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遗产的保护与更新
2019-09-10
演讲者:王琪
推荐单位:北京土木建筑学会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土木建筑学会的王琪。
我演讲的主题是城市遗产的保护与更新。
听到前面的演讲者对于现代化科技的侃侃而谈,我不禁想到了一位经济学家所说的一句话:“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
城市化进程在快速推进的同时,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城市遗产生存的空间。
以北京为例,2012年北京将旧城内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增至33片,但它们只占旧城面积的30%。
而方圆62.5平方公里的北京旧城,仅占北京中心城面积的5.76%。
在这33片保护区之外,成片的胡同、四合院在房地产开发中被夷为平地。从前的城,千城前面,现在的市,高楼林立。有多少城市记忆在推土机下化为瓦砾,文脉出现断层。多元的城市不能只有高楼大厦,城市也不是单一模式的复制品。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应该怎样对待城市遗产?我想通过两个真实的案例,来和大家分享,我对于这件事情的思考。
首先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位于西安的唐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
大明宫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宫,也是唐代最重要的城市遗迹之一。它见证了唐朝最辉煌的时期,却最终因战争而被烧毁,现存的仅有部分夯土城垣和墙基遗址。
在大唐帝国消亡之后1101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保护与改造工程启动。目的是尽可能对具备条件的遗址全部予以展示,使民众看到真实的历史,在心中构建起大明宫的完整意向。我曾经在几年前参观过这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遗址公园中轴线上紫宸殿的复建。
紫宸殿的展示方式,放弃了建筑复原的手法,而是利用轻钢结构、塑木等材料,以可逆的方式对历史信息进行抽象表达。
春天来临时,树枝的嫩芽会融化整座宫殿的轮廓,就像是一层刚刚长起的茸毛。到了夏天,茂盛的枝叶把宫殿的轮廓冲淡,建筑的形象消失在树林中,就像是隐去的历史。秋天,混杂的树种开始呈现出丰富的层次,然后是落叶,枯枝,鸟巢显现……当枯叶落尽,冬天再次来临前,树枝的修剪,使建筑形象再次突显,从有变无,又从无到有,讲述着大自然的生长和历史的变迁。
在这里,建筑是一个时有时无的形象。“时间性”在此发挥了巨大的表现力。建筑在存在与消失之间给了人们贯穿古今的想象。
城市遗产的保护有很多方式,原状展示、覆盖展示、馆藏展示等,大明宫的整体实施方案,也涵盖了以上几种方式。而之所以紫宸殿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是因为在这里,没有古建筑的完全复原,也没有遗址的封闭式保护,而是利用现代的、可循环的材料,通过对结构构架的复原,以及周边的景观环境打造,让参观者有一种历史的体验感。
类似大明宫这类的“重点遗产”,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他们往往是城市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除了少数“重点遗产”之外,城市中数量更多、范围更广的是“一般遗产”。比如传统民居、历史街区等,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被列入重点保护范围,但却为城市建构保留了凝聚社会公共记忆的空间与素材,是城市文化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维护者。
第二个我想分享的案例是自己亲身参与过的一个项目,位于苏州的三山岛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三山岛是太湖旅游景点之一,其四面临水,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在旅游业的驱动下,岛上的居民分化出了两种类型:靠近码头的一部分居民将自家宅院改造扩建为“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还有一部分居民因为远离码头,依然过着自给自足的原住民生活。
我们在调研的那几天,就住在当地的农家乐。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种类齐全的当地美食,也可以购买到岛上独有的特产,还能享受到舒适的住宿环境。农家乐的主人们在旅游旺季也能获得不菲的收入。不过,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虽然游客吃住在“农家乐”,但他们的大多数活动是在更靠里的原住民区域展开:看看老房子,爬爬山,拜拜观音堂,和当地的居民闲谈,去果园里摘水果。我们在村民的果园外,遇到了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得知我们此行的目的后,爷爷执意要拉着我们去他的家里看一看,他说在他的家里,有很多关于岛上的故事,关于岛上的回忆。沿着村里弯曲的小路往回走,看着爷爷步履蹒跚的样子,我禁不住上前去搀扶。他却说,你不用扶我,我可以扶着房子走。小的时候我常在墙边玩,摸着这个墙,我就能回到自己的家。
爷爷家的一间偏房,被他布置成了一个“博物馆”,里面并没有价值连城的文物,也没有笔墨精妙的书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都是一些近现代的钱币、瓷器、旧的报刊和书籍。和现代大都市的博物馆相比,爷爷的博物馆,收藏的是那么不起眼,那么普通不过的东西,承载的却是他心中最宝贵的记忆。就像是城市的一般遗产,虽然永远无法代替重点遗产在城市中的地位,但你无法否认,它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也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
也许你会说,城市的现代化,是高科技浪潮推动的社会趋势;抑或你认为,去旧立新的速度化,是人居环境提升的必然结果。
因此,我们在三山岛的方案中确定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則——新旧分开:对于有价值的老宅,主要进行保护与改善的工作,提升原住民的生活环境,也留住他们的历史记忆;而对于已经改变了原有功能的“农家乐”,我们没有资格强迫他们以过去的方式生活,那么就从外观上予以引导,保证其体量和风格与原貌相协调。
城市生活其实永远存在变与不变两个方面。一些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沉淀,成为城市的遗产,而另一些东西则会伴随着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变化不是你要或者不要的问题,它一直存在。
作为一名建筑师,我庆幸自己,曾经从事过3年的城市遗产保护工作。我为文化遗产的魅力倾倒,也为他们的破坏而痛惜。而现在,我所从事的是现代的人居环境和建筑设计。当我越来越娴熟地用现代化的手法,规划城市的秩序、设计建筑的功能的时候,却反而越来越理解一个舒适的城市,除了要创造性地去展现当下的特点,更要有文化的烙印,有丰富、特色的城市生活。
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尊重历史,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我理解的尊重,最重要的是尊重城市遗产的生存权,不以当代的价值标准对历史进行筛选。虽然它们始终沉默不语,却无时无刻都在诉说着过去古老的历史。
最后,我想借用《魔戒》中的开篇词来作为我此次演讲的结束语:
当历史变成故事,
当故事变成传说,
当传说变成神话,
就再也没有人相信这个世界上,
曾有那些人和故事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