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教学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

2019-09-10王丽莎罗琳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2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大学语文

王丽莎 罗琳

摘要: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在理工科毕业论文撰写中,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导致的问题也十分普遍。在理工科大学生中开设大学语文课具有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水平,提高人文素质,建构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但目前理工科高校的语文教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诸如定位不准,学生不重视,任课教师不重视等等。而这大大影响了大学语文课育人效果的充分发挥。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了以下两项改进措施:调动教师和理工科大学生教好学好大学语文的积极性;重建育人而非制器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大学语文

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理工科大学教育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存在着五重五轻的现象,即“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1] 。这五重五轻决定了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是当务之急。而要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固然有许多事情要做,这一点,国外的许多知名大学已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笔者认为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有一项工作则是当务之急,那就是开展好大学语文教学工作。

一、在理工科大学生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语言文字表达水平

理工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中错字连篇,语句不通,逻辑混乱。已故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曾感慨说,他每次帮学生修改论文时花在修改语病上的时间比修改内容的时间还多。而著名的理工科高校华中科技大学某一年在新生中进行语文水平摸底考试时,大部分的本科生的语文水平也就只刚刚及格而已,而那些博士、硕士们的语文水平甚至不及格。这种状况怎么不让有识之士们感到担忧。“就大学生而言,中文接受、表达能力差,会直接影响专业学习和思维锻炼,论文写作乃至社会交往,求职就业。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日后的工作来说,祖国语文的素养和能力不可须臾离之”[2] 。

(二)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而忽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这与我国建国以来借鉴苏联高校办学模式有关。高校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们的人文素质偏低的状况,已引起了有识之士们的普遍关注,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们的人文素质,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一些学生完全不知道如何去欣赏诗歌、绘画、美术、雕塑作品,甚至分不清一些常见的乐器如二胡与小提琴。这在某种程度上说,与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模式的失败有关。更重要的是“人文教育关系到人格的高低,人格如何,是高尚、尊严还是低下、鄙耻,这是人文教育的内核,人文素质的基础,人文精神的本质”[3] 。大学语文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告诉学生必要的人文知识,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促进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理性,感性,审美能力,审美追求诸方面和谐发展,拓展视野,启迪智慧,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

(三)建构理工科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利。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祸害。由于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们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向大自然进行冷酷的掠夺,各种宝贵的资源被消耗殆尽,人类美丽的生存家园面目全非,精神家园也随之荒芜。这是一幅多么可怕的前景。而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尤其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到处有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清风朗月,白云蓝天,呈现出的是一派鸢飞鱼跃,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这才是一个美不胜收的世界。大学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工具课程更是对自然对天地万物进行审美观照的课程,它可以培养理工科大学生们对大自然中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为学生们建构一个诗意栖居的生存家园和精神家园,从而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写的那样:人充满劳绩,然而诗意的栖居大地之上。

二、目前理工科大学生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

关于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大学语文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是一门工具课程,有的认为大学语文应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的,是一门人文课程。此外大学语文与语言学、文学史、文化学、思想史、实用写作等课程具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区别,但究竟如何避免大學语文被其他课程同化或顾此失彼却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领导层以及广大大学语文教师们深入思考。不将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准确,大学语文教学就很难走出当前的困境。

(二)学生和任课教师不重视

多年来,我国的高校中盛行功利主义,于是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受到重视,而人文科学则逐步边缘化。在理工科大学中流行着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认为理科才是有用的课程,而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人文课程则是无用课程,是在浪费时间。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人文课程上,不如学好自己的专业,多考几个证书,也许对自己毕业后找工作更有帮助。很多大学生不明白人文课程看似无用之中无可替代的大用,将使自己终生受益,于是大学语文课逃课严重,另一些学生即使来上课也往往是上甲课做乙事,玩手机甚至睡觉。

与此同时,一些大学语文课的任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众所周知大学语文课是一门文化素质的公共课,上这门课的教师既难以申请课题,又难以做出高深的让人刮目相看的学术成果,想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的研究论文也极其困难,因为学术刊物的主编们往往觉得此类论文的学术含量不高,因而专职讲授大学语文课的教师们晋升职称也极为困难,种种原因导致了许多大学语文教师对大学语文课失去了兴趣,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大学语文课的讲授中去,讲出精彩、讲出风格、讲出内涵。教师的厌教又进一步导致学生的厌学,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大学语文更加被学生视为一门可有可无的边缘化课程,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改进措施。

