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开发的改善措施与分析
2019-09-10李智孙恒博王奇
李智 孙恒博 王奇
我国许多大中型油田已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阶段,《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地质分析》一书以提高油田采收率为主线,运用地震、钻井、录井、测井、测试、地球化学及生产动态等资料,介绍了油藏精细描述、不同介质驱动下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和方法,总结了国内外油田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和方法。本书内容具较强的理论性、针对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对从事油田开发研究的科技工作具指导意义。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过程中涉及油田开发研究多个方面,具多学科渗透、高新技术特点。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发的老油田普遍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开采阶段(以大庆、胜利油田为典型代表),这类油藏具非均质性较强、剩余油分布复杂、采收率低(低于30%)等特征。国内采取“稳油控水”措施降低含水上升速度和稳定油田产量,形成一套可行性“稳油控水”新技术体系,注水开发改善效果显著。 这些新技术涉及多学科如地球物理、油田地质、地质模拟、数值模拟、油藏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等。具体包括:(1)井网加密技术。在充分认识到剩余油分布和流动单元储量动用情况的基础上,将流动单元作为调整对象,开展强化、完善注采系统及优化注采井网等措施;(2)高效调整井技术。据剩余油质量和丰度,在保障调整井经济合理性和控制平面和层间干扰的情况下,对布井方式和密度进行调整,提高储量动用程度;(3)水动力学方法。主要采用改变液流方向和周期注水技术,我国大部分油田已取得较好效果,具较好应用前景;(4)油层分注技术。我国砂岩油田中,均采用油层分注技术,形成了整套测试、分层配注管柱系统,克服了斜井分注问题;(5)化学剂堵水调剖技术。采用不同化学剂调剖是注水井调剖的常规方法,研究重点在于化学剂;(6)机械堵水技术。我国常用机械堵水方法为封隔器堵水,主要包括液力可取式桥塞堵水技术、闭式机械找堵水工艺技术和超细水泥封堵技术,起到较好的增油减水效果;(7)酸化、压裂技术。我国已广泛应用,目前主要有注水井暂堵酸化工艺技术、细分酸化改造工艺和缓生酸深部酸化技术等,还包括水平井开采技术、数据库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
近年来,我国学者就地下储层构型开展大量研究,提出基于陆相复杂非均质油藏的剩余油富集规律,建立了定量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关键技术,为高含水期油田的注水开发提供了依据。主要有:(1)表征储层构型。储层构型对油气藏连通性具重要影响。油田进入高含水期,通过开展不同规模、不同级次储层的构型单元叠置关系,明确不同级次储集层的渗流屏障,进一步确定潜宏观剩余油富集区和地下油水运动规律。油藏步入中后期,开展储集层构型研究能更好的开发油气资源、提高油气采收率;(2)预测水驱过程中的优势渗流通道和岩石组构变化。通过长期水驱实验研究、小井距对子井测井分析及取心检查井统计对比等,确定进入高含水阶段注水开发油气藏的时变性,从微观到宏观对储集层物性参数、动态非均质性等演变特征和机理进行表征,确定开发参数变化的定量关系方程;(3)剩余油成因与分布。对高含水期剩余油成因与分布,建立“分隔控油”理论。剩余油富集区分隔受多方面影响,包括物性夹层、泥质夹层、低级序断层及注采方式等。伴随油气藏表征技术的发展,形成多种构型解剖的开发地质学方法、油气藏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及大规模精细数值模拟方法的剩余油综合定量描述技术。
虽然我国在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技术上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提出了多项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措施,但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我们还存在很大差距。在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应从单一技术和学科做起、不断消化国外新技术,开展高含水期油田油藏經营管理、新工艺、新技术等研究。通过阅读《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地质分析》一书所包括的内容,我认为该著作对提高我国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开发采收率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值得我国油田生产管理、技术人员及科研人员细细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