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画梦在心间一波三折路渐开
2019-09-10杨麟翼
杨麟翼
2001年我从学校退休后,卸下了教学工作。在闲暇的退休生活里,我为自己找了一件事情做,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件事情,也是我一直想要完成的梦想,那就是在有生之年画出一些有意义的美术作品。
起筆之初,我想画一套关于四川民风的民俗画。教学多年,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让我即刻就有了提笔的冲动。绘画的前期很顺利,连续画出几十幅铅笔小构图,但画到后来,越画感觉心里越空,就像丢掉指南针迷失在深漠里的探险者,慌张地找不到前进的路。那时,我才意识到,想创作民风民俗组画,真是一件“大工程”呐!如果想继续完成创作,就需要充足的前期准备,收集丰富的绘画内容和大量的资料素材,来支撑创作有深远影响的民俗画,这是短时间内不可完成的艰巨工作。后来因我与友人合作创作《三国春秋》长卷,我的民俗画创作就暂时搁置了。
忙过之后,闲置的时光让民俗画的创作又在我心间萌出了芽。于是我找到学友孙彬、朱德祥合作,我们租工作室、整理绘画资料、探讨创作方法,集中创作一个月,所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似乎一切才刚刚开始,却又必须戛然而止。朱德祥和孙彬相继生病住院,不幸的是,他俩相隔不久都离开了人世。失去两位志趣相投的画友,让我高涨的创作热情瞬间跌落,失落的情绪让我提不起绘画的笔。那段时间啊,在我心里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阴影。后来我无心创作,只画了两年杜甫诗意画,民俗画的工作再次停下了。
我曾经把几十幅铅笔小稿进行对比,选出比较成熟的几张,放大画成工笔重彩,2005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我的一本小画册上选用了4幅画,不少朋友看到这4幅作品后都觉得有意思,他们的肯定让我有意把绘画之路继续走下去。2014年企业家朱再炯先生看到我画的几十幅民俗铅笔小稿,他表示很感兴趣,鼓励我继续画下去,并建议我增加内容,画出150幅。他也多方支持,在我家附近租下一套住房当我的工作室,让我不受打扰,静心创作。我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150幅工笔兼写意作品,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取消和新增了画幅,一些画也作了修改,共用了三年时间绘画工作才画上了句号。在我看来这些画仍然存在不少遗憾,尚待改进,但又不能无休止的改下去,还是决定交卷吧。
我绘画遵循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思想。我一直受益于在四川美院学习中国画的日子和1981年在敦煌临摹壁画的日子,这些经历让我学到了不少传统绘画技法,也让我对民族传统绘画中体现出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有了更多的认识。今天我们的绘画作品应该让世人看到,中国人画的中国人文景色就是中国人画的中国故事。
绘画创作和其他创作一样,都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我的性格好动,喜欢热闹,三年来,一个人在画室里,有时一周五天都碰不上说一句话的机会,内心的孤独是免不了的,还好37年前我在敦煌洞窟临壁画那大半年已有磨炼。艺术创作就是要守得住孤独,在别人看来或许是很艰苦的事,在我看来,凭自己双手创造的人,若经不住苦哪里能得到乐,就像农民的耕耘与收获。假如没有我在美院学习的经历及后来在教学期间多次到工厂、农村体验生活,接触更多的人,参加他们的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假如不在生活中画速写,用专业的眼睛去观察和记忆,就不可能画出让人感动的、真实存在的、可信的作品。
《蜀中风俗图咏》出版了,在这本书中,江功举老师给每幅画配上的竹枝词,袁庭栋老师为每幅画写下了他的考释,使这本书的思想性、艺术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更具有知识性、可读性,这本书是共同合作的成果。我这年龄快80的人,生命留给我创作的日子不是很多,选择画什么?画什么值得我用生命认真对待,这次画四川民风民俗,除了有想画的情感冲动,更多的感觉是一种担当,这种担当正是这次出版的《蜀中风俗图咏》主编孟燕在后记里写的:“——我们都生活在民俗中,我国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质和人文精神。民俗像风,会流动变化。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曾经熟悉的民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我们渐行渐远,令人怅然而不禁怀想。”我就是想用绘画形象留住那渐渐远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