(一)重建教育理念

大学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只重视理工不重视人文,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单向度的、工具化、机器化的人。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反复强调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不是工具,要充分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所以要打破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素质的思维定式,树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同等重要,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不可偏废的高等教育新理念,具体到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人文性应当是其课程定位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关于这一点,学界已有人做出了极有说服力的论证,“当代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要经历十多年的语文学习,在这十多年中,语文作为工具性的第一属性地位确凿无疑,文字掌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乃至一定程度的鉴赏评价能力应当在这十二年中完成,仅凭区区几十课时的大学语文再重复十二年的教学目标无疑是大而无当。换言之,以工具性为主的语文课程属性应当在中学语文阶段完成,已经没有必要作为大学语文的重要目标”[4] 。大学语文并不排斥工具性,语文始终是大学生应当娴熟掌握,得心应手的工具,但它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人文性。人文维度的弘扬是“育人”这一根本教育目的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在必然要求。因此,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重建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让大学语文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并以之为契机,引领整个人文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复兴,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自尊、自重、自制、自律、正直、诚信、真诚、友善、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天地万物的良好品德。

(二)调动教师和学生教好学好大学语文的积极性

从上所述可知,大学语文是一门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提升人、完善人的课程。但它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地位却颇为尴尬,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现象较为普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复杂,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则是教师们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一些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由课时不够的教师担任,有的学校没有专职教师,由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任教,这些教师只是将此门课程作为一种过渡,有的学校甚至全部由研究生上课,此种做法不能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教学质量无法保证”[5] 。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担任大学语文课的老师们在发表论文,职称评定方面所遭遇的困难。试想如果一位担任大学语文课的教师,一辈子只是一个讲师,他能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吗?他能不担心自己被同事以及学生瞧不起吗?因此我们建议在职称评审时要多考虑担任大学语文课的教师们的实际困难,每年的高级职称名额中留出一定的名额给这些教师,另外在职称评审时要同等对待专业学术论文和大学语文教学类论文,不要厚此薄彼,以免挫伤大学语文专职教师们的积极性。同时笔者还大胆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应设立制度,比如在课时费系数上向大学语文倾斜等,鼓励那些学术成就较高,德高望重且已评上正高职称的教师去担任公共课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这些教师由于已评上正高职称无后顾之忧,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中会更投入。

如果担任大学语文课教学任务的教师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但学生们依然对这门课不感兴趣,那也同样达不到预期。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理工科大学生们普遍错误的认为,在大学,外语、计算机等课程比语文重要,比语文更有更有用。说白了,学生们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严重地忽视语文的学习,看不到语文在塑造心灵,增强人文素养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6] 。这就要求每一个大学语文教师循循善诱,让理工科大学明白,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的课程,所发挥的是一种无用之大用的作用。语文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有用的知识,更是灵魂的滋养,是可以终身受用的。當然仅此还远远不够,教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模式和手段,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充分感受到语言之美、语文之美、文学艺术之美,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沉浸在人文的熏陶之中,从而真正领略到语文教学的魅力,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大学语文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应当借助于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依托新兴的网络媒体,拓展大学语文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多将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编进教材中,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一本选文精美,人文意蕴,人文意蕴丰厚的大学语文教材,是人文熏陶的经典、审美教育的华章,语言训练的范本”[7] 。在有了爱岗敬业的高水平教师,优秀的教材,且明白学好大学语文重要意义的前提下,理工科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激情怎能不被充分调动起来呢?

结语

新时代的高校要培养的绝不是机器,不是工具,甚至也不仅仅是掌握了某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的人,而是道德高尚,心地善良,情感丰富,具有与世俗的功利主义相抗衡的超越情怀的人。这一点,不仅高校文科类专业是如此,理工科专业更是如此。在这个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大学语文不仅仅是一门提升大学生们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的实用课程,更是一门体现人文性,为大学生们建构精神家园的核心课程,其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学生们徜徉于人类博大的精神对话的平台,拉开与现实功利世界的距离,看到一个有别于功利世界的更加丰富博大的精神世界,在功利追求的人生中看到一种更为高尚的人生”[6] 。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现代大学与语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4(4).

[2] 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3] 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4] 徐燕.大学语文教学现实性功能的探讨[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9(9).

[5] 陈洪,李瑞山.母语高等教育:从危机到转机[J].中国高等教育,2008(3).

[6] 吴俊,刘佳人.试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兼论大学语文教育[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8).

[7] 蒋承勇,云慧霞.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作者单位:昭通学院)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大学语文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关于高校大学语文学科定位及课程建设的思考
“互联网+”环境下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构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