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阶段跨学科课程融合探究
2019-09-10杜会纳车锦途
杜会纳 车锦途
时下,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届的新热点,被视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专家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關键能力。国家层面的核心素养研究最终成果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六大要素以及包含“人文积淀、乐学善学、社会责任”等内容在内的十八个基本点列入框架。
细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我们发现,十八个基本点均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纵观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哪一门课程能够单独支撑起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多学科汇成合力是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在此前提下,学科融合必然是其中的捷径。学科融合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
学科融合是认知活动的必然选择。心理学家认为,认知活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对某一事物或知识的全面认识很难只依靠单独的一门科学知识就能完成。如果没有多门类知识的参与,对事物的认识就易归于浅薄。比如说,科学课中要求学生掌握指南针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仅凭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显然难以让学生对指南针产生立体的认识。如果能够给孩子们营造指南针的实际使用环境,例如配合以体育中的定向越野,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科融合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21世纪所需要的是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人才培养上必须打破学科的界限,学科融合显然比单独某一学科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事实上,如果用心阅读和观察现有的学科教学大纲不难发现,每一门学科本身并非孤立存在,都蕴含了其他学科的影子,都有其他学科知识的介入。社会的发展掀起了第三次信息革命的浪潮,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从孤岛信息中抽丝剥茧,找寻真理才是综合能力的真正体现。
在核心素养引领下,我校以综合艺术组为核心,辐射音乐、体育、美术、科学、道德与法治等诸多学科,进行学科融合尝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为保证学科融合的科学性,我们首先了进行了学科联合教研,明确学科融合点。同年级教师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进行教材分析,秉承“以自身学科为主”的思路,寻找学科间可以相互配合的地方,各学科打破学科界限,形成融合点。以此开展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例如,体育课《连续单双脚跳跃》与音乐课相融合,采用音乐课上已经学过的歌曲作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完成各种节奏的跳跃形式,实现了正确跳跃和音乐节奏的认识;《找规律》数学课上,教师采用韵律操的形式帮助学生感受规律的魅力等等,在努力和尝试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孩子们的参与度更高了,兴趣更高涨了。打破学科间壁垒,我们惊喜地发现,体育课也可以促进孩子记忆古诗,音乐课也可以帮助孩子背单词,美术课与科学课相结合,为孩子们的科学幻想增添了色彩……
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阶段,有两个问题一直是我们坚持的原则。一是学科融合必须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科融合只是作为更好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在每节课的具体实施上,必须有针对性地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结合学科融合地设计。不强求节节课融合,但求每次融合有效。因此,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单元的课程,必须设置可见的问题目标,避免表面化、流程化。只为体现学科融合思想而随意嫁接学科知识的观念要坚决杜绝。二是学科融合要模糊学科界限。这一点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明确的信息来源,而是体会立体式的、多元式的信息覆盖。教师要引领学生,自觉地应用不同学科知识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科融合地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这一点对教师地综合素质提出了考验,教师只有首先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重构学科教学的理念方法才能够在教学中做出有效引导,在知识需要时做到信手拈来。
核心素养的提出推动教育改革进入了3.0时代。当代基础教育必须紧紧追随核心素养的需求。尽管学科融合在理论上已经不算时髦词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有许多困难尚待解决。如何科学量化学科融合的有效性、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助力核心素养的形成、如何使学科融合的更加深入化等问题仍等待着我们在实践中逐一回答。