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广西三江侗族村落的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2019-09-10周纯燕
周纯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侗族村落;保护;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3-0163-02
2017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报告上,总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需因地制宜,发挥当地的优势去发展经济。广西三江属于侗族自治区,保留有浓郁的侗族风情,其村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护比较完整,侗寨、风雨桥等村落建筑更是饱含着其民族文化的精髓,也受到了世人的关注。然而其在旅游开发的过程,其村落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如何协调乡村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本文将进行深入的探讨。
1 三江县村落文化的特色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旅游是人类的探索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包含了许多文化内容,比如仪式、艺术、民俗等,这些都是人类活动不可或缺的。旅游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活动而来,旅游地的形成则伴随着人类聚居地的成熟而形成。人类的聚居之地,在人文地理学上称之为‘聚落’,按其形成与功能分类,大致有村落、城市以及居于两者之间的集镇三大类。”[2]村落,指的是乡村聚落,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因聚集生活在一起而建筑的规模较小的永久性居住场所,是人类从旧石器时代、母系族家族集合住所演变而来。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全国七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2012年三江侗族自治县人口36.7707万人,侗族人口占57%。”其辖3个镇、13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其中保存较完好的程阳八寨由八个自然村屯组成,俗称“程阳八寨”,其分管于三个行政村委会,居住着近10000侗族人民。三江县程阳八寨保留着它特有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它的建筑文化别具一格,风雨楼、鼓楼匠心独运,使得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它的村落结构,传承着古老的民族文化,又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创新。三江侗族村落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有以下特点。
(1)保存有非常丰富的侗族建筑群,该建筑群主要分布在分村寨。三江侗族自治县拥有中国最完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侗族建筑群,境内共有侗族风雨桥一百零八座,鼓楼一百五十九座,还有大量的侗族民居建筑群。这些建筑群为现代人们了解侗族村落民居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窗口。
(2)三江县村落保存着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如:正月十五斗牛节、三月初三花炮节、八月十五赶坡会、九月初九新禾节以及十一月二十二日的冬节等。这些民族节日是有别于汉族的传统节日,具有民族的独特性。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了民族间人民团结的意识,同时为其旅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三江县村落保存较完好的民族习俗,民族习俗别具特色。三江侗族民俗种类多、特色活。有赛芦笙、踩歌堂、抬“官人”“多耶”“行歌坐夜”“月堆瓦”“不落夫家”“偷亲”(偷婚)“送买转“(送新娘回门)“勾亲”、程阳八寨集体婚礼、拦路歌等习俗,这些习俗极大地丰富了乡村人们的精神文化。如“多耶”,它是中国侗族打招呼的一种方式,表达祝福、好运、平安、健康、长寿等意思。多耶舞,是侗族传统民间歌舞形式之一,在歌舞的同时传达“平等、和平、大同”的理想。每一种习俗文化都饱含着侗族人们千百年来的智慧与信仰,这些民族民俗为村落中的侗族人民带来欢乐与吉祥。
2 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振兴
首先,经济效益强,带动效应大。三江县地处广西西北部,当地地势不平坦,发展农业的基础较弱,整体的经济水平较落后,属国家级贫困县,随着国家的脱贫攻坚计划的实施,目前脱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村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民居建筑资源特别丰富,这为旅游业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发展旅游业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拉动当地的经济。
其次,提供就业机会,平衡地区差异。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当地人们的就业率,提供了较好的工作机会。如目前三江程阳八寨景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1000多人,从事业农家乐旅馆的农户25家,40多家工艺品商店,有床位350多张,年旅游接待人数10万多人次。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有处于促进人民的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平衡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再次,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三江侗族自治县迎来了旅游发展的好时机,拥有一个高铁站,这为其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最后,丰富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民族村落旅游的开发,伴随着侗族人民民俗再次得到重视,民族节庆活动、民族博物馆的建设、大型民族活动演出等。既招徕了旅游者,也为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
