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禁城的来历与结构上的最大隐秘

2019-09-10

公关世界 2019年20期
关键词:建筑群紫禁城皇宫

提起故宫,有人会想到北京故宫,有人会想到台北故宫,还有人会想到沈阳故宫,但是,说起紫禁城,那就只有北京故宫这独一份了。自明永乐十八年建成,到清宣统三年溥仪退位止,明清共有二十四位皇帝先后住在这里,统治中国达四百九十一年。那么紫禁城作为皇宫的正式名称,有什么来历呢?

从根本上说,它和我国古代“哲学与天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在哲学上有“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之说,”天人感应“源于《尚书·洪范》,其学说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天人合一“最先由《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而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等。三垣即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居于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成为古人心目中天帝之居所。天宫又叫紫微宫或紫宫。人间的皇帝是天帝之子,自称“天子”,他们所居住的皇宫模仿“天宫”而构造,被比喻为天上的紫宫。他们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宫,可以施政以德,四方归化,八面来朝,达到江山永固,甚至”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目的。

天上的紫微垣与地上的皇宫,在“天人感应”下,二者就会相互影响。据《后汉书·严光传》记载,汉光武帝刘秀非常想念他的同窗严光,于是将其请入宫中叙旧,夜里严光睡觉时不老实,故意把一只脚搭在了刘秀的肚皮上,次日太史官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刘秀笑着说:“无妨,这是我与同窗严光在同榻而眠。”所谓“客星犯御座”,就是说有客星侵入了紫微座。《晋书》亦云:“紫微,大帝之座,天子之常居也”。

但是相比于称”皇宫“为紫宫,”禁中“一词更频繁的出现在秦汉时期的记载中,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於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又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再如《汉书·孔光传》:“上於是召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光……皆引入禁中,议中山、定陶王谁宜为嗣者。”所谓“禁中”,按汉蔡邕在《独断》卷上的解释:“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就是指戒備森严之地。如此重地,闲杂人等自是不得靠近。

所谓“城”是指的宫城,北京作为帝都,采用的是城中城的古制,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已采用“内之为城,外之为郭”的方式来筑城,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明清北京城从外到内共有四道城墙,分别是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依照《周礼·考工记》所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建造,在历代宫城和都城的营造中最为全面完备。宫城里面不仅崇楼殿宇众多,而且四面围以高达十米的城墙和五十二米宽的护城河,通过这一层层城墙的烘托,凸显出皇宫独具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宏大气势。

“禁城”、“紫禁”两词早在南朝就出现于颜延年和谢庄的笔下,“紫禁城”一名也于明初被邓雅、皇甫涍写入了诗中,但“紫微”、”紫禁“、“禁中”、“禁城”合一,将宫城称为紫禁城,要迟至明代万历年间修《大明会典》时才正式在官方的典册中出现。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定名,虽经明清易代,然一直沿袭了下来,也成为清朝皇宫的正式名称。文化学者赵广超先生说:“在概念上,‘紫禁城’三个字,甚至不是一个名字,而是中国文化中天、地、人几个最大意义的总和”,确为至论!它的英文译名The Forbidden City则“只强调人王权柄,然摘掉永恒星宿,已失奉天承运的本意”。

对于紫禁城的结构,我们通常被告知其城以乾清门为界,以南的区域为前朝,以北的区域为内廷。于是乎,脑海里想当然的形成了紫禁城被乾清门一分为二,由南北两大矩形区域组成。

然而,这样划分紫禁城前朝与后廷的平面布局并不全然正确。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来,紫禁城的前朝分为三路,中路为太和门、三大殿建筑群,东路为文华殿建筑群,西路为武英殿建筑群。内廷分为五路,包括中路后三宫建筑群,东路东六宫建筑群,西路西六宫建筑群,外东路宁寿宫等建筑群,外西路太后宫区等建筑群。前三殿和后三宫只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然而并不是全部。

由于以前故宫开放区域小,而且,在紫禁城巨大的体量面前,作为个体的人相当渺小,无从把握其整体,只能斤斤于细枝末节,正如东坡居士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假如能够像玩《模拟城市》一样,换成上帝视角,从上向下俯视,则立刻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当然,没有升空条件也无所谓,看地图就好了。在地图上将前朝和内廷各自所在的区域,沿着边缘勾勒出不同颜色的线条,会发现,前朝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凸”字形,而内廷则是与之相对应的“凹”字形。

如此浑然天成的设置,让人惊叹不已,然而,紫禁城不仅仅只存在这一组“凹凸”结构!让我们把范围缩小到内廷再看一看。狭义的内廷是当朝皇帝及其后妃等生活、居住的地方,其中路为帝后正寝的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乾清宫东为斋宫、毓庆宫,西为养心殿;东路为东六宫等、西路为西六宫等;后部是御花园。在这里,也形成了一组“凹凸”结构!

现在我们把视角放大,看看会发现什么?没错,整个紫禁城与午门到端门的通道,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凸”字形,而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形成了一个“凹”字形!不仅如此,明清时期天安门前的封闭广场与千步廊(今已无存)再次形成一个“凸”字形,而五军都督府、六部衙门等(今已无存)形成了“凹”字形。

如果你认为到此为止,那就大错特错了!北京内城与正阳门前的大道也构成了巨大无比的“凸”字形,外城的天坛和先农坛等组合起来,一看即知是个“凹”字形。

倘再细心审视,不难发现,北京全城的轮廓,恰好是一个“凸”字形,当然,这个“凸”字的形成完全是个偶然。明初只有内城而无外城,明嘉靖时期为了增强京师的防卫,才开始修筑外城,但因财力不足,只修完了南边。然而,偶然的必然,造就了北京城以“凸”字形的轮廓一直延续了下来。

在高大的城墙环绕下,这么多组“凹凸”结构,一环套着一环,一组连着一组,那么,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隐秘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凸字象征着男根,引申为阳、为天、为乾等;凹字象征着女穴,引申为阴、为地、为坤等。两者严丝合缝的嵌在一起,恰如古人所言“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生生不息”这一古老理念的直接反映。只有天地合和,阴阳交感,才有自然界的变化,生命的孕育,万物的成长。凹凸结构在帝都和紫禁城的妙用,不仅是文化力量的体现,而且,在风水上也起着生旺的绝大作用,历代帝王希冀以此永保子孙繁盛,家国万代,正所谓“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猜你喜欢

建筑群紫禁城皇宫
紫禁城之旅
日本天皇在皇宫种水稻
紫禁城在1918
紫禁城600年
2020年《故宫日历》发布
探秘布列斯特要塞建筑群
新堡庙古建筑群考察记
城市客厅文化场馆建设与发展研究
浅谈阿尔寨石窟壁画艺术
皇宫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