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应帝王》“何吊”解诂

2019-09-10高远袁金平

三峡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助动词庄子

高远 袁金平

摘要:《庄子·应帝王》“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一句颇难索解,“帠”字在传世文献中仅此一见。古今学者对该字的解释颇为纷纭,迄无定论。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从文字形体演变角度重申“帠”为“叚”隶讹之说,并结合学界对于出土文献和传世古书中助动词“暇”的最新讨论,认为“何帠”即“何叚(暇)”,意为“怎么能”。

关键词:《庄子》;何帠:何暇:助动词

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2-0052-03

《庄子·应帝王》篇云:

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琅之野。汝又何吊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又复问。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这一段对话中,“无名人”所言“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一句颇难索解。“帠”字在传世文献中仅此一见。唐人成玄英串讲此句云:“有何吊术,辄欲治之?感动我心,何为如此?”但何为“帠术”,也没有说清楚。唐陆德明《庄子音义》云:“帠,徐音艺,又鱼例反。司马云:‘法也,一本作寱,牛世反。’崔本作为。”所谓“音艺”、“鱼例反”、“牛世反”等读法来源不明,颇难坐实,可见至唐时,该字音、义己不甚清晰。清代学者对此多有讨论,歧见纷如。王叔岷先生《庄子校诠》一书收录诸说颇为完备,为免检索之烦,兹转录如下:

学者们多已指出,古书中与“何暇”用法相类的表达形式,尚有“奚暇”、“安暇”等。如《孟子·梁惠王上》:“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韩非子·难一》:“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拔拂今日之死不及,安暇待万世之利?”诸语中“何”、“奚”、“安”显然是疑问代词,而“暇”字在故训以及各类古汉语词典里通常被解释成“闲暇”,上引边田钢文亦作如是解。但很早就有学者对“闲暇”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暇”是助动词,如杨树达、徐仁甫等。其实,这种用于否定句、反问句的“暇”字,习见于西汉以前的传世古书以及西周金文,或书作“遐”、“瑕”、“假”、“叚”等(例多不备举,可参看下引沈培之文)。近年沈培先生在前贤时修研究的基础上对此做了非常系统而深入的论述,他总结说,“暇”是一个“表示‘可能性情态的助动词”,有“‘能’、‘得’义”,“表示的是客观或情理上具有某种可能性的情态,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理解为‘可能……’、‘会……’”。可以肯定地说,关于古代文献(包括出土文献与传世古书)中这类“暇”的用法和属性,沈先生已经给出了十分完满的解释,无需赘言。《应帝王》“何吊”之“帠”若释“叚(暇)”不误,此“暇”亦当如沈培等学者所论,应理解作表示可能性情态的助动词,“何暇”意谓“怎么能”或“怎么会”,“汝又何暇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句末“为”当从上引王叔岷说,“犹乎也”)整句是说“你又怎么能用‘治天下’这样的事来‘感予之心’呢”,颇文从字顺,了无滞碍。上及史文磊之文也指出上古文獻中的这种“暇”具备了助动词语法属性和情态功能,颇具卓识,不过其认为“何吊(叚—暇)”表“何必”之义,恐未达一间。

责任编辑:杨军会

文字校对:曹英英

猜你喜欢

助动词庄子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助动词”相关语法知识集锦
助动词的用法
小议过去进行时
维吾尔语助动词及其用法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