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村落旅游地社区居民感知研究

2019-09-10刘丽娜邵秀英王利珍

小城镇建设 2019年2期

刘丽娜 邵秀英 王利珍

摘要:本文以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古镇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应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居民态度与幸福指数等五个方面,对古村落旅游地社区居民的旅游感知及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碛口古镇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的影响中,居民的正面感知较强,负面感知相对较弱,对旅游的发展持支持态度;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社会影响方面的感知差异较大,随着文化程度和在本地居住时间的增加,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强度逐渐增强。

关键词:古村落旅游;居民旅游感知;碛口古镇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2.011?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2-0068-07?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Ancient Village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Tourism Impact: Taking Qikou Ancient Town as an Example

LIU Lina, SHAO Xiuying, WANG Lizhen

[Abstract] This paper taking Qikou Ancient Town as an example, through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survey, and apply SPS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software, analyzes the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destination community residents’ tourism perception and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tourism environment and residents’ attitude and happiness.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influence of tourism in the Qikou Ancient Town on the community, the residents’ positive perception is stronger and the negative perception is relatively weak, the residents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idents of various ages have greater difference in the perception for social impact.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individual education level and the time of living in the local area, the residents’ perception intensity for tourism influence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Keywords] ancient village tour;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tourism; Qikou Ancient Town

引言

古村落旅游興起于20世纪90年代,凭借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具有美学、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古村落成为人们旅游的热点目的地[1]。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目的地经济的发展,也会对目的地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旅游是保护发展传统村落的重要手段,但背离核心价值的旅游也会危害传统村落[2]。古村落旅游地作为聚落型遗产旅游地,社区居民生产生活于其中,在景区与社区交叠的情况下,旅游对其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3]。因此,从古村落社区居民角度探究旅游影响感知,可以了解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提高其旅游参与积极性,完善古村落景区与社区管理,从而促进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4-5]。

随着古村落旅游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古村落旅游的研究过程中。李文兵提出古村落旅游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古村落旅游资源与开发研究、经营管理研究、影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6]。程乾等选取浙江省古村落为案例地,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和量化其旅游资源质量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提升对策[7]。李加军等选择广东恩平歇马举人村为案例地,分析了古村落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出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措施[8]。旅游的发展会给目的地带来一定的影响,社区居民作为旅游影响的主要承担者,其感知对旅游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国学者对影响感知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对居民的社会文化影响、居民对旅游感知和态度的差异及影响因素[9],后期开始模仿西方学者,侧重于以实地调査的个体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聚类分析、描述性统计等方法,从宏观上、微观上对感知问题进行研究。黄洁等以浙江省兰溪市诸葛、长乐村作为案例地,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旅游发展给当地社区居民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一般认知[10]。唐晓云以广西龙脊平安寨为例,从居民感知、态度与行为关系的角度,根据对该地的调查分析古村落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11]。综上所述,学者对居民旅游感知的研究,内容上主要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着手,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碛口古镇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传统村落、首批省级地质公园、首个省级旅游扶贫试验区,是保持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的开放式古村落旅游景区,有“活着的古镇”之称[12]。在实际的发展中,碛口旅游经济收入增长较慢,至今仍然是一个未申A的旅游地,旅游接待设施较为落后,但随着碛口知名度的增加,近年来已经发展成为山西省热门旅游地,突然增长的旅游市场对村落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见图1)。本文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及居民态度和幸福指数等方面对碛口古镇社区居民的旅游感知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来为碛口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

1 数据来源及统计

1.1 数据收集

碛口古镇及其周围的西湾、李家山、寨子山、孙家沟、高家坪等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构成了碛口景区的古村落群,碛口景区核心区域的古村落景区主要有碛口古镇、西湾村和李家山村,虽然旅游业逐步发展起来,但大部分居民以外出务工为主①(见表1)。

