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搜救直升机山地搜救

2019-09-10林锐鹏

科海故事博览·下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救助

林锐鹏

摘 要 随着国家救助打捞局救助飞行队伍的发展,搜救直升机海上搜救能力不断得到加强,随着中国通航的开放和发展,內陆空中救援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无论是国家队还是民间队,山地救援的案例都寥寥无几。本文根据实际山地救援案例,浅谈搜救直升机山地搜救的一些经验、思考和建议,为提升搜救直升机救援的服务和安全性能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搜救直升机 山地救援 救助 飞行

2019年3月17日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救助直升机B-7328前往厦门双龙潭山成功救助一名受伤人员,从11:30时接警到搜寻到救助到13:10时返回落地,充分体现了救援直升机的优势。这起救助让我想起了2015年4月26日的另外一起山地救助任务。下面我就2015年这起更具特色的典型救助案例做分析,还原救助过程、分析总结救助经验、提出个人建议以供参考。

一、救助过程

(一)前期情况

2015年4月25日,由12人组成的“驴友”队伍利用周末时间攀登乌山时,其中一人一脚踩空,摔入山体缝隙的空洞中,落差有20多米,整个人无法动弹。当天下午,厦门蓝天救援队接到求救信息后率先赶赴漳州开展营救工作。26日8时,救援队员将伤员从洞穴底部吊上崖谷。但是由于现场地貌为秃石多树木少,加之遇险人员无法动弹只能用担架搬抬,现场救援人无法安全将遇险者进行搬抬作业。现场救援人员参考以往救援经验,经过多次尝试仍不能成功进行作业,最后为了不给遇险者造成二次伤害,也为了救援人员安全,决定求救外部救助力量。

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在10:10时接到厦门市政府办公厅总值班室及漳州海上搜救中心的救助信息:位于漳州市云霄县乌山风景区(E117°10′/N23°54′),1名登山爱好者摔伤,经多方努力无法从山谷抬出,情况较为紧急,请求派出直升机前往救援。同时厦门市政府总值班室传达了分管副市长的指示:请对任务进行评估,根据情况派出直升机进行救援,尽最大可能救援伤者。

救助值班室接到信息后一方面与现场的蓝天救援队负责人联系,掌握人员伤势情况及乌山风景区的地形及气象信息;一方面请漳州海上搜救中心与飞行队上级:“东海救助局”核实相关救助信息;一方面启动救助工作程序,航务人员向军民航申报协调救助飞行计划,机务人员做好航前准备,飞行机组做好飞行前的预想及评估。由于此次救助任务涉及山区飞行,山区飞行往往伴随着飞行情况复杂,地形险恶,气象条件不乐观等不利因素,经过仔细分析、评估并预想了多套飞行应急预案,(原值班机长经过评估,认为机组不能胜任本次救助任务,机组无信心完成作业,随后更换机组做评估)飞行队决定由教员机长及搜救机长双机长出勤执行此次救助任务。起飞前已经了解到现场山上周边有高压线及电线杆等障碍物,现场能见度约5公里,云底高约1000米以上。

(二)救助过程

1028时,东海救助局核实信息完毕,下达的救助任务书。

1046时,B-7328起飞前往救助区。机组按照计划先沿着海岸线飞行至漳州云霄县沿海,之后目视直飞计划的预定作业点。航路上机组在大山中绕飞,保持着安全超障余度,安全越过一座又一座山峰。救助值班室一边与B-7328保持通信联络,监控山区的天气,了解直升机工作情况,确保随时为机组提供支援;一边与现场的蓝天救援队建立联系,提醒在地面做好鲜明标志,方便机组搜寻。

约1115时,B-7328到达乌山,现场能见度约5公里,机组在陡峭的山区中开始盘旋搜寻。

1121时,蓝天救援队现场人员报告值班室看到救助直升机,值班室立即将情况转告B-7328。通过较好的空地联络,B-7328最终在两山之间的一处大峡谷发现了蓝天救援队及遇险人员。由于救助地点在山谷之间,背靠悬崖,地形复杂,悬停救援难度大,机组经过多次勘察和功率校验后确定了救援方案。直升机通过倒退成功进入双面峭壁落差很高的峡谷内,首先将一名救生员放到山石中,救生员需要再攀爬到受伤“驴友”所处的位置,攀爬过程中好几次差点从山石上滑落,在救生员的努力下,最终克服困难与蓝天救援队会合。救生员对伤员的伤情进行评估后,联系机组放下救生担架。由于山与山之间相距较近,与日常海上作业高度不同,机组决定在崖谷上方采用50米高度进行悬停吊运作业。凭借机组高超的驾驶技术以及与救生员之间的娴熟配合,经过约10分钟绞车作业,1200时,B-7328成功救起该名受伤“驴友”,随后返航。救助值班室接到机组报告后,提前联系急救中心派救护车接人。

1245时,B-7328安全降落厦门高崎机场,飞行2小时55分钟,1架次,机组将伤员安全移交给在场等候的救护车,成功送至医院救治,圆满完成首次山地救援飞行任务。

二、总结分析

一是此次救助难度及风险超过了一般的海上救援,山区地形复杂,气象多变,飞行队机组人员在未经过山地救助训练的基础上,仍然出色的完成了此次救助任务,离不开机组日常专业的训练,展现了机组勇挑重担、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精神品质。

二是此次救助成功的经验一方面在厦门蓝天救援队的配合下,值班室与现场保持密切联系,确定伤员所在位置,为机组快速定位,发现伤员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在作业区域狭窄,峡谷无法着陆的情况下,机组采取高高度悬停的方式,使用了50米高度的绞车作业,在确保绞车使用可靠的基础上,果断决策,确保了救助的成功实施。

三、建议

山区救助无论对国家队还是民间队来说,可借鉴经验都太少。此次救助,就算是每日刻苦进行专业训练的国家队来说,都有没有信心更换机组的情况发生,再一次诠释了山地救援的极高危险性。

一是山地救援难在山区气候。特别是乱流对航空器的威胁,无法预知下洗气流的到来,风切变随时发生,航空器维持安全的状态。所以,现场的处置现场的判断均靠机组。机组的素质不仅决定着航空器的安全,更决定着救援任务是否能成功。任务出发前,严格挑选机组人员是关键的一步。

二是通信保障难以实现。山地救援,意味着偏僻地的救援,也意味着障碍物多,通讯受到遮挡。无论是地空联系还是地地联系都有一定难度或者延迟。此次救助,由于山上信号不好,无法及时通过手机通讯软件传送周边气候、周边环境、人员受伤情况等任务需要图片,只能通过断断续续的电话联系来了解情况。所以,加强通信保障很有必要,山上情况无法改变就改变自身情况。经过此次救助,这几年飞行队通过加装卫星通信设备已经基本解决了看得到、听的见、叫的着的问题,值得推广。

三是应急处置还需要加强。山地救援未来将是飞行队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飞行队做好山地救援研究,制定山地救援训练计划,为今后救助业务从海上走向内陆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宋修璞,李嘉,隆英豪.从汶川大地震谈直升机山地救助[C].中国国际救捞论坛,2008.

[2]云大鹏,刘兴业,江河.搜救直升机的运用[J].航空知识,2008(12):35- 38.

猜你喜欢

救助
司法救助暖民心 巩固脱贫促振兴——赞皇县人民检察院推进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有效衔接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下救助抢险
申请救助法律有要求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野生动物救助 我们在行动
快速救助艇降放装置陆上模拟试验
救助小猫
水下救助抢险
下一步方向:探索“精准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