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斯蒂芬·克莱恩诗中的印象主义特质

2019-09-10舒慧香

雨露风 2019年2期
关键词:克莱恩印象主义斯蒂芬

舒慧香

摘要: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身上有很多标签:现实主义者,自然主义作家,意象主义先驱等等。他还是一位印象主义作家。国内外研究一般关注他的代表作《红色英勇勋章》中的印象主义特色。本文指出,作为诗人的克莱恩同样重视印象主义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印象主义特质为他的作品增添了魅力。

关键词:斯蒂芬·克莱恩;诗歌;印象主义

1900年斯蒂芬·克莱恩因肺病去世,其时年尚不足29岁。他的墓碑上除了生卒时间便只有简单的“诗人,作家”两个介绍。显然,这两个头衔不足以概括这位早逝英才短暂却不空乏的一生。他也不仅仅是诗人、作家,他还是记者、社会批评家、现实主义者、自然主义作家、意象主义先驱、真正的印象主义者等等。克莱恩一生虽短,著作也不算太多,却对美国文学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贡献。他的《街头女郎玛吉》是美国第一部自然主义小说;他的《红色英勇勋章》更是一部杰作,引发了人们对战争不同于以往的思考,为20世纪战争小说开了先河克莱恩的成就绝不仅限于小说,他还写诗,且成绩斐然。迄今,围绕克莱恩不同身份和头衔的研究已经颇有分量、蔚为壮观,但从印象主义角度出发的却稍显不足,针对其诗歌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试分析克莱恩诗中的印象主义特质,以便更深入地挖掘他作品的魅力。

一、印象主义简介

印象主义这个词源自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印象主义得名于莫奈名画《日出·印象》)、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巴齐约以及塞尚等人。该派画家的绘画生长在写实主义的土壤之中,但他们的主要兴趣在于准确而客观地描绘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视觉感受。他们特别注重用光影、明暗、色彩等手段捕捉日常生活、自然风光的瞬间美、片段美。印象派画家对瞬间视觉感受,对色彩、氛围、笔触的关注,超过对社会、历史、宗教、伦理的关注,正是在这一方面,他们与此前的欧洲画家走上了不同的艺术道路。

文学史家认为印象主义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入文学,但文学中的印象主义表现如何,哪些作家和诗人属于印象主义,却众说不一。甚至连概念本身都非常模糊,一直没有确切的定义。能够确定的只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一些文学家的确有类似印象派绘画和音乐的那种创作方法,即致力于捕捉模糊不清的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许多学者试图梳理文学印象主义的概念,比如,国内学者孙晓青专门撰文讨论国内外对该课题的研究,并认为:“文学印象主义的美学追求是谋求唤醒主观、感官印象,通过特定的主体意识过滤出某个时间和空间中的一个最初的核心客体。”更多学者直接结合作家作品分析印象主义的表现和特点。

总体而言,迄今对印象主义的研究多围绕小说展开,比较有影响力的是福特的理论,例如,他指出印象主义小说的叙事模式应该是非编年叙事。传统小说的叙事是被修正过的时间进程,将瞬间的认知经验转换成组织有序的报告。这是不合实际的。把一个人写进小说不能从他的出生写起,而必须以给出强烈印象的方式让他出场,然后闪回,再向前略过他的过去。从叙事视角看,印象主义小说不用会秩序化生活的全知视角,而是将人物作为中心意识,叙述他即时的认知经验,也就是用限知视角甚至多重视角。其他方面,如重视视觉印象,寄予视觉印象丰富的象征意义等等。总而言之,真实在印象主义作家的笔下不再是人们约定俗成共同接受的,而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和特色的个人印象与感受。

对印象主义诗歌的研究寥寥无几,这大概是因为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极易混淆、很难界定;随后出现的意象主义也强调感觉印象的描绘,又与印象主义形成重合。因此,严格区分哪些作品属于何种主义反而失去了意义。一般认为,具有印象主义倾向的诗歌继承了印象画作的宗旨,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注重事物给人一瞬间的印象,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瞬息片刻,以引起读者情绪上的共鸣与联想。

由上可知,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印象主义文学创作的关键词少不了视觉效果和主观感受。

二、克莱恩诗中的印象主义

克莱恩对印象主义并不陌生。上大学期间他接触了德国诗人歌德关于颜色的理论,歌德认为颜色可以对人产生特定的心理效果,还能反映出人的情绪。克莱恩深以为然并且在自己今后的作品中反复使用颜色的象征意义。此外,有研究表明克莱恩很喜欢英国作家罗德亚德·吉普林塑造的人物——迪克·赫尔达,一位印象主义画家,并跟这位画家有一样的人生经历(如成为战地记者),甚至有同样的艺术理念。

对克莱恩而言,眼睛和心灵共同阐释了这个世界。因此他要做的是忠实地记录他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显然极符合印象主义者的主张。克莱恩作品中的印象主义特征也早为人知巨举世公认。英国著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曾说他是唯一一位印象主义者;詹姆斯·尼格尔著书《斯蒂芬·克莱恩和文学印象主义》直接讨论克莱恩作品中的印象主义。事实上,克莱恩是最早一批印象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红色英勇勋章》常被比作一幅印象派绘画。这部小说本质上并无情节,从叙事角度来看它虽然描述了战争的宏观画面,但更多是年轻士兵对战争的主观印象。书中大量使用了颜色意象,以便反映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颇有印象主义特色。

