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从牛拉马驮到智慧农业
2019-09-10赵敏
赵敏
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土地确权颁证、推进农村管理体制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一批新时代职业农民,回望改革开放新疆农业发展历程,讲述新疆农业发展变化。
从“二牛抬杠”到全程机械化
“40年前,爷爷辈们种地靠牛耕,20年前,父辈们种地靠链轨拖拉机……”2018年12月16日,回望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业发展成就,新疆沙湾县农科金岳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韩波感触很深。
1974年出生的韩波,正赶上改革开放农业发展的浪潮,“20世纪70年代,爷爷种地是靠二牛抬杠,一天只能耕8亩地;到20世纪90年代,家里用起了链轨拖拉机,一天能耕100多亩地;现在,我们用大马力拖拉机一天能耕1500亩地。”
2003年,沙湾县金沟河镇举办大马力拖拉机作业现场演示会,成为韩波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当年,在沙湾县农机局的支持下,他贷款购买了一批大型农机具,走上了农机服务的道路。
随后,韩波切身感受到了惠农强农富农的政策力度、尝到了土地确权颁证带来的甜头、体会到了农村管理体制和农产品流通体制变革、更抓住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机会、跟随市场经济求变……
十余年过去了,这期间,韩波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创办了合作社,合作社越做越大,近千名农户在合作社内抱团发展,而依靠智能农机设备,韩波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对百万亩棉田的种植、采收全程实时监管。
同时,番茄采收机、玉米收割机、打包采棉机、超大功率拖拉机、等离子打药机、智能精准配肥机、卫星导航、自动驾驶设备等一大批先进农用机械和技术也已投入到新疆农业生产中。
“40年来,新疆由传统农业发展为智慧农业,如今的大型农机每天耕地面积为1500亩,是80年代的50倍,我们的农机服务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现在我们还用上了卫星导航等先进农业生产设备,这样大的变化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果。”韩波说。
从“量”的提升到“质”的飞越
机械化水平的发展带来的是新疆小麦、棉花、玉米等农作物产量的提升。
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设,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有效解决了温饱问题,“现在土地确权登记以后,我们进行了土地流转,将土地入股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生产,棉花产量、质量大大提升。”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棉农王前丰说。
产量的提高只是新疆农业发展的一个侧面,质量的飞跃则为新疆农业发展拓宽了空间。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新疆棉花发展布局不断优化,棉花不断向优势产区集中,小麦向“精品化”“专用化”“特种化”方向发展,新疆农产品完成了从“量”到“质”的转变。
“做面包要用面包粉,做面条要用雪花粉,现在我们不仅创优产品质量,还紧扣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新疆华麦新粮面粉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凯说。现在他们还开发了牛肉面专粉,加工了青稞粉、麦胚粉以及麦胚营养茶等,不仅迎合了市场需求,还能带动当地农户种植更优质小麦,取得更大收益。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新疆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尤其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后,新疆更加注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更加注重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引领“一产上水平”渐入佳境。
从贫困村到小康村
“达西土地盐碱白花花,庄稼歉收日子怕,改革开放之前,达西村农业生产结构单一,没有一块好条田,没有一间好房子……”达西村党支部书记沙吾尔·芒力克这样形容过去的达西村。
如今的达西村,村民人均收入已突破3万元/年,从过去的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农民过上了“口袋里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的生活。
不仅是达西村,改革开放40年来,党中央持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农业连年丰收,农村改革、绿色发展、美丽乡村建设都取得显著性成效,天山南北广大农民享受到了农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25岁的辛俊慷就是瞅准了新疆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机遇,选择去田间地头种棉花、建果园。
“现在农民只要把地种好能不愁吃穿,不少农民比城里人还有钱。”辛俊慷说,为此,他从2014年开始,在库尔勒市哈拉玉宫乡的田间地头从零学起,短工干什么、他干什么,逐渐从一个“种地小白”变成了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把式”。
辛俊慷高兴地说,他家种地已有近20个年头,这些年他耳濡目染,听着党的惠农政策,感受着家乡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内心觉得做农民也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
现在辛俊慷家种植了500亩棉花,棉花行情好时,一年纯收入能有30多万元。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辛俊慷还将农业体验游和生态农庄有机结合,发展起了果园。
“我在果园内种植了樱桃、草莓、石榴、山楂、香梨等十余种水果,我想在这里发展采摘和农家乐,让城里人好好感受一下农村的休闲自在和绿色生态。”辛俊慷说。(据天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