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应该如何回应这个时代

2019-09-10杜学文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19年2期
关键词:品格民族文学

杜学文

我们将如何面对中国的现在

中国正处于一个剧烈变革进步的历史时期,文学应该如何回应这个时代?这是我们绕不开的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忠指出,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民族复兴。也就是说,我们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临界点。所谓复兴,就是要恢复、重现曾经有过的兴盛。当然,这种恢复、重现不是简单的原样复制,而是指在影响力与对人类进步贡献上的重现。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至少在1840年之前,中国的大部分时期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世界上最广阔的国土面积、最众多的人口数量、最庞大的经济规模、最发达的科技文化等等。但是,从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历史及其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中国,以农耕为主的文明形态表现出停滞、僵化,而新兴的工业文明却突飞猛进,并很快超越了古老的中国。中国从农业文明的巅峰跌落,蜕变为一个落后挨打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这种逆转,改变了人类的发展轨迹,并使中国从沉睡中惊醒。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努力奋斗,流血牺牲,苦苦寻求国家的振兴之路。这一过程曲折坎坷,异常艰辛。

如今,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世界震惊。中国的变化、进步已经改变了既有的国际秩序,并且将继续改变这种秩序。这一态势如果持续下去,先发国家的利益、话语权、制定游戏规则的主动权将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丧失。因此,世界如何对待中国就成为这个时代一个重大课题。既不能使中国溃散,也不想使中国继续保持这种快速的发展态势。中国的溃散将是人类的灾难,也将是先发国家的灾难。因此,必须遏制、消损中国的发展能量,才能维持先发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保证其既得利益。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现实。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先发国家不能适应中国发展态势的同时,中国人自己也不适应这种发展。快速的发展也引发了诸多问题。首先是社会管理体系不能适应这种发展的要求,出现了所有进入工业化早期国家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等等。其次是经济发展方式急需换挡。单纯追求速度、数量的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资源消耗与低人力成本的边际效应降低;核心竞争力及高新技术的发展不够等等,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转换成依靠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成长为主的模式。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更重要问题是,人们的价值认同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与盲目性。我们怎样看待自己的民族、国家?怎样看待自己的文化及其对人类的贡献?中华文明在这样一个空前的大变局中到底有什么价值?有没有生命力?如果有的话,表现在哪里?怎样才能既继承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又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如果没有的话,这个文明为什么能够绵延五千多年而不绝?其生命力何在?合理性何在?为什么很多人,包括像汤因比、罗素等智者都认为人类的未来将寄托在中华文明之中?而我们,这些热爱文学,并选择文学作为自己生命体现的人们应该为这种空前的大变革贡献什么?我们的创作是否能够继续激发出中华民族高尚的品格、弘博的智慧与伟大的创造力?是否增强了人民的团结,以及追寻美好未来的信心与力量?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文学能够做什么

文学,是人类心灵世界的表现。她既表达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对自己、社会、自然及存在的认知,也同时塑造这一时代——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具体到中国文学,当然将要表现中国的社会现实、历史文化,以及人民的愿望、情感与努力。在中国正在发生的这种急遽变化之中,文学应该做什么?

首先,文学,要努力塑造这一时代人的精神品格、道德情操。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突破道德底线、丧失正确信仰、精神萎靡、人格低劣的现象存在。这与我们正处于一个急遽变革的社会转型期有关,与我们的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但是,我们的文学对这样的问题持什么态度?我们是不是抵制了、批判了、鞭笞了这样的存在?我们是否呼唤了更加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品格?在我们的作品中,是表现出一个民族求真向善尊美的本性,还是表露出使人绝望、仇恨、疏离的情调?是使人们更加团结,还是使人们更加对立?是使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还是失望乃至于绝望?当读者阅读我们的作品时,是增进了对这个民族的好感、认同、尊敬,还是相反?不可否认,就现实而言,有许许多多不如意的东西,甚至是丑恶的东西;就我们民族而言,也存在许多局限,包括对新的发展时代不适应的东西。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现实中存在问题就回避这一现实,或者否定他的未来。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要焕发出现实生活中更加丰富、更加典型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本质性的美好存在。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民族自身的局限就对这个民族丧失信心,而是要客观地、充分地认识他美好的品格,并张扬、呼唤、重塑这种品格。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还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的民族这样,具有如此开放包容的胸怀,如此博大广阔的胸襟,如此吃苦耐劳、勤勉奋发、平和重德,其创造力、智慧、韧性非常人所能及。我们希望,能够更多地看到表现我们民族优秀品格的作品,更多地看到我们的民族是怎样筚路蓝缕、奋斗不息地改变自身并改变世界的作品。

