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菜品制作与创新中的热菜造型
2019-09-10陈华金
陈华金
摘 要:本文主要以中式菜品制作与创新中的热菜造型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菜品组成基本形式为依据,从融合食用和审美、融合营养和美味、融合质量性和实效性、融合精致和通俗几个方面进行深入说明并探讨,进一步凸显中式菜品制作和热菜造型的创新实效性与有效性,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中式菜品;热菜造型;制作;创新思路
热菜作为我国精品菜肴的一种类型,大多数的精美菜品都来源于热菜形式的创作。现阶段,我国烹饪技术归属于国际非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成分,在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形势下,中式菜品的制作方式得以发展,菜品的类型增加,形式新颖且奇特,烹饪的菜肴不只是外觀精美,还表现出口感和香味的优势。对于菜肴的制作和创新,确保菜肴美观和美味为众多美食者要重点关注的话题。
1.融合食用和审美
我国现有的菜品制作拥有漫长的历史,也是先秦阶段之后追求和分析的集中形式。制过程中凭借特色性的形式,通过精心烹调和制作,利用灵巧的手完成工艺造型的创作。对于菜品的创作,最终目标是彰显菜品实际价值,促使菜品在食用期间不只是适应人们的食欲【1】,还应该适应人们自身的欣赏需求。菜肴以完美的艺术造型,促使人们在食用的过程中调动自身审美情趣,强化食欲吸引程度。融合食用和审美,食用成为重中之重的方面,菜肴工艺造型的创建统一化,要紧紧的围绕食欲和食用进行,从而给予人们一种美感。
与此同时,热菜造型和普通形式的菜肴进行对比,重点是菜品创新期间的精心布设程度,按照外观的优势结合审美创新,体现菜品创新的艺术感和追求力。但是普遍形式的菜肴往往缺少特色造型的设置,直接将菜肴盛入盘子或者菜碟中。
除此之外,对于热菜的造型制作,相关人员应该科学了解两者的关联,若某种事物华而不实,便会缺少生命力,因此菜品并不仅仅是提供观赏,若制作者违反食物烹饪的本质规律【2】,会引起顾客的烦感情绪。现代化的餐饮机构中淡化耳餐以及目餐的菜品制作,基于食用和审美的中心原则,促使其呈现多样化的造型热菜,满足人们对菜品的需求。
2.融合营养和美味
中式菜品的最大特色便是可以融合营养和美味,保证人们在欣赏美味的过程中获取营养的补充,阐述内在美的菜品。特别是现阶段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得到巨大关注,对于菜肴的品尝,不仅仅要关注味道,还要关注菜肴的营养。某种菜品存在美丽的色彩以及美观的形状以及多样化的营养,势必会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所以菜品的创新,要强化菜品营养价值的展现,按照技能以及特殊的工艺,创造营养价值相对丰富的食用菜品,凸显中式菜品的精髓。
一般情况下,人们总会使用的食品评价标准,便是味觉、香味和质感以及营养,与此同时包括安全卫生以及绿色环保等等,然而对于菜品的实际创新,要综合所有的评价标准,将营养视作首要位置,美味视作次要位置,全面创新优质的中式菜品和热菜造型。
3.融合质量和实效性
中式菜品的创作质量成为此项菜品在大众生活中广泛传播的关键,换言之菜品自身的质量成为生产必须的基础。如果创作的菜品仅仅存在相对优美的外形,并没有思考到菜品的质量和实际食用价值,则会浪费菜品的资料,甚至会浪费菜品制作的时间。此种现象总会出现在部分比赛节目中,因为关于烹饪比赛以及创新菜品比赛中,大部分的菜品不容易被制作者辨别,出现造型制作混乱的现象,甚至随意的增加菜品色素【3】,即便可以增加菜品制作的品味,但是菜品的实际质量却受到影响。譬如热菜造型放置在冷冻的盘子上,在冷热结合的现象下,菜品形状出现乱七八糟的现象,或者一些菜品使用手进行触碰,即便保证菜品的造型,也会破坏菜品的质量。
4.融合精致和通俗
我国热菜造型种类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的呈现。各个区域制作的菜品往往存在雅俗并存的特征,同时具备独特的风格和气息。依据菜品造型的制作流程,首先预制形成造型,之后烹饪丸形或者球形等等,包括菊花肉和石榴包;其次加热和造型的同时形成,包括玉米鱼和海底松;最后是成熟加工,包括宫保虾球以及刀切鱼等,依据造型的手法,涉及包、捏、摸、塑和刀工美化等,依据菜品的基本形态,涉及平面类型、立体类型和丸、饺等等。所以对于中式菜品制作与创新中的热菜造型,设计者要融合精致和通俗目标,增加人们对菜品的食用体验,展现精致和通俗的内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中式菜品的创新制作,热菜的造型存在千种变化类型,成为我国菜品精髓宣传的重点。热菜造型艺术的创新不只是保证热菜具备食用的特色,还要呈现热菜造型的美观性,所以要制定切合实际的中式菜品制作和创新计划,全面落实热菜造型的新颖性元素挖掘,更加全面的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祎祺. 中式菜品名称中蕴含的认知机理[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2] 王学敏,陈朝青,张燕,et al. 北京市某单位团餐常见中式菜肴固形物和汤汁中脂肪含量[J]. 卫生研究,2017(06):150-152.
[3] 何灏轩,张庆. 高校食堂送餐管理模式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28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