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语言欺凌带来的思考

2019-09-10余盈盈

科海故事博览·下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校园建设小学教育

余盈盈

摘 要 本文论述校园语言欺凌现象,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建设,实现健康成长。

关键词 校园建设 语言欺凌 小学教育

下午,一个孩子冲冲跑进办公室喊道:“老师,不好了,小徐发疯了!”我心里纳闷:那么文静的孩子怎么会发疯。到教室一瞧,我惊呆了:地上一片狼藉,桌子东倒西歪,小徐满脸通红,都是泪痕,恶狠狠地把拳头砸向了小林。霸道的小林呆呆地站在原地。我赶紧上前了解,原来小林发现小徐有很多的错题,讽刺他脑子跟猪脑子一样,还拿起红笔涂涂改改。我心想过激语言刺激了愤怒啊,就让小林道歉,然后跟小徐探讨了暴力行为的坏处,让他们回去了。可为什么智力正常又乖巧的小徐常常语文30多分,成了公认的“傻孩子”?由于刚接手这个班,我联系了上一任班主任。陈老师说小徐一年级只会方言,听不懂普通话,因此一开始就跟同学们拉开了差距。起初,孩子也努力的,但很吃力,慢慢的也就习惯了落后。听完,我想问题大概就出在学习自信心的缺失。

一、原因分析

小徐受到语言欺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从客观来讲:1.无法胜任学习任务。一年级的小徐不会普通话,在学业上落后他人。2.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小徐刚从外地来,爸妈又缺少对他情感、学业上的关心,导致他环境适应不良。

(二)从主观来讲:1.留守儿童,内心较敏感、缺安全感。小徐更易接受外界消极评价,将失败归因于自身的不足。2.不会拒绝,又不善于主动寻求帮助。

日常生活中语言欺凌可能是生理的,如身高、体重、长相等,也可能是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等。引发欺凌的关键往往是被欺凌者的心态,他们常会把“某一个时间段的”、“某一次的”事件扩大,产生对自己长期的、各个方面的否定。当然,同时也要帮助这类孩子弥补客观上的不足。

二、措施方法

(一)班队课《这个瘦小的“矮冬瓜”》。我先编辑了故事:小美很文静,体型娇小,比别的孩子矮了一大截,同学们常笑她“矮冬瓜”,她常常闷闷不乐。然后,我请班里几个孩子演出来。接着让他们围绕问题讨论:“你是主人公心情如何?”“为什么有人喜欢在语言上欺凌别人?”“你曾遇到或见到过哪些语言欺凌呢?”“你有什么办法呢?”表演后,孩子们很自然地感受到了主人公失败时、遭到嘲讽时的情绪,入情入境;接着能分享想法,如“有时就想逗一下同学,并没有想对方的感受”,“有时只是跟着做了”,“打人会受罚,但说别人没被罚”……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归纳原因:1.没有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对方的感受。2.恶作剧心理。3.跟风从众心理。4.错误行为没有被反馈。随后,我引导孩子们由彼及己,找一找自己身边的案例。有了上面的铺垫,我指导孩子们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两个角度去思考解决方法就容易了。

(二)情境剧比赛:《对语言欺凌说“不”》。本课是上节课的延伸,我将同学都分成五人小组,让他们从上节课分享的语言欺凌事件中选一个来编排,再比赛。另外,我还请了家长做评委,并设置以下奖项:最佳表演奖、足智多谋奖、最佳音效奖。重点在于:1.全班参与,在排练、表演与观看中深入体会被语言欺凌者的感受,激发他们杜绝欺凌的欲望。2.注重生成教学,在表演中,点燃学生创作的灵感,主动发掘更多的方法。3.让家长积极关注到学生的内心变化、行为习惯,更是点醒类似家长引起重视,并总结应对原则:及时当面予以回应,表达个人的不满;判断力量是否悬殊,学会避让;积极寻求外界建议、帮助。

(三)逐步落实学生的解决方法。1.由学生制作“垃圾回收筒”,每周二晨读,班干部将常见不礼貌用语投入其中。一个月后,邀请学生当众撕毁已经改掉的不礼貌用语,增强学生荣誉感。2.全班制作班级公约,投票选出“最能暖人”的标语,贴在班内。3.落实具体评分的细则,纳入班级小组考核,给予优秀小组奖励。4.上报每组的互助组名单,在期末给予小徒弟与小老师奖励。

(四)学生个别谈话。经历上述环节,小徐内心已有触动,我再单独找他做了以下几件事:1.回顾小徐放弃努力的时间点,与他共同分析客观原因,陈述改变现状的可能性。2.教小徐应对语言欺凌的方式,如:正面回击、自我解嘲、直接无视、纠正归因等。3.找学习委员结成互助小组,制定将语文提升到60分的目标,每天辅导小徐完成:拼音练读、课文背诵与句子训练。4.获得其他科任教师支持,请他们帮忙监督、鼓励。

(五)家访。与小徐家长分析成因,调整教育观念,督促家长多陪伴、鼓励、赞赏。在学业上协助孩子完成下列表格,教师根据再给予奖励:

三、案例反思

近几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国务院在年初特地下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更关注行为暴力欺凌,而忽视了语言欺凌。事实上,语言欺凌发生率更高,危害持续更久,像是“慢性中毒”,一旦毒发,一般已经伤及筋骨。但语言欺凌的副作用并不会马上显现,所以有时不会被及时制止。很多孩子在长期的语言欺凌下,不善交往,成绩下降,自我效能感明显下降,甚至在生活中养成了“习得性无助”。

(一)对于被欺凌的孩子来说:1.感受被看到即是最好的治疗。这类孩子在处理问题前,要先处理情绪。心理学家马斯洛将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他曾说:“每个人确保安全生存后,都有被尊重、被爱的需要。”在教育中要给予这些孩子无条件的、充足的尊重与爱。2.认知调整,改变观念。美国学者海德将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外部归因。内部归因者倾向于在自己的身上找缺点,而不轻易责怪外部。长期的语言欺凌会使孩子习惯性地将失败都归于内部,如没天赋,没能力等,这就需要帮助其理智分析、归因。3.用心找优点,积极长久的鼓励。生活中,被欺凌的孩子可能确实存在明显的薄弱。教育者要耐心去发现其优点,加以鼓励。

(二)对于欺凌者来说:1.模拟推理。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欺凌者很多时候没有考虑后果,需教育者引导其思考。2.体验式教学。夸美纽斯认为:“体验式教学是个体品德形成催化劑与心理健康的保障”。尽可能地让孩子在相似环境中感同身受,想他人之所想,思他人之所思。3.在价值判断上积极评价。“以生为本”理论认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渴望被表扬的潜能,如坚定地告诉欺凌者,我们坚信他一定会变好。4.运用团体动力学的原理。“每个个体都倾向于像群体中的其他成员那样行事”是团体动力学的核心思想。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人人参与,让个体在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影响。

猜你喜欢

校园建设小学教育
简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人建环境环境育人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生态现代化理论对高校生态校园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