克莱恩的诗歌,正如他的小说,颜色意象比比皆是。郭占燕的论文《谈斯蒂芬·克莱恩诗歌中的颜色意象》对此有很好的阐述,“当克莱恩用颜色来描述时,就像是用笔在画布上大胆、快速地涂抹。他通常会选用基础色,他精心地挑选,将这些颜色三三两两地结合在一起以形成对比并达到结构上的平衡。”

以《黑骑士及其他诗行》中诗14为例。克莱恩用寥寥四行刻画出一幅战争惨象:There was crimson clashof war./Lands turned black and bare;/Women wept;/Babesran,wondering.首先是颜色意象放眼望去是一片猩红色,那是战争中流血冲杀造成的;黑色,是大地化作了焦土,空旷荒芜。再是人物意象:妇女无声泣哭,孩童四处游走不知所措。猩红色和黑色有着浓厚的色彩感和明暗感;无声泣哭,仓皇游走则动静结合。读者可以联想到作为战地记者的克莱恩看到战后惨况那一刻沉痛的心情,从而侧然并与诗人一样深深憎恶战争。

Each small gleam was a voice,

A lantern voice-

In little songs of carmine,violet,green,gold.

A chorus of colours came over the water,

The wondrous leaf-shadow no longer wavered,

No pines crooned on the hills,

The blue night was elsewhere a silence,

When the chorus of colours came over the water,

Little songs of carmine,violet,green,gold.

Small glowing pebbles

Thrown on the dark plane of evening

Sing good ballads of God

And eternity,with soul’s rest.

Little priests,little holy fathers,

None can doubt the truth of your hymning,

When the marvellous chorus comes over the water,

Songs of carmine,violet,green,gold.

這是一首典型的印象主义诗歌,颇具光与色之美。诗的开头便是:每一道闪光都是一个声音,一个灯笼的声音。深红色、紫罗兰色、绿色、金色的小小曲儿汇成了颜色的大合唱,漂在水面上,一路向前好不壮观、好不热闹。为了反衬这刻,诗人继续写道:奇异的叶影不再摇曳,山上的松树不再轻吟。蓝色的夜万籁俱寂,唯余水上颜色的合唱。这番描写让人联想到暗夜放河灯的情景。众所周知,河灯形状不一,五颜六色,夜晚看来非常美丽。克莱恩呈现出来的河灯盛况则更有魅力。他独具匠心的地方在于把灯笼比作声音。黑色的叶影、蓝色的夜幕反衬了五彩的河灯;万籁俱寂反衬了灯笼之歌汇成的合唱给人的冲击。

第二节中诗人进一步把河灯比作闪光的水晶,撒在了夜晚黑色的平面上。将河灯比作声音,初读起来费解,联系到每一盏灯都寄托了放灯人的心愿与祈祷,不难看出这实在是奇思妙喻。接下来灯笼的吟唱赞美着上帝与永恒也就顺理成章了。诗的最后重复道:深红之歌,紫罗兰之歌,绿色之歌,金色之歌,当那绝妙的合唱蹚过河流,小小的牧师,小小的圣父,无人质疑你吟唱中的真理。读此诗犹如身临其境观看河灯,仿佛听到了赞歌,即便不信教也能获得灵魂的安宁。

1895年有段时间克莱恩时常光顾圣保罗教堂,坐在教堂最后一排,看着光透过七彩的窗玻璃射进来,聆听着唱诗班男孩们的吟唱,感受着宗教神秘的氛围,写下了这首让人惊艳的诗。诗人并没有观看河灯,也许实际的情况是:凝视着七彩玻璃,听着孩子们的吟唱,他疲惫的灵魂得到了片刻的休憩,在他的想象里,动与静,光与影,声与色相结合,整首诗色彩绚丽,明暗交错,好比一幅浓墨重彩的印象主义绘画,令人久久难忘。本诗的奇思妙喻更让人耳目一新,又合情合理。独特的主观体验诉诸笔下,读者也体会到诗人那一刻的感受。这便是印象主义的精神。

斯蒂芬·克莱恩诗中的印象主义特质丰富了他的诗歌创作,增添了他作品的魅力。

参考文献:

[1]Crane,Stephen.The Black Riders and Other Lines [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7.

[2]郭占燕,张文娟.谈斯蒂芬·克莱恩诗歌中的颜色意象[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4):34-35.

[3]舒奇志.新世纪西方斯蒂芬·克莱恩研究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2016(03):160-167.

[4]孙晓青.文学印象主义[J].外国文学,2015(4):107-118.

[5]唐根金.自然主义的代表,实验文学的先锋——作为诗人的斯蒂芬·克莱恩及其诗作[J].英语研究,2008(4):6-10

猜你喜欢

克莱恩印象主义斯蒂芬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斯蒂芬·金的退稿信
克莱恩医生的秘密
命悬一线
美女与野兽
踮起脚尖,接近阳光
克劳德?莫奈及作品浅析
印象派音乐中管弦乐的语言形成分析
不可错过的克莱恩·蒙塔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