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项目学习中的“情境”与“素养”

2019-09-10白香莲荣蓉

教育·项目学习 2019年2期
关键词:新课标素养情境

白香莲 荣蓉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反复强调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在“真实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表现和发展的,突出了情境在语文学习和评价中的重要性。近几年的中高考语文命题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中通过“具体语言运用情境”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项目学习作为语文学科的学习方式之一,也应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将基于《新课标》的真实情境的创设作为语文项目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不断阅读、体验,从而具备“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项目学习 情境 素养

基金项目 全国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课标的‘习得性’项目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FHB170581)

翻开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你会发现“情境”一词反复出现,《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设计依据、课程内容·学习任务群、课程内容·学习质量、实施建议六部分中,反复强调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真实、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表现和发展的。尤其在“实施建议”部分,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到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都突出了情境在语文教学与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项目学习,又该如何创设学习情境呢?情境在语文项目学习中会有哪些作用呢?笔者尝试以中高考语文试题为例,探寻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项目学习“情境”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一、语文命题中的“真实情境”与“学科核心素养”

近年来,中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命题方式——情景(情境)式命题,这种命题不仅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科素养的评价。情境与素养看似不相关,但在这类命题中,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

1.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全国卷 扩展语句题)

情景一:畢业典礼上同学们 歌声情景二:考试前夕 我 歌声

2. 你所在的中学举办隆重的校庆典礼,邀请了很多校友、家长参加。你作为学生代表向来宾致欢迎辞。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请填写恰当的句子。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今天大家齐聚一堂,真可谓“______,_____”。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北京卷 背诵默写题)

3.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

材料:①徐凡,男,江苏南京人,东方大学文学院教授;②系我国红学界后起之秀;③尤以考证作者身世见长;④专著《曹雪芹家世考》《大观园人物论》《<红楼梦>导读》(获优秀教育图书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要求:内容恰当,表达得体,符合口语特点,将转述的话写在相应的横线上。(江苏卷 语言得体题)

4. 你参加学校所在社区召开的“医疗与健康”座谈会。会上阿姨说:“吃药还得看说明书,太麻烦了。比如,那些不用处方就能买的常用药,凭经验吃就没问题。”其他人也纷纷点头。你要向刘阿姨及在场的居民宣传阅读药品说明书的重要性,请你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写作提示:①围绕话题,从以上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②思路清晰;③语言得体;④100 ~ 150字。(山西中考卷 非连续文本阅读题)

以上命题中的“毕业典礼”“考试前夕”“校庆典礼”“社区座谈会”都来自真实的生活情境,但“毕业典礼”“考试前夕”是两种不同的情境,对“歌声”的描写显然也应不同。要根据场合灵活地使用口语或书面语,“校庆典礼”中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这一特定身份用语要得体;面对凭经验吃药、嫌麻烦不愿看药品说明书的社区阿姨,用什么样的语言宣传才能让大家理解和接受呢?情境不同,答案也会不同。命题者通过创设这样一种具体情境,意在考查学生是否“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是否“形成个体言语经验”,能否“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总而言之,就是突出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学科核心素养中“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对象,运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的评价。由于这是选拔性考试,所以突出了评价的甄别功能,但从中不难看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是可以通过具体真实情境的创设来完成的,具体真实的语言情境可以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以上命题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通过创设一个具体情境,以任务驱动来激发考生自主思考,在情境中自我体验、实践,从而自主完成考题。这种任务驱动情境真实具体,贴近生活,任务指向明确,与项目学习中的问题驱动、任务驱动理念相吻合。试想,如果将它作为语文学科项目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项目任务,达成项目目标,会更简捷有效。

从这里,我们充分认识到《新课标》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命题理念对语文项目学习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语文项目学习中的“真实情境”与“学科核心素养”

命题中“真实情境”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那么,在语文项目学习中“真实情境”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先从情境与素养说起。

1.情境是什么?请先看2015年全国语文课标卷1的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60分)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当年这样的作文题目获得大家的一致点赞,原因在于,考题中的情境源于现实生活,考生有真情话可说。情境在这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关于情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解释为“情景;境地”。“百度百科”解释为“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二者解释的方式不同,但都对该词语的两个语素“情”“境”分别做了界定:情,情景、情况;境,境地、境况。