本文采用实地问卷调查与现场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数据,结合研究问题及碛口的实际情况将问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一部分是居民旅游感知。其中居民的旅游感知分为5类32项,分别为7项经济感知、7项社会感知、4项文化感知、7项环境感知、7项居民态度与幸福指数。调查表中列出的多项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观点,要求受调查居民按1~5的等级选择表明对调查表所列观点的感知。

调查时间为2018年3月27日至29日,旅游淡季方便对社区居民开展调研,问卷随机发放,发放地包括碛口古镇(街道)、西湾村核心区、李家山村核心区,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9份(碛口古镇街道83份、西湾村27份,李家山村29份),回收率92.6%,抽样访谈受调居民20位(包括政府工作人员、小商贩、农家乐老板、环卫工、景区讲解员及未参与旅游的居民),受访居民旅游参与形式多样,旅游感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补充问卷信息和支持问卷分析。

1.2样本统计

应用SPSS软件对回收的139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得出碛口社区居民样本人口特征(见表2)。被调查对象中男性与女性所占比例相当,分别为43.9%和56.1%。被调查对象中在本地居住1年以下的居民最少,仅占2.9%,大部分被调查的居民居住时间在 10年以上,为71.2%。总体样本中65.5%的被调查者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旅游工作中,其中参与旅游的形式主要有:餐饮、住宿、手工艺品及旅游商品、民俗表演、景区讲解、其他形式,所占比例分别为23%、15.5%、37.4%、6.6%、5.5%、12%。从表2中还可以看到,被访者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以小学及以下、初中水平居多,主要原因为当地文化程度较高的中青年在外工作者居多。

2 居民对碛口旅游发展感知分析

2.1 居民的经济影响感知分析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经济影响感知的影响变量众数值为4,平均值都大于3.5,说明居民对经济影响都持同意的态度。旅游提高了居民收入从而使当地的经济进一步增长,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只使少数人受益,这样便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旅游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旅游使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持同意态度的居民所占比例分别为87.4%、75.8%,仅有5.7%、6.9%的居民不同意。对于“旅游只使少数人受益”持“同意”观点的居民达71.2%,仅有34.5%的居民表示“旅游发展使本地的贫富差距拉大”。旅游业的发展给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消费,但同时也会造成物价上涨。有71.3%的居民认为“旅游使就业机会增加”、75.8% 的居民认为“旅游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消费”,同时有55.2%的居民认为“旅游使本地物价上涨”(见表3)。

2.2 居民的社会影响感知分析

居民的社会影响感知中有7个指标,其中两个指标的平均值超过3.5,其余低于3.5,两个指标的众数为3其余为4。“改善了道路、水电设施”“提高了医疗水平”“提高了教育水平”分别有54%、21%、13%的居民持同意态度,不同意者所占比率分别为8%、22%、34%,说明旅游对村落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对医疗和教育事业尚未产生影响。47%的居民认为“旅游限制我使用旅游资源”,可见,旅游的发展與文物单位的保护对社区居民的资源使用带来了一定的约束和限制。随着碛口旅游市场的增长,旺季大量游客的进入造成了交通、人口拥挤,在游客容量较小的古村落旅游地容易扰乱居民的宁静生活,甚至导致居民与游客产生矛盾争执,对于这些现象居民同意的态度分别是58%、31%、34%(见表4)。

碛口景区是一个开放式免门票景区,受到自驾及自助游客的欢迎,而进入景区的道路只有一条,公共汽车通行班次较少,停车场不足,导致景区接待能力不足。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道路、水电等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在教育方面,由于当地学校设施不完善,满足不了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导致大量居民外迁,以致出现“空心化”现象。在对居民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居民的医疗水平并没有因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改善,部分居民认为医疗水平有所改善得益于国家农村医疗保险政策。

