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19-09-10崔丽雪
崔丽雪
微课作为一种微型视频网络课程资源,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满足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微课应用于学科教学中,与学科整合是现代化信息教学的必然趋势。
鹤壁市山城区第六小学,位于城乡接合部一个矿区边缘,在校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是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这部分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再加上长期在外务工,对学生管理缺失。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就很难及时解决。
学校虽然地处偏僻,但是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实现了网络全覆盖,也就是实现了“班班通”“人人通”,为教师开发、设计、应用微课,提高教学有效性,构建学科整合下的高效课堂提供了平台。
2017年4月,鹤壁市山城区第六小学申请了河南省级课题“微课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对微课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了摸索。
一、微课应用于课前,加强预习指导
课题组成员季老师将课前预习作为微课应用研究的重点,选取了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制作了系列预习微课。微课制作时把握单元训练点,渗透预习方法的指导,改变过去只是读读课文和看看生字的单一、低效预习。
比如《开国大典》一课,微课的内容包括生字的认读练写、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以及单元目标提出的“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课前,学生们根据教师发送的微课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预习;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共同完成预习任务单的检测。学生借助微课,小组合作学习,参与率高,学习兴趣浓厚。
预习微课放在课前,对没有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的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对每单元的开篇课文做示范指导引路,使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能举一反三,在单元其他课文学习中巩固运用,最终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渐掌握方法。
另外,教师还准备了预习任务单,可更直观真实地了解学生对新课的自学掌握情况,尤其是对中等生和后进生有更明确的指导方向,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微课应用于课堂,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我们将微课应用于课堂,发挥微课指向性强、新颖直观的优势,解决重难点等突出问题。
比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尝试与猜想部分的“鸡兔同笼”问题,是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如何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呢?课题组李老师本着“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过程”的思路,借助微课,先从数据较小的问题入手,引领学生用“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一一尝试解决问题;在直观体验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推理出“列方程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巧妙地突破了重难点;微课的最后还出示了一组练习题,以“勇于挑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强化、迁移训练,使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知识点。
利用微课还可以解决数学概念、空间图形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对问题策略、知识内容进行归纳,灵活地突破了重难点,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微课应用于课后,及时查漏补缺
相对于传统教学课堂,微课有效地解决了“一对多”的关系。传统课堂上,教师用一个教学预案面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而将微课运用于课堂,教师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可以在课余无限次地自由观看视频,暂停、重放,直到弄懂为止;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对有关知识点进行延伸,再制成相应的微课,从而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课题组成员孙老师制作了读写结合的微课系列视频,以每个单元的习作为主题,进行作文的拓展延伸活动。
比如《请假条》一课,作为小学阶段的应用文习作,原本不难,但是对学生而言,在习作时难免会有疏漏。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课发到家长微信群里,指导没有掌握的学生及时查对知识要点,既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有效反馈,又指导家长督促学生及时巩固当天知识,起到了查漏补缺的作用,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题组还将微课应用于科学、音乐等课堂教學中。科学课上实验的演示、探究活动的操作步骤指导,音乐课中精彩唱段的视频、节奏的把握等,充分发挥了微课的优势,使学生课内课外无缝对接学习。
微课,以一种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将课堂搬出教室,走向课外,实现了课堂的翻转,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片段化学习、个性化学习。课题组经过实践,不仅有效解决了学校留守儿童课外学习的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提高了教师制作、使用微课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本文系河南省教科规划一般课题“微课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2017】-JKGHYB-081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