关于项目学习的“真实情境”,笔者认为近几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中的作文题目做了极好的诠释与示范。比如,前面提到的这个作文题目仿佛就是一个微型的项目学习,有情境创设,有提示引导,有写作任务和要求,学生在这样的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反复实践,是可以提升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对美与丑、是与非、善与恶的正确认识的,而这些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在项目学习的初步实践中,认识到“真实情境”是学生核心素养习得的关键要素之一。

2.素养是什么?

素养,顾名思义,就是平素的修养。修养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也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可见,素养主要指平日的能力、水平、态度等。

而作为近几年教育领域的热门词语“核心素养”,简言之,就是“关键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文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课标》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由此可以这样分析,2015年全国课标卷1作文题目所关联的素养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老陈的角度看,开车接电话是违反交通规则的;是对自己、他人生命极不尊重、极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多次劝说仍不改,是无视规则与生命的一种不良行为习惯。

从小陈的角度看,举报父亲是对父亲的另一种關心,是对“情、理、法”理智思考后的抉择,是对“规则与亲情”冲突时的一种选择。

“遵守规则”“敬畏生命”“承担责任”是这个时代需要的品格,面对“情与理”“情与法”“规则与亲情”时,正确抉择是当今社会需要的关键能力。无论考生选择哪个方面去写作,都会对选择的这个方面做多角度或全面客观的思考,而这样的思考无论多与少、深与浅,都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与提升。

试想,如果在平时的项目学习中,学生能够在这类的“真实情境”中反复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不断达成项目目标,完成项目任务和活动,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也就会在无形之中习得。

3.情境与素养的关系

综合前面的粗浅分析,似乎可以这样表述情境与素养二者之间的关系:

情境可以为素养的养成创设一种氛围、环境、境界,素养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中一步步养成。从这个角度看,情境是素养养成的关键要素之一。

从项目学习的基本要素看,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不断地思考、体验、实践,他们的素养就是在这样的习得中得以提升的。“真实情境”是语文项目学习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

三.项目学习创设“真实学习情境”的策略

项目学习是帮助学生习得适应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的非常关键的教学手段。情境是项目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情境创设是为达成项目目标,完成项目任务和活动,创造项目成果而服务。情境创设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学习的完成质量,关系到学生素养水平的习得,所以,项目学习的情境创设应基于《新课标》,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发展、个性等因素。作为初次实践项目学习的教师,该如何创设项目学习情境,以及创设一个什么样的项目学习情境,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在未来社会中应该具备的素质能力(问题解决、任务规划、团队协作、自我管理、积极创新、等等)[1],这是需要策略的。

策略一:“真实情境”的创设可考虑从仿照、借鉴一些命题思路开始

语文项目学习完全可以利用近年来一些优质的语文试题,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比如,我们可以尝试把2015年题目中的情境作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学习情境,设计项目学习,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共话热点事件

——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生活中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该如何看待此类事件,又该如何负责地表达自己对此类现象的观点?

请阅读一组古今诗文名篇和一组时评类文字,在完成下列活动及任务的基础上,带上你准备的资料,参加班级辩论会。

活动一:阅读《鸿门宴》《项羽之死》《题乌江亭》(杜牧)《夏日绝句》(李清照)《叠题乌江亭》(王安石)《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了解项羽之死的事件以及诗人对项羽的不同观点,学习多角度认识事件的意义。

活动二: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师说》《六国论》(苏洵)《六国论》(苏辙)《拿来主义》等,梳理概括每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等,写一篇研究小论文,体现你的梳理内容。

活动三:近几年生活中连续出现一些类似的事件,比如,开车接打电话、逼停火车、“霸座男”、公交坠江、动物园老虎伤人等,请你查阅网络,阅读相关事件的时评类文章,整理你读过的每一篇文章中作者的立场、观点以及表明观点的方法等,并写出你对这些事件的不同认识,思考出现这些事件的原因、危害和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办法建议等。最后,写一篇时评类文章,反驳网上的某一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分析有理有据,论证结构清晰。

