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9-09-10吴廷丹
吴廷丹
摘 要: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与思维相互整合的学科,初中生的好奇心较强,潜能有待开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需要教师更新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更加自由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与快速进步,并且,让学生通过思考获取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课堂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思维;能力培养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思维发展重要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新起点,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育。注重学生思维提升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目的,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提升,就是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智慧的增强过程,但同时注意几个原则: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前提来发展其他核心素养,只有在夯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前提下,前面知识对后面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就越小,思维品质也就越容易优异地提升,否则会弄巧成拙、事倍功半;其次,关注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顾及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精心设计好学生思维提升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一、更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会让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在语文教学不断创新的今天,教师要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激发,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锻炼思维能力。学生有机会进行自主思考,就很有可能得到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发表观点,描述理解,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美是生动的、具体的、形象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乏味的,而是生动的。而美的感觉首先是获得形象的感染。如教朱自清的《背影》时,应启发学生从简单的故事情节中,多饱含深情的笔墨中,感悟到“父亲”形象的高大:父亲是一个胖子,为了到月台的栅栏外买些桔子给儿子,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和送别时“肥胖的青布棉袄、黑布马褂的背影”,让“背影”成为引起学生获得感染的形象[1]。“形象思维是人脑自觉地反映客体的具体形状或姿态,运用观念形象加上感性认识,从而能动地指导实践创造物化形象的思维活动。通过学生再观课文中的情节、场景,從中领悟,形成新形象。如教《孔乙己》时,教师以他“排出九文大钱”和“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的“排”和“摸”两字进行摹拟,让学生感受到孔乙己清高、穷因和死要面子的形象特点。并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的。正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通过激情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如教《春》时,配以《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录音,颇富诗意地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境界。教师应用生动的语句,抑扬顿挫的声音,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听之悦耳、品之悦心、思之怡神。
二、更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于一切事物都有想法。但是,逻辑思维尚不健全,个人理解自然会缺乏理性,想法的逻辑性不强。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就要利用阅读与写作教学,引导学生整理语言,发现语文应用中的技巧,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比如,初中课文编排是按照学生接受能力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年级的课文都安排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级选取难易适度的课文让学生集中学习。记叙文一般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同时兼带少许议论或抒情,以增加文章的份量。教师在介绍记叙文时,需要强调出记叙文的逻辑顺序,即时间顺序、地点或空间顺序,事情发展的背景起因过程结果顺序,通过课文举例,说清楚作者写作的逻辑顺序,让学生们了解掌握。说明文属于说明介绍型文体,逻辑顺序一般有从概括到具体、从原因到结果、由主到次、从现象到本质、从整体到局部等等。教师在介绍说明文时,要注重说明文逻辑顺序的表达,在讲解课文时要重点罗列出逻辑顺序的框架,让学生清晰明了文章写作结构。教师在几种讲解各类型文章的逻辑性后,还应让学生扩展课外阅读量,通过读其他文章,来训练学生对文章的逻辑性把握,来培养学生的相关语感,以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学的接受能力[2]。
三、更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将创新作为衡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元素。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就会有更多学习想法,有更多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通过讲解让学生有灵感,有新想法,新角度。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与表达事物的教学。
首先,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怀疑、“越轨”。在语文教学课堂大胆提出自己不同于课本或教师的见解,无论对与错,都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荀子的《劝学》中“以绝江河”的“绝”的理解,不同版本的参考书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说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并交由全班讨论,逐渐使学生养成勤学善思、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本上选的文章,虽然是一些名家名篇,尤其是课文中的注释,一些人对课文的评价和理解,都要善于推敲、研究,逐渐培养学生用批评的眼光去看问题,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更大提高[3]。
其次,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引导他们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如在写材料作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使材料出新。“班门弄斧”的故事,常用来批评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从逆向来思考,可确立“不要过于迷信专家、权威”,“要敢于向专家、权威挑战”,“要提倡班门弄斧的精神”的中心论点。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文章立意新颖,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最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多维思维,要求思考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学科、多手段、多途径入手,思路尽可能向不同方向发散,发散越多,有价值的东西出现的概率就越大,它具有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束缚、大胆创新的特点。如教《变色龙》一课时,一般从正面“切入”,抓住警官对小狗称呼“一波多折”的情节,着眼于“变”,揭露其“见风使舵”的市侩嘴脸,这是顺向思维;如果从反面“切入”,理出警官“万变不离其宗”的脉络,着力于“不变”,剖析其“媚上欺下”的奴才本性,这又是逆向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综合应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由表及里,进入了深层阅读的较高境界。
结语:在教学创新发展的今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必然选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可以促进语文学科特色的突出,促进学生更好地组织语言,恰当地进行表达。并有利于学生个人成长。思维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具有完整的思维,才能做好学科内的总结与学科间的整合,实现学习能力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彩红.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9(23):72+80.
[2]慈会芳.探究如何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9(21):138+165.
[3]孙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27):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