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工程相关专业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
2019-09-10卢应涛
卢应涛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改善的动力。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意见》中指出,要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培养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开展全面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生态环境工程是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后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综合型学科,不仅仅需要从微观上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同时需要从宏观角度提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水环境科学是生态环境工程中一门交叉型的学科。
《水环境科学》一书明确了不同学科在水环境科学中的地位,及其在合理开发利用与修复保护水资源间的相互关系;重点介绍了天然水的组成,天然水化学及气象变化、地质异动、人类活动等对天然水组成的影响及其对水环境生态功能的破坏;并介绍了水资源的现状,水污染所造成的危害以及防止与修复水环境的技术措施。同时,《水环境科学》一书还针对社会科学在水环境的地位及其作用进行了研究,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实用性。《水环境科学》一书中的废水生物处理方法、废水处理化学方法、水环境监测等内容,都对生态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出了要求,要求生态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生态环境工程的相关技能,利用自身所学知识与掌握技能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然而,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工程存在严重的人才紧缺情况,高校所开设生态环境工程相关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相对较低,无法满足生态环境工程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笔者结合《水环境科学》一书对生态环境工程相关专业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提升进行分析。
生态环境工程相关专业均拥有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研究融合的特点。生态环境工程相关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就业创业能力可以分为两类,即职业岗位能力和个人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岗位能力是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得到工作岗位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构成部分。个人持续发展能力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就业创业能力,是经过分析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所得出的。个人持续发展能力主要由学校与创新能力、社会能力、综合能力构成,相对应的课程模块为专业发展模块。伴随着当今社会提供工作岗位数量的增加,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工作空间日益扩大,工作的迁移性要求不断凸显,工作岗位的边界也在持续变化。新的就业形势要求生态环境工程相关专业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职业生涯中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自我开发能力。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工程相关专业就业率相对较低,并且就业质量都有待提升。在工作岗位变动性较大的背景下,生态环境工程相关专业学生需要及时更新知识、更新技能,为继续深造、转岗、晋升、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工程相关专业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水平较低。生态环境工程相关专业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设以就业创业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鉴于当前生态环境工程相關专业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可以建立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宽基础+活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宽基础”所进行的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并不是专指某一特定行业,而是集合了生态环境工程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并以这些知识与技能作为载体来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开展职业素养课程、体育课程、文化课程等;而“活模块”则更加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注重职业岗位对就业者的具体要求,关注针对性与实用性。不仅仅要考虑生态环境工程相关专业的就业方向,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第二,在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师资是开展教育的关键,虽然当前生态环境工程相关专业的教师拥有较为深厚的专业功底,但鲜有将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入实际教学中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广大生态环境工程相关专业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时刻掌握生态环境工程相关专业最新学术动态与最新成果。高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工程企业的经营流程与工艺过程,提升实践操作技能,了解生产一线对人才素质、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下开展学习,满足学生对创业就业知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