其次,文学,也必须真实生动深刻地表现我们生活的时代。一直以来,我们的文学就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就具有关注人生、社会的自觉性。每一个时代,都有表现这一时代本质的作品出现。这是文学的责任,也是历史的期待。但是,面对中国的巨大变革,特别是处于民族复兴关键节点的历史时刻,我们的文学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一些作品似乎有这样的努力,但或者由于作者的艺术功力不够,或者由于作者对现实、时代缺乏准确的认知,或者自我封闭等等,我们还缺乏能够深刻表现中国就要再次影响人类发展进步方向的作品。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中国急遽快速的现代化变革使人们难以适应。這种不适应虽然可能直接表现在物质生活层面,但最根本的是在精神生活的层面。对于创作者而言,也同样存在这种不适应,而且会比一般的人感觉更强烈、更突出、更受刺激。如何认识这样一个剧烈的变化,需要时间的沉淀。从主观的角度来看,创作者自身的主动性、自觉性还不够,对现实生活的认知、了解还不深刻、不深入、不全面,因而也欠本质。但无论如何,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文学不能缺席。山西文学不仅有中国文学最早的成果形态,而且也具有强烈的现世情怀。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创作中能够出现那种与这个时代的品格相匹配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能够鼓舞人们前行的力量,并让后人知道,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人是如何生活的,进行了怎样艰苦卓绝的奋斗。文学,不仅要表现我们的人民怎样改变创造了历史,也将要表现怎样改变完善了自己;不仅要表现怎样创造了美好的未来生活,也要表现在这种创造中实现了自己的美好。历史,将由我们的文学照亮。

再次,文学,也将表达我们的价值选择。尽管文学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情感,但并不等于文学不具备理性选择的品格。在情感的抒发中,总是要透露出我们的喜怒哀乐。而何以为喜,何以为乐,就是一种价值体现。优秀的创作者总是站在人类情感的理性高度,揭示出这种情感之后隐含的价值。我们说,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是说作家只会按图索骥,制造灵魂模式,而是说,作家因为情感表达之后的价值呈现引导了人们、启发了人们,使人们在情感体验中不自觉地高尚起来,去选择正确的、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推动社会健康进步的价值观。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使我们的价值选择也表现出空前的复杂。市场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交换原则、利益至上、物欲追求等在纷繁的现实中无孔不入。文学将怎样激励人来对抗这些侵入,给人什么样的启示,至关重要。虽然哲学可能比文学更深刻,社会学比文学更直接,政治学比文学更有力,经济学比文学更具诱惑性,但是,谁也不能比文学更具感染力,更能够直达人的心灵世界。文學自有其存在的强大生命力与现实意义。我们要通过自己描写的人物形象、情感状态,乃至于语言的魅力来表达人类求真向善尊美的价值追求。一个美好的社会,不能没有美好的心灵。一个拥有希望与未来的民族,不能没有充满希望并直达未来的价值选择。而我们,就是面对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来体现这一追求的执火者一一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给人以光与亮,给人以温暖与希望。

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文学,在中国正在发生的影响人类命运的转变中,没有缺席,也不能缺席。她将以自己的方式、力量、魅力直面人的心灵与精神世界,并推进这种转变一一不仅是物质的,也当然是精神的;不仅是社会的,也当然是个人的。作为热爱文学,并把自己的生命、价值都寄托于文学的人们,当然应有这样的自觉性与奋斗精神。

我们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以正确的方法来思考社会、人生,观察历史与现实,辨别是非与善恶。我们将更加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整体地而不是枝节地,历史地而不是片段地,辩证地而不是机械地,本质地而不是表象地表达我们所感受到的生活。我们正面临着历史的挑战,但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智慧已经蕴藏在历史实践形成的民族优秀文化之中。如果我们能够使之与现代要求结合起来,融合生成新的智慧,将是我们前进的精神力量,也将是能够拥有美好未来的动力。文学应该表现这种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并获得新生的努力,而不是抱残守缺,不是故步自封,当然也不是隔岸观火,不是盲人摸象,要通过我们的创作为艰难奋进的人们鼓舞力量,增强信心,并帮助人们在完善社会的同时完善自己。

我们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是局限在一般大众的层面,而是要具有引领大众的品格。要提升自己对生活、生命的尊重、热爱与悲悯情怀,而不是冷漠、隔膜、无情甚至幸灾乐祸。要强化自己的道德感与伦理意识,不仅在个人生活层面,更应延伸至社会生活、社会秩序,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要有认知事物的敏锐性,不是一知半解地,而是系统深刻地;不是从这一局部到那一局部地,而是通过一个点,哪怕是十分微小的点既穿透历史,又照亮现实,具有透过表象直达本质的本领。要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不仅要继承传统,更要借鉴别人,并努力使之统一起来,拓展新的表现可能。

我们也应该更多更深更广地进人生活,不仅进入外在的表面的生活,也将进人人的内心与精神世界。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新的事物、新的社会群体、新的思想观念不断涌现。这既是社会结构的变革,也是生活领域的变化。对这些新现象我们还了解不够、把握不够。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情感表达方式、语言交流方式。仅仅靠口耳相传、媒体介绍仍然只是一种简单的了解。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浮光掠影地现象性地了解生活,更应鞭辟人里地本质性地把握生活;不能仅仅了解自己日常熟悉的生活,更应了解更加广阔、丰富、多姿的社会现实。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全部历程中,山西文学一直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对这样的地位与影响,我们还研究不够,认识不够,重视不够。即使是对近现代以来的山西文学,我们也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探寻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但是,不管我们的认知程度是什么,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山西文学突出地体现出来的人文情怀、家国意识,对社会人生的重视与关注,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的熟悉、了解,以及在文学品格上的质朴、厚重、大气等,一直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学,包括我们社会。

今天,当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即将来临的历史时刻,我们有理由要求,并且相信,文学不会在这样的历史时刻转过身去,而是将张开双臂,以自己的方式与力量去拥抱这个伟大的时代。

猜你喜欢

品格民族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MINORITY REPORT
冬季暖男必备
传承 民族 文化
文学小说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