2.3 居民的文化影响感知分析

从对居民的文化影响感知分析来看,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在不断地传承和发扬本地文化。有54%的居民认为“旅游促进本地与外地文化的交流”;对于“增加了节庆活动,丰富居民生活”“促进当地手工业的发展”赞同人数居多,且积极感知较为明显,两者的平均数分别为3.75、4.18,同意率为69%、73.9%。为了迎合游客需求,民俗节庆被搬上舞台,真实的传统民俗文化被“舞台化”,碛口居民被调查者中仅有13.7%的居民同意“旅游使传统民俗文化被破坏淡忘”,52.8%的居民表示不同意(见表5)。

2016年国庆前的红枣文化节及国庆期间麒麟滩广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伞头秧歌演出,增加了游客在碛口的旅游文化体验。随着游客的到访,传统手工艺品实现了制作销售的市场化,碛口古镇明清一条街的中市街部分成为手工艺品、旅游商品的主要集中地。碛口的传统文化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弘扬和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当地人的地方认同。游客的到来,促进了碛口与外地文化的交流,就目前碛口旅游发展状况来看,旅游对目的地带来的外部文化冲击及负面影响并不明显。

2.4 居民的环境影响感知分析

磧口古镇居民对旅游所带来的环境影响感知结果显示,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环境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从居民感知来看,“增加了空气污染”“增加了噪声污染”“增加了水污染”“垃圾增多,处理不及时”“消耗了当地人所需资源”这些变量的平均值均低于3.5,持同意观点的居民分别为28.7%、56.3%、47.1%、41.3%、31%,可见旅游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已经存在,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噪声污染”和“水污染”。突出的问题与碛口不断增长的旅游市场需求密切相关,而在游客承载力相对较小的古村落旅游地,不断增加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接待设施,以及大量的游客消耗,都会增加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85.1%的居民认为“村里的环境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同时72.3%的居民认为旅游发展“促进了环境教育和保护”,可见,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景区管理局及临县政府提升景区环境的同时也改善了社区环境卫生条件(见表6)。

2.5 居民态度与生活质量感知分析

综合上述旅游发展对于碛口古镇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各方面的影响,社区居民对于旅游发展也有自己的态度及生活质量感知。从分析结果来看,75.8%的居民认为旅游发展以来其生活质量较三年前有明显提升,因此,对于旅游发展的态度也呈现积极的结果。被调查者中有88.5%的居民认为“旅游为本地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94.2%的居民“希望旅游业的规模继续扩大”,81.6%的居民“愿意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88.5%的居民“愿意积极参与推广和宣传”,74.7%的居民“愿意主动为景区的发展提供建议”。但在决策管理方面,有19.5%的居民认为“景区做决策时会听取居民的意见”,可见虽然社区居民的旅游参与意愿强烈,但在景区管理上依然以政府为主导(见表7)。

总体而言,碛口古镇居民对旅游正面的感知较强,负面感知较弱,居民对旅游发展持同意的态度。居民的感知对于古村落景区的政策制定、旅游发展、市场营销及规划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要充分考虑不同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的诉求,提高居民的参与程度。

3 居民特征与其对旅游感知的差异分析

旅游地居民特征与居民是否参与旅游相关工作可能会影响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本文从居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本地居住时间,以及居民是否参与旅游业等方面,通过SPSS软件的Crosstabulation功能模块分析,构建旅游感知差异分析模型,探讨不同特征居民间的旅游感知差异[13](见表8)。

其中,式中G表示某种旅游感知强度的平均值;Pi表示某类居民持i种观点的得分,即Pi= 1、2、3、4、5;Nij示某类居民对问题项j持i种观点的人数。

分析表明,性别对旅游给居民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感知及居民态度与幸福指数没有形成明显的差异,但男性对“提高医疗水平”“旅游者扰乱居民原本的生活”的感知较女性强烈,而女性对“旅游导致居民和游客的关系紧张”“景区做决策是会听取居民的意见”的感知较男性强烈。居民的年龄对社会影响感知有较大的影响,其中36~45岁居民的旅游社会感知的平均值最大,平均值最小的是16~25岁居民,中年人对社会影响感知最为强烈。在居民旅游发展态度及生活质量提升感知方面,16~25岁的居民较其他年龄段居民感知较弱,年龄对居民的经济、文化及环境的影响感知没有较大的影响。居民旅游发展感知的强度随文化程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强。学历层次在本科以上的居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感知较弱。文化层次处于高中到本科阶段的居民在哪一方面的感知都比较强烈,且随文化层次的提高,感知不断增强。

