 尽管太湖石体表的肌理较为光洁,但触之不滑,抚摸时有滞涩感,而加工后石体的肌理仅凹陷部位有滞涩感、突出部位经打磨后则光滑圆润,也没有明显的凹凸褶皱,与天然肌理仍有明显差别。
(三)从座托的特征辨识
很多人认为,“石頭玩的就是座”,此话不假。在赏石界,人们常以座托大小的不同将矮足者称为座,高足者称为架。以时代风格的不同将其分为明式座托和清式座托。明代赏石的座架力求简约明快、以突出主体,用材以黄花梨为主,在打洼、落槽等常规处理之外,仅配合以柔和的线条,或施以泥鳅背为装饰,较复杂的仅雕以海水纹或者云纹。
与明代相比,清代的座托或座架则以红木为主,用材较多,造型富有变化,纹饰雕琢显得精巧別致、有的甚至以天然的树根、树柱做座架。
(四)从题刻的内容、特征辨识
题刻是指古代文人在赏石体表镌刻的各种文字,也叫铭文。其内容有赏石的名称、藏者姓名、入藏时间以及一些诗文等等,书体多样。
由于赏石题刻记载了前人赏玩的某些信息,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在全民收藏的今日,这些镌刻有历史人物赏玩信息的石头往往具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所以自然也就成为人们广搜竞逐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