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的历史演进与现实逻辑
2019-09-10董军陈秀龙郑超
董军 陈秀龙 郑超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拥有上海和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现代经济产业体系较完备,形成了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市场化和开放化程度较高,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在我国开放型经济中居“领头羊”地位;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提速升级,长三角地区在基础设施、市场要素、人才流动、资金流通等各领域一体化发展处历史最高水平。
因此,长三角地区具备军民融合产业实现区域协同的坚实基础。针对长三角地区要素禀赋各异、比较优势差异明显、互补性较强的特点,对新时代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的历史演进与现实逻辑开展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两大研究意义。
一、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学理论观点认为,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内优化配置和高效组合,可以实现更大产出。新时代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已经结束了行政区经济粗放型历史阶段,各行政区域内微观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结构性供给矛盾,加上宏观市场供需格局深刻变化,客观上要求长三角地区由过去的行政区地方经济发展阶段向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各自资源是有限的,各具所长也各有所短,打破传统行政界线,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组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动力变革和效率变革,适应新时代发展新要求。
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维度来看,由于天然区位地缘、社会人文历史等原因,长三角地区具有天然的协同发展、一体发展特性,三省一市地理邻近、认知邻近,这对区域包括军民融合产业在内的各产业产生显著的交互影响——互补效应。这种协同性、互补性并不是迅即的,而是经历了相当一段的发展历史进程,并且存在内生动力持续推动协同发展、发生互补效应。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的动力主要是由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市场化力量和政府主导的区域协同机制产生的,这种市场化力量和政府主导的区域协同机制必定在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上释放巨大的潜力,这也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指向。
区域是承载国家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基本单元,对于区域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其“协同性”体现在以提升长三角区域内军民融合科技、金融、市场、协作配套、产业分工等各方面资源利用效率为指向,对新时代军民融合区域协同发展的主体构成、职能定位、差异发展以及区域协同创新进行探索,构建新时代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区域创新发展体系,实现国家与区域在实施军民融合战略发展过程中的有效互动。可以说,实现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内涵,创新具有区域特色的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目前,随着军民融合实践深入推进,兼具军工企事业单位主导的自上而下与民营科技企业自下而上为特征的“混合型”区域军民融合协同发展模式,将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基本形态。
二、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的历史演进
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过程以及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是同频共振、密不可分的。其大概可以划分为四个状态。
(一)民间自发萌芽态(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主要特征表现为:低水平不均衡;追求局部利益低级阶段。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军民结合”思想,对于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的军工武器装备生产,无疑是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转折时期,但此时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仍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军民融合呈现低水平、力度轻、效益差的特点。而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下,长三角地区全面推进工业化,一大批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乡镇企业所涉及的生产领域延伸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因此,长三角地区在民间自发萌芽态阶段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全面、活跃、先进的民营企业产业基础。
(二)民间自发合作态(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主要特征表现为:低水平;追求局部利益高级阶段。民间自发合作态是处在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军事高科技应用于局部战争优势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形势下形成的,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的戰略理念,国防建设市场化方向由此开端。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浪潮和国家提出长三角经济圈构想,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不仅活跃于本地区,还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众多外资企业涌入长三角地区,带来先进技术、管理技术、金融运作等方面利好,为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一时期的长三角地区活跃的优势民营企业已经为国防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民间自发合作态阶段的长三角地区已经为推进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积累了众多科技资源、先进军民两用技术、先进管理经验。
(三)区域整体合作态(21世纪初至2017年中共十九大)。主要特征表现为:低水平;追求整体利益低级阶段。区域整体合作态是新世纪军民融合速度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形成的,长三角地区谋求区域一体化发展形成共识,三省一市各级政府行为积极推进协同发展,打破行政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提高长三角地区抗风险能力,在交通设施联通、市场要素畅通、民心文化相通、发展机遇共享、金融产业融通上取得较大进展。同时,胡锦涛同志提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强调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这一时期,长三角地区发展形成5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区域内军民融合产业涉及电子信息、航空设备制造、船舶制造、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特种电缆等,长三角地区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同发展中取得长足进步和丰硕成果。因此,区域整体合作态阶段,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了由点的突破向面的跨越。
(四)区域协同发展态(中共十九大至未来一段时间)。主要特征表现为:高水平均衡;追求整体利益高级阶段。区域协同发展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军民融合向深度融合迈进的背景下形成的。世界级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深入推进,以上海为龙头,与江苏、浙江以及安徽呈现“雁阵”发展态势。在新时代,随着中国特色国防科技工业体系逐步建立、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产业由政府行政主导型向行政市场双驱动型转变,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区域协同发展态正加速形成。
三、新时代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逻辑及未来趋势
新时代背景下实现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既要解决政府互动多而市场互动少的“中间热两头凉”问题,也要突破区域经济发展结构不协调问题,促进长三角地区人才、资本、技术、信息、服务、产业等各个要素和资源充分自由流动,实现区域内资源最优配置。这需要牢牢树立一体化发展意识,不算各家小账而算整体账,加强战略、技术、管理、政策协同,实现资源服务共享、产业链条延伸、功能优势互补,从而实现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目标(见图2)。
(一) 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逻辑
1.思维层面:实现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
