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的发展
2019-09-10郑璐
郑璐
摘 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四通八达的电流将高楼大厦与千家万户串联起来,电力资源对人们的生活变得至关重要。面对电力资源的日益损耗、匮乏,不断发展与持续完善智能电网已经成为我国电力事业发展的急切需要。
关键词 智能电网 电力资源
一、智能电网的概述
智能电网是当前社会科技、经济快速发展下,电力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以双向通信网络为基础,通过集成传感及测量技术、科学的设备、控制算法及决策支持技术,实现安全、稳定、节能、快速、环保的发电、输电以及配电。
我国发展的智能电网技术是将通讯、传感测量、信息、计算机、控制五大技术相互融合、高效融合的电网,其主要的电网架构为特高压网络。
二、国内外智能电网的发展
(一)美国电网的发展
2003年美国突发大面积停电危机后,美國电力行业决定利用对损毁老化的电力设备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完成改造,从而建成能够抵抗干扰、灵活应变的智能电网。
美国智能电网发展的动力源泉:1.努力改造老化的设备,使整个供电过程更加安全可靠;2.加大能源的使用效率和供电设备及技术的科学性;3.改善人们对电价的可承受能力;4.利用可再生资源,在发展电力技术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与气候的变化;5.提高在全球的竞争性。
(二)欧洲电网的发展
欧洲的智能电网主要依托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发展,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供电可靠性以及提高电能质量等方面。
1.欧洲智能电网发展的动力源泉:(1)电网的安全性问题;(2)环境问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3)国际电力行业的发展需要,欧洲积极提供廉价的电能价格。
2.2020年及以后欧洲电力发展目标:(1)灵活性,智能电网不仅要适应未来电网的变化与竞争,而且要尽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需要;(2)可接入性,所有用电居民能够方便快捷的接入电网,同时能实现互动;(3)可靠性,电网的发展要充分满足数字时代背景下电力系统的需求;(4)经济性,电网的经济效益同样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运用相关政策、科学的能源管理、积极的技术创新以求得更加优异的效益。
(三)我国电网的发展动力源泉
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发展电力系统。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我国智能电网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智能电网的安全运行应该更加值得关注,应更加注重改善供电配电的安全可靠性;电力行业对故障的抵挡能力需要大力提高。
三、智能电网的特点
(一)自愈性。自动的将电网中出现的故障元件诊断出来,将故障进行隔离,系统可以自我恢复正常运行。能够进行实时、连续的在线风险评估和性能分析,同时,较强的预警和防御机制能够避免大规模停电及其他严重事件的发生。
(二)对于电网而言,用电居民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用户对于电网性能、状态的需要对于电网发展至关重要,它有助于用电的供求关系平衡稳定;而用户通过电力消费来参与电网的运行与管理。智能电网与用户建立交互式通讯实现了电网与用户的高效交流。
(三)抵抗攻击性。智能电网遭受到较大扰动与攻击后可以迅速恢复,尽最大可能的将损失降到最低,保证对用户安全稳定的供电。
(四)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电能质量指标包括电压偏移、频率偏移、三相不平衡、谐波、电压骤变等。电网依靠智能化不断提高防御及自愈能力来应对自然灾害等外部干扰,同时,电网需要尽可能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尽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通过技术检测,电网会限制用户负荷产生谐波流入电网,防止对电能质量造成影响。
(五)支持不同发电形式接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合理接入,容许分布式电源、储能技术及微电网的接入,改变了传统的供用电模式,实现不同容量的发电和储能各种电压等级上都可以互联,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六)支持电力市场先进的设备和广泛的通信系统,支持电力市场的运营,智能电网通过电力市场的供给需求,电力市场的基础设施及其技术促进电力市场发展与扩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七)高效运行。优化资产的利用,实现用低成本、低消耗的运行模式实现智能电网所期望的功能,使智能电网高效益运行。
(八)集成。智能电网通过通信网络实时监测正在运行的设备,以便及时发出信号,及时进行设备的检修。
四、结语
拉闸限电已经成为记忆,当今手机购物、架空线入地、特高压清洁等已经得到普及,智能电网正在为我们各方面的发展保驾护航。以配电物联网为骨干,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逐步实现智慧能源,努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能源互联网生态圈。
参考文献:
[1]余贻鑫.智能电网实施的紧迫性和长期性[J/OL].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1- 5[2019- 09- 08].https ://doi.org/10.19783/j.cnki.ps pc.201966.
[2]曾锃,张利,梅文明,孙琦.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电网系统[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9,17(01):31- 35.
[3]王雷.智能电网在电力技术及电力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8,15(24):140-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