以上设计虽不够成熟,但可以说明一点,语文项目学习可以借鉴命题思路,从生活现象中寻找“真实情境”。

策略二:“真实情境”的创设需考虑与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1)情境创设与现实关注相结合

好的情境创设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或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如小陈举报父亲开车接打电话的事件(2015年课标卷1),就是当年的热门事件;或虚拟一个给学生带来真实感受的生活场景,如“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2015年课标卷2)和 “近期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2017年课标卷1),就是一个虚拟的生活情景。这些生活情境都有代入感,读到这样的文字,学生会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受。因为真实,所以真切。

这一策略突出了项目学习中情境创设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真,即真生活、真感受、真体验。

李庆明在《情境教育的世界意义》中这样阐述:李吉林曾用真、情、思、美来概括她的教育情境说,“‘境界说’中的‘真’‘情’‘思’‘美’,我以为正是儿童教育所需。儿童是‘真’人,教师应是‘不失赤子之心者’。真景物实际上便是生活的真实,教育与生活的相通,便是‘真’的表现。即便是模拟的生活情境,同样给予学生一种真切之感。真人真景物激起真情感,才能激广远之思,进入美的境界,创造出美的果实……所以,‘境界说’不仅为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提供理论支持,而且可以进一步地支撑整个情境教育的研究……运用它可以使小学教育真正走中国人自己的路,可以使儿童在接受初等教育过程中,在学习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过程中,潜在智能得以充分开发,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完美人格得到培养。我以为这正是许多人所追求的初等教育的完美境界。”[2]笔者认为其中的“真人”“真景物”“真生活”“真表现”“真情感”等,为情境创设与关注现实相结合的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完美人格”等,又为“情境是素养‘习得’的关键要素”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可见,情境创设与素养习得密切相关。

(2)情境创设与任务驱动相结合

有价值的情境创设基本上会在创设情境时明确任务,在任务驱动中突出要求。比如,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1的作文题目就是这样。该题首先创设了一个“近期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结果”的情境,接着明确任务“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任务驱动中又明确了特定的写作对象——外国青年,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是写给外国青年看的。在这样的情境中引发学生对“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等关键词中的两三个思考,启发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特定的写作任务。情境创设——任务驱动——明确要求——写作活动,这样的流程突出了情境创设中的“真任务”“真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流程中反复实践,学科核心素养习得是情理之中的事。

(3)情境创设与问题解决相结合

生活中、学习中难免有困惑、问题,关注这些问题,立足解决问题而创设情境,是有现实意义的。2019年全国卷1的作文题目就是基于问题解决而创设的一种情境。请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个题目中的情境,就是生活中人们对劳动持不同看法的一个真实境况,这种观点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时常听到,创设这样一种情境就是让考生思考如何解决生活中“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不尊重劳动”这一问题。演讲稿写什么,提出什么倡议,有怎样的建议,恰恰需要平日的修养,需要有与时俱进的理论、知识、能力、思想、态度等积淀,而这样的思考写作,又会促进这些素养的习得。总之,基于问题解决的情境创设,对核心素养的养成、提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情境创设与兴趣激发相结合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情境创设与激发兴趣相结合,是可以点燃学生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全国卷作文题:2019年全国卷1有关对待劳动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一种责任担当,呼唤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017年全国卷1有关来华留学生的调查结果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家国认同感、民族自豪感;2015年全国卷1有关举报父亲接电话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客观公正地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而所有这些情感态度,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或未来社会中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以说,情境点燃兴趣,素养习得无疑。

情境与素养,情境创设与素养习得,彼此关联,彼此促进。以上无论是哪种结合都不是孤立的,是可以同时存在、相互结合的;无论哪种结合都是基于素养习得的。情境创设为素养习得提供舞台,素养在有趣、有价值、有意义的情境实践中习得。

参考文献

[1] (美)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M]. 2版.任伟, 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译者序.

[2]李庆明.情境教育的世界意义 [N].中国教育报,2019-7-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褚宏啟.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1-28.

猜你喜欢

新课标素养情境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