3 三江县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与矛盾
3.1 旅游的开发唤醒人们对民族村落文化的保护
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其文化的特异性,越是独特的文化越能引起人们旅游行为的产生。民族村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自己独到的特色文化,具有不可复制性,一方面可以极大地促进人们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另一方面也让人们认识到其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只要保护好其特有的民族村落文化,才有源源不断的旅游收益的产生。
3.2 旅游的开发,引起文化冲突
旅游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会产生一系列反应,文化冲突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反应。三江县侗族村落保存着相对传统的民族文化,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游客本身所携带的文化和当地民族文化产生极大的对抗,在文化的冲突过程中,外来游客一方面学习到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不自觉地同化;另一方面,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也在冲突中趋同,进而涵化。两者的文化在冲突交融中不断升华。
3.3 旅游开发造成对原有村落文化的破坏
旅游目的地为了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體验,必然在“行、游、住、食、娱、购”等方面下足功夫,而在这一列类服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原有的原始的村落文化进行了改造。比如住宿,不再局限于特色的村寨民居,还考虑现代酒店舒适,这对当地的村寨文化也引起不小的震撼。另一面,当地的居民在进行旅游服务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接受来自异域文化的干扰,也会产生文化不自信的情况,而向旅游者文化进行学习模仿。这些都可能使得原有的民族文化受到破坏。
此外,城镇化的进程也在加速村落文化的瓦解,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村落可持续发展需思考的问题。旅游开发与保护既是密切关系的,但也同时存在的矛盾,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于三江侗族村落的开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 乡村振兴战略下三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对策
第一,保护当地特色资源的多样性。三江素有“世界风雨桥之乡、世界鼓楼之乡”的美誉。全县有风雨桥 120 座,鼓楼 200 座,侗族古村落 500 多个,有程阳桥、岜团桥、马胖鼓楼、侗族大歌和侗族木构建筑技艺等五个国家级文化遗产。在侗族村寨的文化产品开发中,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瑰宝,多彩的侗族服饰能刺激视觉 ;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能刺激听觉 ;包含腌肉、腌鱼、羊瘪、牛瘪、油茶等侗寨美食的侗族百家宴等饮食活动能刺激味觉。[2]这些是其独有的文化资源,保持原真的村落民族文化为其旅游开发作好坚实的铺垫。
第二,抓住机遇,建立集“食、娱、购、行、游、住”一条龙服务。目前广西加大全域旅游的推进,乡村旅游也成为了人们热衷的旅游方式之一。三江侗族自治县也在抓住机会,加快其旅游的进程。目前村村通公路已基本完成,但村寨旅游景点的交通需不断完善,更便利的交通是人们出行的重要因素。另外带动人们的旅游消费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增加游客游览的天数。对于民族村落,需打造好的住宿体验、发展优质的文化娱乐服务,集“行、游、住、食、娱、购”一条龙服务,留住游客。
第三,积极宣传侗族村落文化。这是一个“酒乡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宣传是重要的手段。现代文明程度的发展,传统的民族文化也逐渐受到破坏。三江侗族村落文化由于其民族的特点及发展的滞后性致使其还保留着较原始的村落文化,这也是其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积极宣传侗族村落文化,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振兴乡村。
第四,建立政府牵头、企业运营、居民参与的旅游运作模式。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从宏观角度进行起长远规划;旅游的发展依托企业的经营管理,加大企业的投入力度,打造集文化旅游一条龙的服务;当地居民亲身参与,解决了就业,也在就业的过程中展现了其民族文化特色。
第五,提炼侗族文化元素,打造特有的文化产品品牌。侗族文化中有着较丰富的民间故事,提炼故事发展影视娱乐业;提炼侗族服饰、建筑元素发展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
5 结论
三江侗族村落的发展与振兴,离不开旅游的开发,旅游的开发离不开村落文化的保护,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相辅相成,两者相互促进。本文在两者互动发展上提出了一定的看法,为民族地区乡村的振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由于研究的时间较短,观点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立新.旅游文化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2] 李亚楠.旅游供给侧改革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8).
【通联编辑: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