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纪录片中的民俗解构与价值呈现

2019-09-10苏林

雨露风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俗纪录片文化

苏林

摘要:纪录片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们生活的记录,在记录生活的过程中,也将人们生活中所呈现出的民俗文化融入其中,相较其他影视作品而言,纪录片更加真实地记录和呈现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民俗。本文以本人创作的纪录片《村里那些事》为例,对其中呈现出有关豫北地区的民俗风情作出简要阐释。

关键词:村里那些事;纪录片;民俗;文化

纪录片在记录的过程中,将被记录者生活的环境,生活的习俗原汁原味地保留在其中,为民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载体。民俗类纪录片在纪录片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北方的那努克》作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正是记录了生活在北极附近的爱斯基摩人的独特民俗。在我国,王海兵的《藏北人家》、孙增田的《最后的山神》、纪林的《家住沙摸中》等作品都在对某一地域、某一人群拍摄的同时,展现出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以新疆电视台纪林导演的《家住沙漠中》为例,该片记录了居住在沙漠中的维吾尔族农民艾买提一家的生活,用真实的镜头呈现出像胡杨林一样扎根在这里的艾买提一家的衣食住行,也将当地的生活风貌和民族习俗在影片中完整呈现出来,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同时也有助于影视人类学的研究。

2016年,焦彼导演的《乡村里的中国》斩获无数大奖,成为当年纪录片界的翘楚,该片以山东沂蒙山区的构裕村为拍摄地点,通过一年的拍摄,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展现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现状。《村里那些事}的拍摄和制作,正是受到《乡村里的中国》的影响。

一、影片概述

河南省林州市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太行山脚下,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这片土地独特的民俗特征。笔者自2014年起,利用假期时间在河南省林州市桂林镇千家岗村进行拍摄调研,历时4年完成了纪录片《村里那些事》。

千家岗村位于林州市东南,下辖5个自然村,共计550户人家,统计在册的人口数量为 1751人。该片以时间为主线,借助农村人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粮食,跨越四季,通过对人们生产生活的拍摄,记录下了生活在农村中的农民在春耕,麦收,秋后以及冬季的婚礼和祭祀,呈现出豫北农村的农民在一年四季中对于土地和粮食的认知,基本展示出该地区农村人民的生活现状和习俗风貌。

二、民俗文化在影片中的解构

纪录片是对生活的记录,在记录的过程中,也是对民俗文化的解构,将融人生活且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习俗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呈现在银幕上,从而以解构的形式展现出扎根在土地和人们心中的民俗文化,而这个展现的过程,同样又是一种新的结构。

春节是一年当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从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便都要开始准备过年的年货,同中国北方的过年习俗大致相同,在林州民间也流传着这样的俗语: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割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在《村里那些事》中,对这些大眾所熟知的习俗并没有太多的详细记录,而是在华北地区的习俗之上,以林州的本地习俗为重点,着重记录了当地的特点。

农历腊月二十八左右,村里的人们就开始发面,准备蒸馒头和花糕。花糕是春节期间祭祀供奉的主要食物。林州地区的花糕种类相对简单,扁平的馒头上辅以四瓣花样,这是最主要的一种,除此之外,还会将面捏成鱼状,以红豆或扁豆为眼,意为“年年有余,’;又或捏成“节节高”状,用以祝福新的一年生活步步高升。

大年初一的祭祀是一年中最为盛大的,在家中供奉的神位前点燃香烛,将年前蒸好的花糕供奉在前。年前家家户户都会买来金银箔纸,将其剪裁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叠成元宝状,祭祀之时用一叠黄表纸引燃,以飨神灵。

大年初一起早,家家户户祭祀之后,便开始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磕头拜年是老辈人传下的习俗,时代的演变已经将很多习俗冲淡,磕头拜年同样也在其中,但是相较其他习俗而言,该传统还是得以较好的保留。磕头拜年的习俗在林州南北也各有不同,在林州市南部,拜年之时要先尊呼长辈,然后对着家中的神位行跪拜礼,而在北部,则是直接对着长辈行跪拜礼。

结婚是一生当中的大事,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所以婚礼上的习俗都极有讲究,希望在结婚时能够讨个好彩头,从而给予一对新人长久的祝福。在林州的部分农村中,“人民公社”时期所分出的劳动队的痕迹依然存在。村中有一家人办婚礼,曾经属于同一个劳动队的人家都要前去帮忙操办,因为人数较多,所以林州婚礼特有的

“大锅菜”也应运而生。

片中对于“大锅菜”和婚礼习俗的拍摄相对较多,这些习俗渊源已久,在不断的发展当中,依然能够透过其中窥探出原始的模样。“大锅菜”原是因为当地“十年九旱”人们生活艰苦,所以将能食之菜一锅炖煮,用以糊口。尽管现在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但是这一习俗依然保持。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当地人家也几乎没有将菜分开小炒,而都是习惯混在一起。婚礼当中的“大锅菜”一般由村中年长的人掌勺,根据参加婚礼人数的多少而进行制作,食材以豆芽、白菜、丸子、粉条、皮渣、豆角、青椒、豆腐等为主,辅以主食。婚礼时间一般持续三天,多者五天,其中前两天的主食为面条,婚礼当天则食米饭。吃饭之时,大家各自先盛主食,而后由厨师站在大锅旁,为众人浇上“大锅菜”。吃饭并没有固定的地方,人们三五成群,或坐在院子,或立于门口。

