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教学的高职图书馆服务策略研究
2019-09-10张淑侠姬兴华
张淑侠 姬兴华
摘 要:智能环境下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变革,信息化教学模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文章概述了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信息化教学模式和特点的分析,探讨基于信息化教学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高职院校 图书馆服务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教师运用云计算和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方式。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其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协作和会话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掌握当前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其优点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完成更好的教学,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九章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十八大召开后,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取得了瞩目成就,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其实质就是推进“互联网+教育”计划的具体实施,推进新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创新。其基本目标之一是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 。
由此可见,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支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将图书馆技术、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课程教学高度融合,以顺应教学信息化改革的发展和要求,当务之急是要创新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管理模式,加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利用其馆藏优势,发挥图书馆信息功能、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支撑作用,使之成为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基地,承担起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服务的重任。
一、 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1.馆藏课程教学资源储备不足。图书馆馆藏教学资源包括各类网络课程资源,教案、讲稿、试卷集、习题集等和教辅教学参考资源,数字教材资源以及教学软件等。但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仅有少数提供了上述相关信息服务,如课程资源、精品课堂、教学参考数据库、视频公开课,且形式单一,种类较少,纸质课程资源和电子课程资源只是简单的收集、加工、整理,并没有根据教师指定或者提供而收集,也没有将教学资源进行著录、描述、组织,进行资源的多主题揭示,使之有序化、链接化、导向化,缺乏知识分析和技术分析,围绕课程组织的教学资源保障体系不健全,资源有效性和共享程度较低,导致课程教学资源储备不足,为教师信息化教学带来困难。
2.图书馆信息化服务与教学活动不统一,教师利用率低。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中心,为教学、科研服务是图书馆的重要功能之一,服務好信息化教学,首先保证图书馆要拥有丰富齐全的各类馆藏资源,其次要及时跟踪课堂教学动态。目前,高校的数字教学资源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图书馆的教学资源只是其中一部分,教务处、各院(系)、教育技术中心也都分别保存着一定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如教务处和各院系的专业课程资源主要有网络精品课程、视频在线公开课等,教育技术部门有教学应用软件,而图书馆主要集中在教学参考资源及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各类数字教学资源不能实现知识聚合,因此,造成图书馆信息化服务与课堂教学活动不匹配。加之在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对课堂教学的动态和趋势把握不够,各部门协同参与积极性不高,图书馆技术、教育技术和课程教学未真正起到充分融合的作用,从而教师利用率低,因此,图书馆在提升教学信息化服务方面还需要很大的拓展空间。
3.高职院校图书馆缺少信息化服务平台。2012年教育部在南京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决赛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了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信息化教学大赛在全国职业院校的开办成功,使各职业院校更加重视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大赛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具备信息化教学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能够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课程教学当中, 如大多数教师能在课堂上使用学习通或蓝墨云班课等网络教学平台,能够使用教学平台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完备的教学模块,线上和线下可进行交流互动,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但是通过调查和课堂实践发现,教师在使用平台资源上,会有大部分专业课程资源并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师生,教师在课堂上只能使用签到、提问这些功能模块与学生互动,满足不了信息化教学服务个性化需求。因此,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将教学资源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职业院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和艰巨任务。
二、高职图书馆服务信息化教学的策略和建议
1.整合图书馆数字教学资源,增加教学资源储备。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关于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方面中提到,要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推进开放资源汇聚共享,利用大数据技术为高等院校提供海量适切的学习资源服务。可见,高校图书馆要进行文献资源整合,就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和知识组织技术,利用云计算技术,对文献资源进行深层次挖掘,分析文献资源本身的结构特征和外在关联,实现资源内聚,为用户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以加强馆藏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建共享,如在整合过程中通过分析关键词、主题词、作者等知识单元,达到相关文献的聚合;也可以在知识的积累和传递过程中,通过引用方式,将文献与文献之间的联系程度来实现有关文献的聚合,还可以以知识单元为单位,重组和整合馆藏资源,结合馆外数字资源,将所有课程教学资源按学科分布,构成分布式教学资源保障体系。
2.各部门积极参与,协同创新,有效提高教师利用率。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技术与教育技术深度融合,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高校图书馆是教育信息化支撑服务系统的核心部分,适应现代化、网络化环境教学的技术支撑服务队伍和资源管理队伍变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图书馆迫切需要集中所有优势和力量,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创新服务理念,为网络课程的开发、设计和管理提供技术指导和辅助支持,为师生提供课程教学资源、课程储备工具和专门网址,解答学生问题,实现图书馆技术和教学技术的高度融合。高校图书馆要积极与教务处、各院系教学单位、教育技术中心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各有关职能部门也要积极鼓励师生上传优秀的自有课件和教育教学软件成果,丰富数字化资源。 同时还要发挥师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开展学术研究和教学互动交流活动,努力营造开放的交流氛围,将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情境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学习的有效性。
3.构建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满足个性化需求。由于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且情境、学习环境的设计在信息化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大数据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需要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深入分析和掌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充分利用其大数据、“互联网+”新技术,构建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将信息技术、图书馆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为在线教学、个性化学习和教学资源共享提供深层次的服务。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要在以往的服务平台上推陈出新,平台要包含用户管理、课程管理、学习管理、资源管理、在线测评、成果展示、过程评价等模块,其服务关注点要体现在为学生提供最适宜个人的学习方法的信息挖掘上,即个性化需求,每个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定制资源和学习内容,可以按照个人喜好随时调整所选学习资源,方便自主式学习;用户管理要体现全方位、多角色,设置系统管理员、教师用户、学生用户,并分别赋予不同等级的管理权限,服务平台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互联网终端进行远程访问,学习环境是开放的、共享的。平台资源要丰富、全面、优质,资源类型要多样,既要有示范视频、精品教案,还要有教学案例、试题库、参考文献。此外,图书馆领导干部要具备信息化战略思维能力,将信息化工作作为本部门的重点工作,积极培养为信息化教学服务的专门人才,配备平台管理专职人员,外出学习培训,经常和同行切磋、交流经验,提升平台管理人员知识服务和信息服务的能力,有效实现平台资源共建共享。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员的智慧和能力决定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对馆员中有学科背景且能从事数据挖掘、知识服务的,要用到重要的岗位上,以老带新,培养一批高素质、懂业务、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信息素养较高的平台数据管理队伍。
现代信息化教学是教学管理方法的创新,是对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高职院校图书馆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创新服务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明确新时代自身定位,与各部门通力协作,才能共同为教学科研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强化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文化交流场所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6号.
[2]王询.我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图书馆事业,2010(1):32-35.
[3]徐华洋.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数字教学资源聚合服务研究[J].情报探索,2015(9):79-88.
[4]黄少如.民办高校图书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服務创新研究——以广州商学院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4):41-43.
[5]朱鹏威,于岩.论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11):63-66.
[6]李佳军.“互联网+”视阈下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6(12):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