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虚为实:创意激发写作兴趣
2019-09-10赵康健
赵康健
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认为:写作兴趣本身就是写作能力,而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写作兴趣如此重要,该如何激发呢?有些教师会创设一些情境,比如写活动作文时,教师会开展一次活动,让学生带着写作目的去活动,活动不能尽兴不说,写作更是成了不组织活动就难以完成的任务,学生如此被动,写作兴趣更无从谈起了,写出来的作文也是雷同较多。这次活动虽然是真实开展的,但却是教师刻意安排的,相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说是虚的。如何改变写作教学中一些“虚”的教学行为,真正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几个有创意的做法。
一、变“虚情”为“实意”,融情激趣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3》,要求给远方的朋友写一封信,介绍自己的家乡。教学前,我和上学期转到外省的窦思清家长联系,请窦思清同学录制一段视频,他在视频里介绍了现状,表达对同学们的思念。
作文课上,在学生了解习作要求后,我播放窦思清的视频,学生兴趣盎然。我顺势而导问学生想对窦思清说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我把同学们的发言归纳为:回忆过去抒发思念,介绍现在祝福未来。最后我让学生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写信寄给她。有的同学问:“真的寄给他?”我很肯定地说:“真的。我地址都问好了,这一次习作就请窦思清同学来评。”学生刚刚还有点疑惑的眼睛顿时神采飞扬。我还布置他们课后购买信纸、信封、邮票。第二天,我审阅了草稿,发现每个学生都写了比往常作文多一些的字数,文字充满趣味,感情真挚。在学生的期待中我指导他们填写信封,学生郑重其事地用信纸誊抄作文。此时,课堂上同学们已经没有完成作业的感觉,而是在真心地为远方的朋友写一封信。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写作兴趣在这一次真写信的体验活动中得以激发。
二、变“虚评”为“实赞”,搭台激趣
批改作文时,不少教师都是默默地在作文本上批改,好的作文多加几颗星。学生收到这几颗星,固然欣喜,时间一长,也是了无趣味。为了持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我在班级开设了“成长的味道”微信公众号,让学生用一篇篇优秀的作文记录成长路上的各种滋味。凡是课堂作文、循环日记中被评为5颗星的作文,可发在微信公众号上,平时所有学生可在公众号上阅读同学的作文,并且为特别欣赏的作文点赞。一时间,学生写作热情高涨,没有轮到自己写循环日记的日子也主动写,得4颗星的学生主动申请好好修改请我再评。
不足一个月,学生已经在公众号上发了约4万字的作文,我告诉学生将要把微信公众号发表的作文打出来编成书,先确定发表字数最多的人为主编,字数较多的为副主编,其余发表的同学为编委。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再一次被激发,纷纷投入到写作中去。在微信公众号发表、当主编、被其他人点赞,这些评作文的方式对学生来说更为真实,更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三、变“虚练”为“实训”,对比激趣
不少教师在评改作文时发现学生语言干瘪,喜欢让学生补充一些心理描写,在学生的作文中批注“这时你想了些什么”,学生就补上一句“这时我想……”。这样的训练生硬机械,没能提升学生写作水平,也没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我就设置了这样的训练:
一天早操课后,我走进教室,严肃地说:“下面抽背课文。”我故意顿了一下,只见学生有的忙拿语文书,有的收起灿烂无比的笑容。我又说:“第一个。”再次停顿,学生更警觉了,感觉全都竖起耳朵盯着我,教室里没有一点声音。因为最近学的第三单元课文《泉城》和《九寨沟》都比较长,学生都怕背,更怕我抽查。我突然检查,学生害怕得不得了,内心肯定是想什么的都有。
我突然笑了,别紧张,不是真的抽查背诵,是让你们写作文,学生恍然大悟。我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刚才的反应。我再逐句说:“下面抽查背诵。”每一句结束后问:你心里怎么想的?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你一言我一语,学生的想法丰富起来,那些不会想的学生也捕捉到了自己的想法。接下来我把我说的三句话共13个字写在黑板上:“下面抽背课文”“第一个”“鲁孙思哲”。每一句前后都画上横线,任由学生加提示语。每一句下面畫上三条横线,写想法。学生当堂练写,就连平时作文水平最糟糕的郭宏俊也写出了一百多字,而且内心想法生动真实。
赵老师说:“下面抽背课文。”糟糕,我有几课不会背呢,我只会背第5课和两个练习,9、10、11、12课都不会。赵老师又说:“第一个”。我猜会是谁呢?一定是李鸣煊。“鲁孙思哲。”咦,怎么不是李鸣煊?他有一个称号是“语文杀手”。反正不是我,假如是我,我一定会丢脸的。
学生写完后,我让学生用横线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画下来,用波浪线把内心想法画下来。让学生先读画横线部分,再读全部内容,比一比哪一种写得好。这样一对比,他们明白了这么短的话,加上内心想法就能写得这么多字数,原来写作文也不难嘛。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以上这些创意的做法,正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落实了真情、真赞、真训,激发了写作兴趣,落实了让学生乐于表达的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真州小学(2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