“扮黑脸”是参加婚礼的人,尤其是亲属必须要参加的一项活动。亲属们在婚礼当天会戴上特制的帽子,帽子上用红线缀花生,以求多子多福。由一人手持黑色墨水,用毛笔在亲属脸上写上新婚夫妇与该亲属的关系,画上眼镜、胡子等装饰,或者乱画一通,没有特定的要求,以图热闹喜庆。近年来,也有人开始使用粉色胭脂等化妆品打扮。据《林县县志》记载,现有的婚礼习俗并没有详细的形成时间,而是在不断地演变过程中慢慢形成,现有的习俗大概在20世纪中期形成,“扮黑脸”的习俗则要追寻到更早之前。在先秦时代,黑色曾被认为是吉祥的色彩,在婚礼之上将黑色涂抹于人脸之上,应该是为了让人们分享这份喜悦,同时也把祝福和吉祥散布给每个人。

除了对生活习俗的展现外,《村里那些事》也大力描写了村民与土地的微妙情感。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农历五月是村子忙碌的季节,林州是有名的建筑之乡,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为生,留在村里的妇女和老人变成了这场忙碌的主角,收割运输,晾晒扬场,这是农村人的生活,也是农村人对于土地的不舍。尽管越来越多的村民已经搬进城里不再种地,但是依然有人在这里坚守。

三、民俗文化在纪录片中的意义

纪录片中对于民俗的呈现,不仅从内容上对纪录片进行了充实,而且对于民俗文化的保留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将纪录片与民族民俗进行结合,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一)记录民俗的本来面貌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前,民俗文化显得越来越孱弱,城市化的推进对民俗的温床——农村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而使很多民俗都处在消失的边缘。这就对民俗的保护敲响了警钟,保护民俗文化刻不容缓。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也是一个民族的信仰的所在,民俗文化的发展对于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所有影视作品当中,纪录片以真实客观的记录有别于其他种类的作品,纪录片在创作的过程中,总会不经意地将民俗文化带人其中,一部纪录片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民俗生活在其中得以反映。利用纪录片的真实性,将现有的民族民俗充分真实的记录,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意义深远。

在《村里那些事》中,对村民们在婚礼节庆中表现的习俗进行了真实的记录,这样的习俗在日后的生活中可能会渐渐的消亡或者发生改变,而影片的记录则让这些习俗有了一个立身之地和藏身之所,对于后世研究相关的习俗文化提供真实的资料。

(二)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播

在今天这样一个视觉时代,影视作品在传播上拥有毋庸置疑的优势,民俗文化的困境如果借助影视作品的推广,将会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插上翅膀。纪录片《最后的山神》记录了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纪录片《家住沙漠中》记录了生活在沙漠中的维吾尔族人的生活习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更是将中国南北的饮食文化展现在世界的面前。

纪录片作为一个艺术传播的手段,在传播的过程中,将民族民俗的文化附带传播,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宣传环境,讓民俗文化能够走出地域的局限性,呈现在更多的人的面前,从而带动当地的文化发展和繁荣。

河南省林州市是一个拥有较为独特民俗的地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民俗也在不断地消失和更迭,利用镜头将这些原生状况记录并保存下来,是对民俗文化的继承,同时在这个继承的过程中,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该地区的民风民俗,加深本地人的认同感,引起外地人的好奇心,从而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三)促进纪录片的内涵丰富

影视文化发展到今天,同样也面临这诸多困境,题材的雷同和相似是影视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习俗各异,在影视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民俗本身就是一块肥沃的土壤,两者相互结合,对于拓宽影视作品的题材范围,增强影视作品的竞争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文化的融入赋予了纪录片深厚的内涵,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更是为纪录片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扎根在民俗文化的沃土中,汲取来自生活的原始力量,便能打造出触动人心的优秀作品,也让普通人在这样的作品中找到情感的共鸣。纪录片如此,所有的影视作品亦如此。

四、结语

《村里那些事》作为一部纪录片,在记录村民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了民族民俗风貌,将拍摄地人们的生活现状基本保留下来,真实呈现出时代变化下一个普通小村庄的一年四季,日常生活。

除了纪录片之外,其他影视作品也都涉及了民族民俗文化,通过对民俗文化解构,将其融入影视作品之中,从而赋予了它第二次生命,民俗文化在影视作品中进行组合重现,也为影视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使影视文化得以繁荣。在这样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很好地保存民俗文化,而且更能充分发挥出民俗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士闪.温情的钝剑:民俗文化在当代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J].中国农村观察,2009(2):76-85.

[2]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2003(7):31-33.

[3]牛光夏,毛蕾,皮永伶.民俗纪录片对中国民间文化的影像重构[J].民族艺术研究,2016(3):108-13.

[4]王蕾.晋商题材电视剧文化艺术特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民俗纪录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谁远谁近?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