不同居住时间的居民同样是随着居住时间的增加,居民的感知强度不断增强。居民居住1年以下的旅游感知平均值为3.13,1~3年的平均值为3.36,4~6年、7~10年、10年以上等的平均值分别为3.69、3.72、3.52。在居民工作是否与旅游业相关对旅游感知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对于碛口古镇而言,旅游工作者与非旅游工作者对旅游感知的影响相对一致,其平均值为3.57、3.5。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对碛口古镇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法,分析了碛口古镇居民对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居民的旅游发展态度及生活质量提升的感知程度,并通过旅游感知差异分析模型,分析不同特征居民的旅游感知差异。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旅游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对碛口古镇居民正面感知较强,负面感知相对较弱,对旅游发展持同意的态度;(2)居民的年龄对社会影响感知的影响较大,中年人的感知最为强烈;(3)随着文化程度和在本地居住时间的增加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强度呈现增强趋势;(4)碛口古镇居民是否参与旅游工作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没有明显的差异。

碛口古镇处于旅游地开发的发展阶段,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旅游发展的感知和态度,大部分居民对旅游发展持支持和积极的态度,尚未形成复杂的利益关系。为了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的旅游产业信心,实现古村落旅游与社区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结合研究的分析,对政府部门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古镇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教育、医疗水平;(2)在保护古镇资源的前提下,健全旅游发展居民参与机制,强调居民参与村落保护发展,兼顾主体的生活方式,实现传统村落的“主动式”保护[14];(3)规范景区管理,开展旅游从业培训,扶持旅游参与。健康持续的古村落旅游能够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等方面的积极影响[15],实现“业强、村美、民富”,从而有效践行古村落的乡村振兴。

注:

①戶籍人口为各村委会统计数据,常住人口为实地走访调研所得,只包括古村落旅游核心区域。

参考文献:

[1] 孙冬.让旅游更好助力传统村落保护[J].理论导报,2017(12):55.

[2] 李华东.传统村落:需要的是另一种“旅游”[J].小城镇建设,2016,34(7):23-26.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6.07.009.

[3] 邵秀英,沈睿哲.不同旅游开发主体下古村落居民受益状况分析——以晋中后沟古村为例[J].中国名城,2017(10):79-84.

[4] 朱鹤,刘家明,王磊,等.历史文化村落居民旅游支持度影响因素分析——以林浦历史文化名村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8,27(2):166-176.

[5] 刘天曌,刘沛林,朱源湘.古村落旅游农户感知、态度与行为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9(3):8-13.

[6] 李文兵.国内古村落旅游研究进展[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69-72.

[7] 程乾,付俊.基于游客感知的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2):329-333.

[8] 李加军,黄丽英.古村落旅游开发浅析——以广东恩平歇马举人村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4):15-19.

[9] 高德兴.国内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研究浅析[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07(3):43-46.

[10] 黄洁,吴赞科.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认知态度研究——以浙江省兰溪市诸葛、长乐村为例[J].旅游学刊,2003(6): 84-89.

[11] 唐晓云.古村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居民感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以广西龙脊平安寨为例[J].人文地理,2015,30(1): 135-142.

[12] 白桦琳,杨忆妍,郝君,等.黄河边即将消失的活遗址——碛口古镇的保护与和谐再生[J].中国园林,2010,26(11):39-42.

[13] 黄丹霞,李力.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研究——以广州白云山风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974-13978.

[14] 周樟垠,曾庆云,陈华智.社区营造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以梅湾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34(9):38-42,49.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6.09.004.

[15] 孙九霞.传统村落: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J].旅游学刊,2017,3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