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写仿刍议
2019-09-10汤思遥
汤思遥
关键词:古典园林;造景;写仿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3-0056-02
1古典园林源起
中国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古典园林经过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人的物质追求和心灵寄托不断发生碰撞的产物,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造园中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思想具有深刻的生态意识和现实意义。
1.1园林取法自然
園林的建造取象于自然,是对自然山水和自然景致的写仿。通过对自然的概括和提炼,形成意象,在有限的空间内,凿池堆山、移树栽花,将自然意趣浓缩在一方天地之中,创造出高于自然的人文景致。江南园林中,往往以一拳代山,一勺代水,造化为师,将大自然的气质神韵或山水构架缩小纳入园林,这样经营的园林引来无数的追捧与借鉴。
1.2园林反映园主内心世界
最初的园林是苑囿,用来圈养鸟兽、种植蔬果。财富和权力多少的表现在其辐射范围,苑囿作为财富和实力的外化,最先出现在拥有广阔的山川土地、众多的臣民仆从的帝王手中。帝王往往会在坐拥天下后,追求仙境,渴望长生;士大夫和文人在世俗官场之外寻找寄托,纷纷将自然山水纳入自己的一方居所之中,建造自己心目中的花园。
1.3园林是古典文化的综合体
中国的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古、秀、精、雅是世界上其他园林难以企及的。同时,园林是古代士族大夫、文人商贾理想的日常生活场所,是对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生活、精神意趣的写照与提炼,是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的灵感源泉。可以说,古典园林是小型的中国古典文化综合体。
2对古典园林的写仿
2.1写仿概念分析
写仿,又称作仿临,是中国艺术中常见的一种再创作手法。区别于机械化的照抄照搬,写仿更着重在建设的过程中取法于原型,在此基础上加入“此时、此地、此人”的再创造,往往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佳作。
2.2古典园林写仿方法研究
园林创作并非真的就是凭空而创,古典园林的创作中,写仿名胜、模拟自然山水是其重要特色。园林一旦建成,园主会宴请宾客前来观赏游玩并对新落成的园林进行一番品鉴。好的园林往往会通过这种方式声名远播,引来当世与后世造园者的争相慕名而访和借鉴。
对古典园林的写仿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对园林原型的完全照搬,一种是对园林原型取其意并在原来的园林创作上进一步地提高,从著名的景观中获得其实或灵感,再结合实际条件来进行创造。还有一种是意境的写仿,也是古典园林写仿中最精妙的手法。
2.2.1对原型的直接照搬
这种通常是用于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上,如纽约博物馆中的中式庭院明轩便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网师园里面的一个小庭院——殿春簃的直接照搬:苏州园林网师园中西部有处“潭西渔隐”,网师园是拟的渔翁之意,“渔隐”隐的是园主,园主寄情于园林,托物言志,在潭西渔隐内建造了一处幽深小院——殿春簃。小院沿袭网师园整体的简约明快、柔和雅淡之风,初初看来,小院的特色是留白。小院景观丰富却又疏朗有致,大小书房宾主相从,南北院落虚实相对,长廊半亭山石花木围合出来一个宁静雅致的空间。1978年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经过介绍和对苏州的考察参观,对网师园的殿春簃进行复制,“搬进”了博物馆二楼。由于是按明代建筑艺术特色设计建成,因此定名为明轩。明轩开创了中国园林艺术走出国门的先河,也是对古典园林的全部而直接的写仿。
2.2.2在原型的基础上再创造
一种是对园林原型取其意并在原来的园林创作上进一步地提高,从著名的景观中获得灵感,再结合实际条件来进行创造。乾隆对文园狮子林的数次写仿便是如此:出于对江南景致的向往和对倪瓒的《狮子林图》中文人情怀的欣赏,苏州狮子林在乾隆年间于圆明园和避暑山庄被仿建了两次,即长春园狮子林和文园狮子林,足以见到乾隆对苏州狮子林的喜爱。在仿建的过程中,考虑到南北地域上的差异,以及建设场地大小的限制,因地制宜地对山水架构和建筑院墙进行调整,使新的创作不仅复原了苏州狮子林假山上下穿行的精巧路线和别致意趣,同时又带有自身场地基因中的北方雄壮气势。
2.2.3意境的写仿
还有一种是意境的写仿,也是古典园林写仿中最精妙的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重在意境的营造,“尺幅窗,无心画”,中国文学绘画作品重在写意而非写实,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的诗词书画相通,在园林设计上也往往以意境的营造为园林审美的最高境界。
园林的立意是通过对自然景物或写仿的原型进行高度的凝练和概括,以园林要素为词汇语言,以点景、障景、框景、互为因借等造园手法为组织形式,使园林“曲折有法,前后呼应”,在架构语言上“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 正如近代学者王国维说:“文人造园如作文,讲究鲜明的立意,使情与景统一,意与象统一,形成意境”。
3现代环境下的古典园林写仿
园林是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古典园林在现代的土壤里却难以重新生长立足。笔者认为会有这样的偏差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文字表述并非就真的是对所描述的事物进行还原了,文字只是一种表达的工具,一切对事物本原的复制或以其他形式进行表达都会产生一定的偏差;二是因为人们所游览的古典园林已经成为参观的对象而非生活的场景,游览者在园林中的心境与园主人在园林中生活的心境必然会有不同;第三则是由于古典园林的游赏使用不再只限于文人士大夫和皇家贵族这些少数人群,现代社会条件下,古典园林向大众开放,导致园林中的参观者数量过多,远远超过了园林所能承载的正常赏景的空间容量。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往往会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和利益需求产生冲突。中国古典园林的保护与发展也是如此。古典园林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自己心目中完美花园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园林的借鉴与写仿正是人们不断追逐这种自然惬意的生活方式的表现。意境的表达可以重新琢磨,但古典园林如何贴近现代的生活场景,如何解决园林的环境容量与现代社会人口数量之间不平衡的矛盾,是我们在进行古典园林写仿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育帆,姚玉君.“香山81号院”(半山枫林二期)外环境设计[J].城市环境设计,2008,06:37-40.
[2]谢天开,艮岳,中国园林史上的一朵昙花[J].地图,2008,05:78-85.
[3]赵连稳,李佳桧.京西第一名园:畅春园筑园理念[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50-53+66.
[4]郑锴.拂尘杰构,窥考佳园[D].福建农林大学,2009.
[5]朱育帆.关于北宋皇家苑囿艮岳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7,06:10-14.
【通联编辑: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