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国时期的书籍设计
2019-09-10张师与张友明
张师与 张友明
摘要:如今的书籍形态各异,各具姿态。每一本书的设计都有着其独特的意义。书籍它既是一种精神能量又是一种物质能量。它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传播着精神力量。本文通过研究民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从而探究民国时期的书籍设计。
关键词:民国时期;书籍;设计
民国时期是指中华民国1912年至1949年的时间,它承接着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又孕育着新的文化精神传承给新中国,正如洪京陵与杨雨青编写的《民国》一书中曾提到“中华民国从创立到覆亡,只有38个春秋,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存在时间很短,但它却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民国时期不仅是中华民族新的开始,也为书籍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国时期的书籍设计从表面看它是由书籍封面、书脊、封底构成的平面书籍,但实际上它的含义远不止如此,它有着独特的时代性、审美性和文化性。
一、民国时期书籍设计的审美性
早在在民国初期时,人们就开始探究书籍装帧问题,如何使书籍装饰得更加美观,像京报中提到:“用淡黄色有小花纹的蜡纸作书面的,用碧绿色的丝边应用上面的方法装订的。下卷我预备用淡绿色的书面,拿大红色的丝边作陪衬。以后四五卷彩色不一,光耀夺目的书本放在一处,不胜过于在跳舞场中看美丽的舞装吗[]”,从报纸的内容之中便可看出,当时人们就已经对书籍装饰有了一定的想法,也就是对设计有着新的看法。同年京报中又提到装订书籍的美丑问题,同样是谈论书籍装帧的美丑问题,可见当时人们对于书籍的美丑是在意的,也说明人们对审美的要求有了提高。这些都为书籍设计打下了基础。从西方文化的传入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西方事物,有穿洋服、也有戴手表,眼界慢慢打开,审美也开始发生一些改变,但是大多数人的审美仍旧很传统,不仅是因为根深蒂固的思想,更是因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在衣食住行、在书籍设计方面都有所体现。运用简单的艺术字体对封面进行装饰来表达其思想内容。灵活、恰当的运用美术字体来表达一种传承精神。如图1:为芙岑出版于1915年的《茉莉花》。封面中三个大号美术字,字体灵活,规整中不失活泼之意。三个大字摆放得恰当好处,远看很端正近看又各有讲究,并且书名非常美观、突出。这种形式的书籍封面,不仅能够为了很好的传承我国书法还可以更好的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书法发扬中华文化。并且从封面中的大量留白封面中仅有书名三个大字,没有其他任何装饰,也说明当时人虽然对的审美有了新需求但是审美仍旧比较传统,留白的表达情感方式体现了这一点,引人遐想,有着浓郁的意境美。
二、民国时期书籍设计的文化性
随着清王朝的灭亡,新文化运动的开启,新思想、新文化传入我国,中国文化能够传承一代又一代是有着其原由的,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外来文化不断的渗入使其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文化的冲撞中越来越好。这点从民国时期的书籍设计便可看出,选用各种与主题内容相符合的传统纹样图案来表达其思想内容,再配上简单的文字,使其书籍内容与书籍设计融为一体。例如,杨公道编写的人物传记类书籍,出版于1918年。当时受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影响图中出现装饰图案银元和刀,银元和刀的图形都是传统图形的表现形式,书名选用曾国藩也是当时与战争息息相关的人物,并且当时风格派(1917-1931)兴起了以荷兰为中心的一场国际艺术运动。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西方就已经先有美术革命包括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这些都对此书的设计有一定的影响。从书籍设计中也可以看出,当时虽然有西方文化渗入但是书籍中仍旧是选用的传统图形,说明当时传统文化仍旧是占主导地位,所以说,民国时期的书籍设计具有鲜明的文化性。
三、民国时期书籍设计的时代性
书籍设计在民国时期这个特殊的时代里是幸运的,正好开始于中華民国成立结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个战乱的年代里,有鲁迅弃医从文也有郭沫若学医从文,正是有了这些文人,书籍设计才能够更好的传播能量。从1932年出现的书籍翻版问题中也可看出,当时华北日报中提到有关于查获翻版书的报导,查获翻印书800本,作案之人也被抓获。能够看出当时的书籍产量很高,人们接触的书籍多才会对单一、重复的书籍产生新的需求。也表明当时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战争不断,许多书籍是直接以人物形象为书籍封面,把整个书籍的内容重点直接概括为人物图片。用与书名相符合的象征性图案来表达其思想内容,简单明了的表达情感。例如,无我子写的《汪精卫》一书,此书写于1927年。而1927年7月15日,武汉正发生国民政府叛变革命。当时任命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领头发生反革命政变,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并且大肆屠杀共产党和人民。之后国共第一次合作彻底破裂,第一次国内革命也失败。因此封面选用红色背景,表示出血腥的视觉感,并且直接用汪精卫的真人图片作为书籍封面主题。题目也非常简洁,用的姓名。因此,当时的书籍设计是非常具有时代性的,发生在具体某个阶段的重大事件,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段历史。
结语
直到1937年以后关于书籍谈论更多的也仍旧是书籍装帧问题。从民国时期的每一类书中也能发现,不仅仅是装帧问题,更多的还是书本身的情感倾诉,每一本从它的书名到设计以及内容等等,都是有着它独特的意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论是纯文字还是人物形象为主题的书籍或者是传统纹样装饰的书籍,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的情感倾诉,都有着其设计的独特意义。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书籍随着时代在变换随着社会在改变,但是它蕴含的文化精神永远不会改变,不管是外来文化冲突也好时代变迁也好,所谓方式不一样,精神是一样。民国时期的书籍设计反映了时代的特征,记录了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折射和传递出了时代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洪京陵,杨雨青.民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第1页.
[2] 芙岑.茉莉花[M].上海:民权出版部,1915
[3] 杨公道编.曾国藩铁事[M].民友社,1918.
[4] 西京图书馆.翻版书 查获两起[N].华北日报,1932-05-07(6).
[5] 无我子.汪精卫[M].上海:民众协作社,1927.
[6] 美的装订法的新发现[N].京报,1926年3月3日第八版.
作者简介:
张师与(1994.8),性别:女,籍贯湖南省株洲市,学历(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