树立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思维,为实现地区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三省一市之间各具特色和所长,应在一体化发展中各扬所长,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协同制定、推进促进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上海以航空航天、船舶制造、金融、高端现代服务业等为所长,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起龙头辐射带动作用;江苏以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为所长,浙江以化工医药、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电子商业为所长,苏浙两省在区域一体化中加强协同配合,发挥自身优势,以主动务实姿态融入一体化发展格局中;安徽以智能制造、船舶制造、新型显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所长,应努力在产业转移、人才供给等领域展现安徽作为与担当。
2.手段层面:加强战略、技术、管理和政策协同
战略协同是实现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2018年,三省一市已联合制定了《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內容囊括了交通、能源、产业、信息、环境、公共服务、市场等领域计划措施,但是对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内容却几乎没有涉及,这制约着区域内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的推进。
技术协同是实现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知识产权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之一,长三角地区又是我国技术人才地理相对集中、知识产权创新创造转化相对活跃、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相对积极的地区。与此同时,军民融合最核心的也是军民科技融合。盘活区域内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技术成果存量,选择最有利于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地域进行产业化,这需要加强军民科技融合协同。技术协同带来的不仅有利于军民融合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在区域内突破产业同质化倾向等结构性难题。
管理协同是实现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建立旨在促进和加强长三角地区包括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在内的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根本的联动发展模式,提出具有“一盘棋”整体思维框架的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政策以及制度,做好一体化发展顶层设计,为实现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因此,管理协同对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政策协同是实现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的保障。三省一市都会基于自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阶段、要素资源、发展特征、集聚布局以及发展侧重点等因素制定出本省市的政策措施,并对其产业发展给予较大的财政资金、产业项目等支持,但并未对长三角地区发展全局考虑出发去增强与其他省市的政策联动性。因此,实现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需要加强政策沟通,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全局出发,既考虑全局又兼顾侧重点,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降低区域内制度性成本。
3.目标层面:实现长三角地区资源服务共享、产业链条延伸、功能优势互补
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应着眼实现资源服务共享、产业链条延伸、功能优势互补三大目标。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同质化倾向的重要原因是产业资源服务的供给单一,产业之间、产业园区之间、企业之间的产业衔接不畅、功能整合不足,导致在一定区域内相关产业资源富集,从而影响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链条延伸要求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应根据自身发展基础、资源、优势等条件,尽量避免区域内产能过剩产业,选择有利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优势互补、错位竞争、衔接发展的产业布局,提升长三角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和内生发展动力,使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由政府推动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由“各扫门前雪”向“共谋一盘棋”转变。
(二)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协同发展的未来发展趋势
1.从战略层面加强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采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出发,对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协同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进行统筹规划,高效利用资源要素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战略层面对区域内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有利于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是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的总纲。在改革开放40年这个新的起点上,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东部率先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等机遇相融合,围绕目标,系统构建军民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军民融合协同发展体系。
2.从技术层面优化资源配置
长三角地区科技资源丰富,是天然的科技创新高地、军民融合主战场。面对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同质化发展倾向,应根据各省市科技资源错位性实现错位发展,这需要对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要瞄准新一轮产业革命、产业变革和军事革命,统筹运用区域内军民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在军民共性重大问题领域进行联合攻关,促进人才、信息、知识、成果等资源在区域内合理整合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果高效转化能力。
3.从管理层面促进发展联动
现阶段,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园区等聚集区域发展联动性不足,形成相对独立、依存度低、产业链条衔接不畅的独立地理单元。三省一市要从管理层面促进发展联动,从点的连接向面的突破,根据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园区等聚集区域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经济能级、产业结构等差异,梯度推进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军民融合产业空间分布格局。
4.从政策层面强化政策集成
各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政策制度体系,但“各自为政”的制度设计并未考虑到长三角地区整体发展情况,这要求我们在政策层面强化政策集成。三省一市联合制定的《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应将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纳入其中,并着手构建系统完备、衔接配套、高效改进的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政策制度体系,出台促进其发展的财政金融、科技激励、资源配置、人才要素等各方面的配套政策,形成具有长三角地区特色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宏观管理体制,为长三角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优质的政策制度环境。
四、结论与展望
軍民融合发展是国家实现强军与富国相统一的战略选择,长三角地区是天然的军民融合发展主战场。因此,在长三角区域内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促进共享,为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林,曾巍.地理邻近、认知邻近对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影响机制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6,(05):1—8.
[2]陈建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与动力结构[J].学术月刊,2008,(08):79—85.
[3]刘飞,王欣亮.新时代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J].科学管理研究,2018,(06):5—8.
[4]王小绪.江苏国防科技工业与区域经济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3,(12):11—15.
[5]陈力,李文良等.区域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模式比较[J].开放导报,2018,(08):33—36.
[6]江苏军民融合发展走在前列[N].中华工商时报,2017-4-5.
[作者简介: 董军,南京大学博士、博士后,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与产业政策;陈秀龙,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防科技政策与军民融合发展;郑超,安徽省国防科工办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挂任亳州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防科技政策与军民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